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十二節 佛法傳入中國
據史書記載,佛法傳入中國始于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而實際上在此之前已有佛法傳入中國的記載。根據《朱士行經錄》載:“秦王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經來華,王怪其狀,捕之獄,旋放逐于國外。”《魏書·釋老志》載:“前漢武帝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所獻金人,長丈余,帝以爲大神,列于甘泉宮,焚香禮拜”等等。
現代學者普遍認同的是《叁國志·魏志》裴松注,即: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國使伊存爲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爲較可信的史實。然而佛教史在諸說中,一直以“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爲盛傳。
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夜裏夢到一位周身金色的人,飛行于殿庭之間,且頭頂有圓光,次日清晨,就問衆位大臣:這是什麼吉祥的征兆?太史傅毅回答說:根據《周書異記》的記載,在周昭王的時候,就有過五色光貫入皇宮的事情,當朝的太史蘇由上奏昭王說,有個大聖人已經出生在西方,所以顯現這樣的瑞相,一千年後,他的言教會傳到我們這裏,于是昭王當時就下令記載下來。皇上您的夢正是應了這個預言啊!漢明帝聽後,就派王遵、蔡、秦景等十八人西去求法。他們一行到達月氏國後,遇到了迦葉摩騰、竺法蘭這二位尊者,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他們正想到中國弘法,然後就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同來到當時的首都洛陽。皇帝下令增加一個政府辦事機構 ——佛寺,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有佛教寺院和翻譯佛經的開始。二位尊者在白馬寺翻譯了中國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因全經共有四十二章而得名。經文的說理方式平易簡明,每章內容簡短扼要,全經大意是說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證四沙門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
新來的佛法受到朝廷的護持,上至百官宮娥、下至黎民百姓,許多人都要求出家,以期修證聖果。皇帝就下令建造了十座寺院,京城外面七座用來安僧,城內叁座用來安尼。從此叁寶皆備,佛法在中國開始流行。不過,這則流傳最盛的佛教初傳說,如以史實的角度來考證,則存在問題,此處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