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一)

  菩萨乘(一)

   一、菩萨与青年

   “菩萨”是梵语,原称菩提萨(BODHISATTA),菩提是 “觉”义,萨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属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菩萨不但自己希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菩萨以立志成佛为目标。(如简要的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自觉、觉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菩萨是发心缘四谛境,立四弘愿,修六度行,方寸纯洁,充满活力,利世度生的人,在佛经中,也称菩萨为童子。童子是佛教对八岁以上至未冠(二十岁)时的总称,心理学定义人的青年时期是从十三岁至二十三岁。这样,童子和青年在年龄上是接近的,在精神上也有共同点,他们都具有天真纯净、诚实不欺等品质,都有努力上进、憧憬光明等特点,这充分地表现了菩萨的精神。

   不过佛教的童子、青年,是在真诚、柔和,而活力充溢的情怀中,吸取了老年人宝贵的人生经验,绝不是盲目无知的。所以理想的佛教童子、青年,是把冷静的智慧,与热诚济世的悲心,在一往无前的雄健道路上统一起来的人。他透过理智修学,向上进取,深入世间而不为物欲所诱惑;跟随良师益友的引导,强毅坚忍地奋斗;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贡献出全部身心。这样的童子、青年,才是佛教的童子、青年,才是称为菩萨的童子、青年。

   并且,菩萨们不仅在童子、青年的时候是童子、青年,老年的时候也还是童子、青年,因为他的思想与行动,永远那样充满活力,不随生理的衰老而衰老。所以,菩萨的童子、青年,可以说是天真永存,童心不老。

   菩萨是童子、青年,大乘佛教是童子、青年人的。让我们的童子和青年朋友,一起携手,共同承担菩萨的责任,去推动大乘佛教的*轮!

   二、六度

   (一)六度简表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列简表如下:

   六度法门简表—

   1、布施—财施

   法施

   无畏施

   —度悭贪

   2、持戒—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度毁犯

   3、忍辱—生忍

   法忍

   无生法忍

   —度嗔恚

   4、精进—断精进

   修精进

   求化精进

   —度懈怠

   5、禅定—身定

   口定

   意定

   —度散乱

   6、般若—生空智

   法空智

   一切智智

   —度愚痴

   注:

   1、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

   3、无畏施:具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去行布施,以及冒险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的勇气与行动。

   4、持戒:持戒的“持”字即执持义。“戒”就是戒止杀、盗、淫、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鸦片及有毒麻醉物等。

   5、律仪戒:是行、住、坐、卧,一一遵守佛所制的戒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恶法。

   6、摄善法戒:菩萨克已修善,勤修善法,勇猛精进。

   7、饶益有情戒: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8、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

   9、法忍: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无生法忍: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住于无生真理,不被逆顺等境所动。

   11、精进:即向上努力,志坚不退。

   12、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

   13、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15、禅定:梵语禅那,是思惟静虑的意思。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

   16、身定:闭目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17、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18、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19、般若:梵语义译智慧,即由于正心修身,行善断恶,而从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

   20、生空智: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21、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是策励六度前进的方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