菩薩乘(一)
一、菩薩與青年
“菩薩”是梵語,原稱菩提薩(BODHISATTA),菩提是 “覺”義,薩是“有情”,即衆生,簡譯覺有情,即是覺悟的衆生,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求佛道屬自利,下化衆生屬利他。菩薩不但自己希求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而且要令一切衆生,都同樣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同時菩薩以立志成佛爲目標。(如簡要的說:菩薩是覺悟的衆生,自覺、覺他,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菩薩是發心緣四谛境,立四弘願,修六度行,方寸純潔,充滿活力,利世度生的人,在佛經中,也稱菩薩爲童子。童子是佛教對八歲以上至未冠(二十歲)時的總稱,心理學定義人的青年時期是從十叁歲至二十叁歲。這樣,童子和青年在年齡上是接近的,在精神上也有共同點,他們都具有天真純淨、誠實不欺等品質,都有努力上進、憧憬光明等特點,這充分地表現了菩薩的精神。
不過佛教的童子、青年,是在真誠、柔和,而活力充溢的情懷中,吸取了老年人寶貴的人生經驗,絕不是盲目無知的。所以理想的佛教童子、青年,是把冷靜的智慧,與熱誠濟世的悲心,在一往無前的雄健道路上統一起來的人。他透過理智修學,向上進取,深入世間而不爲物欲所誘惑;跟隨良師益友的引導,強毅堅忍地奮鬥;爲實現崇高的理想而貢獻出全部身心。這樣的童子、青年,才是佛教的童子、青年,才是稱爲菩薩的童子、青年。
並且,菩薩們不僅在童子、青年的時候是童子、青年,老年的時候也還是童子、青年,因爲他的思想與行動,永遠那樣充滿活力,不隨生理的衰老而衰老。所以,菩薩的童子、青年,可以說是天真永存,童心不老。
菩薩是童子、青年,大乘佛教是童子、青年人的。讓我們的童子和青年朋友,一起攜手,共同承擔菩薩的責任,去推動大乘佛教的*輪!
二、六度
(一)六度簡表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及般若。列簡表如下:
六度法門簡表—
1、布施—財施
法施
無畏施
—度悭貪
2、持戒—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度毀犯
3、忍辱—生忍
法忍
無生法忍
—度嗔恚
4、精進—斷精進
修精進
求化精進
—度懈怠
5、禅定—身定
口定
意定
—度散亂
6、般若—生空智
法空智
一切智智
—度愚癡
注:
1、財施:以錢財資助慈善事業或貧苦疾病衆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勸人修善斷惡,離苦得樂。
3、無畏施:具有犧牲自己的精神去行布施,以及冒險幫助一切衆生出離怖畏與痛苦的勇氣與行動。
4、持戒:持戒的“持”字即執持義。“戒”就是戒止殺、盜、淫、妄諸惡和禁止喝酒,賭博、吸鴉片及有毒麻醉物等。
5、律儀戒:是行、住、坐、臥,一一遵守佛所製的戒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惡法。
6、攝善法戒:菩薩克已修善,勤修善法,勇猛精進。
7、饒益有情戒:廣修衆善,利益衆生。
8、生忍:即忍受別人的怨恨、誹謗、惡罵、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腸去感化他。
9、法忍:風吹、雨打、饑餓、寒冷、炎熱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無生法忍:是對于聖教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能堅心信仰而不著相,住于無生真理,不被逆順等境所動。
11、精進:即向上努力,志堅不退。
12、斷精進:是勤斷一切惡。
13、修精進: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進: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15、禅定:梵語禅那,是思惟靜慮的意思。因爲靜能生“定”,慮能生“慧”。
16、身定:閉目反觀自身,使不犯過。
17、口定: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18、意定: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19、般若:梵語義譯智慧,即由于正心修身,行善斷惡,而從內心發出來的覺照智慧。
20、生空智:觀一切衆生,都無實在的體性。
21、法空智:觀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圓滿福慧雙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進是策勵六度前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