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二章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叁節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 —— 釋迦牟尼佛小傳(上)

  第叁節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釋迦牟尼佛小傳(上)

  一、太子誕生

  釋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叁(一說公元前五六五年)年。他的父親名叫淨飯,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非常英明仁慈。母親摩耶夫人,原是拘利國的公主,爲人十分賢慧,她四十五歲的時候,懷孕太子,已滿十個月,便在歸甯途中,距離國都約五英裏的藍毗尼園,生下了太子;太子出生後即周行七步,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據傳當時天上飄落香花,還有九龍吐水爲太子沐浴。

  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當太子回宮後,全國舉行盛大的歡慶典禮,有修士阿私陀來訪,說太子相貌莊嚴,預言太子如果在家,將來可做統一全世界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即能得道,做“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對太子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請著名的婆羅門教徒,替他取名,叫“悉達多”,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備注:

  1.轉輪聖王———是世界第一有福之人。有四種福報:(1)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衆多,爲天下第一;(2)形貌莊嚴端正,具叁十二種相好;(3)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4)壽命長遠,爲天下第一。轉輪聖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而不修出世慧業,僅能成爲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2.印度的四種姓:(1)婆羅門;(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羅。

  3.阿私陀———是信奉婆羅門教之修士,當悉達多太子未降生前,他在禅定境界中出現天女預備爲太子降生時散花之瑞相。

  

  二、 幼年及少年時代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後,母親就去世了,因爲孕育太子的功德,上生到忉利天。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爲淨飯王繼後,撫養太子。她把太子當做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使太子仍舊在幸福舒適的生活中長大。

  七歲時,太子開始讀書。淨飯王聘請名師教他學習梵文,由淺入深地研讀五明和四吠陀。聰明的太子,聞一知十,沒幾年(十二、十叁歲時)便通達了一切學問。後來又學兵法和武術,也都很快就精熟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會中,他表演了優越的體力角鬥和超人的射箭武藝。諸王子中最好的,也只能一箭射穿叁鼓,太子卻能一箭連穿七鼓。

  十六歲時,父親爲他舉辦婚事,娶的是鄰國公主耶輸陀羅。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當羅睺羅出生時,太子歎氣道:“羅睺羅有般奴。”意思是鐐铐鎖住父親的頸項。

  淨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繼承王位,所以特別爲他築了“寒”、“暑”、“溫”叁時宮殿,挑選許多宮人美女服侍他,讓他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是悉達多太子對這世間的富貴、快樂,卻並不感興趣。

  

  備注:

  1.五明:(1)語言學的聲明。

  (2)工藝學的工巧明。

  (3)醫藥學的醫方明。

  (4)邏輯學的因明。

  (5)宗教學的內明。

  2.四吠陀:(吠陀,梵文VEDA,是明智的意思。)

  (1)梨俱吠陀———宗教的贊歌。

  (2)沙磨吠陀———祭祀儀式的頌文。

  (3)夜柔吠陀———祭祀儀式的歌詞。

  (4)阿阇婆吠陀———俗世相傳的咒術。

  

  叁、出家

  悉達多太子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滿意。他常想著:“首陀羅爲什麼做奴隸?難道他們不是人嗎?有什麼辦法能使他們過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隨著父王,到田野去遊玩,看見農夫在耕田,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陽光下曬著,全身是泥漿,大汗直流,氣喘不息;耕牛頸上勒著繩子,皮破血流,還要受農夫的鞭打;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鳥雀飛來爭著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覺得爲了求生存,貧民是多麼痛苦!而生命界的互相爭鬥殘殺,更是一幕大悲劇!他由此在大樹下靜靜地思考:“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才能讓大家離苦得樂?”太子想得出神,幾乎忘記了回宮。

  後來他出遊四城,遇見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又看到出家修士的快樂神情,因此左右思維,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衆生爲了求自己的生存和欲望,更做出種種罪惡,甚至不惜互相殘殺,造成種種悲劇,結果還是向著衰老、疾病、死亡的路上走,面對這悲慘的生命界,面對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應如何去解脫痛苦呢?

  這些問題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宮享受尊榮與富樂,終于在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那年的一個月圓光輝之夜,下了最大的決心,抛棄了王位、財富和父母妻子,只帶著侍從車匿,騎著犍陟白馬,偷偷離開了王宮,越過了阿那瑪河,到深山曠野中追求解脫痛苦的人生真理去了。

  

  備注:

  阿那瑪河(RIVERANOMA)是恒河的支流,經過二千多年泥沙的積聚,現在如不下雨,已沒有河水。悉達多太子出家離開王宮時經過這河流,沿著這河岸向前走,又越過這條河,南下訪道。

  

  四、修行的經過

  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後,在阿那瑪河畔,自己剃掉頭發,披起袈裟,叫車匿帶了冠服白馬回宮,車匿哭泣,白馬悲鳴,舍不得離開太子。

  淨飯王看見車匿回來了,卻看不見太子回來,悲痛萬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他回來。但是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堅決,對追來的大臣說:“我如果不覺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宮。”國王無法,只得選了親族中的五個青年,去跟隨太子修行。

  太子向曠野前行,進入跋伽仙苦行林,看見那些苦行者,爲求升天,而修種種苦行,覺得不是正道,立即要離開,苦行者見他的道志異常,告訴他如果到恒河南面的苦行林,去尋找名師,定可達到願望。于是他向南而行,越過恒河到達南岸,到了摩揭陀國,就在王舍城乞食,之後,走向班達峇岩去。頻婆娑羅王知道了,特地到班達峇岩去訪問太子,要請他進宮,供養一切飯食,並要讓給他王位,贈送給他一半國土及財物,並勸他還俗。太子因修道意志堅決,不願接受,頻婆娑羅王非常敬佩,對太子說:“你如果成佛,不要忘記度我。”太子說:“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願。”于是他向王告辭,朝著苦行林的方向,再去尋找名師了。

  太子同五侍從向追求真理的征途前進,訪問了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阿羅邏迦蘭和郁陀迦羅摩弗,可是他們的學說都不圓滿,不能滿足太子的希望,太子便離開他們,向他處尋訪。

  太子在尼連禅河近處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修苦行,過了六年極其刻苦的生活,日食麻麥,身體消瘦,四肢無力。後來自知過分的刻苦,並不能獲得真理,便放棄了苦行,接受牧牛女蘇耶妲(SUJATA)乳糜的供養,恢複了身體的健康。隨從的五個人,以爲他失了道念,就不再跟從他了。于是太子到尼連禅河去洗澡,把六年來的汙穢洗掉,並決定要去開辟自己的修行途徑。

  

  五、成道

  悉達多太子自己一個人,渡過尼連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時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樹下,用草鋪了一個座位,太子即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出堅強的誓願:“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爲金剛座)

  過了第七日深夜,據傳這時,太子在禅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惑他,發動魔兵魔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定境穩固,始終不被他所動搖,結果魔王被降伏了。這是說明太子內心已經到達了清淨情欲且不爲威勢所動的修行境界。

  太子降魔後,把精神全力集中起來,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衆生的問題。終于在叁十五歲(一說叁十歲)那年五月月圓日(公元前五八八年 ———一說公元前五叁五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到圓滿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爲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緣起的道理,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而有的,萬法是由因緣和合互相依存而存在的。例如我們的生命,父母生育是緣,自己的業力爲因,我們就是由于自己過去所起的無明煩惱和所造業力,所以招感這個身體的果報,有了果報身體的生,那麼老、病、死就不可避免,所以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通過修道斷除無明煩惱。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故佛陀的成道,是了悟緣起,斷除無明,慧光煥發,本性顯現的結果。佛陀內心清淨,燃起了真理的火炬,照耀人間。

  

  六、說法濟度衆生

  佛陀成道後,就開始說法濟度衆生的工作:

  最初,佛到鹿野苑教化陳如等五人,他們聽佛說四谛法,因而得道,就成爲五比丘。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後來又有波羅奈國俱梨迦長者的兒子耶舍,和五十個同伴,一齊來跟佛出家。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來皈依佛陀,成爲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接著,佛陀獨自到迦耶山上,度化迦葉叁兄弟,叁迦葉是拜火教的領袖,大哥名優樓頻螺迦葉,有五百徒衆,二弟名伽耶迦葉,有二百五十徒衆,叁弟名那提迦葉,也有二百五十徒衆,合共一千個徒衆集體來出家,大大提高了佛陀的聲望。

  佛陀帶了迦葉叁兄弟,和徒衆千人,到摩揭陀國去。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虔誠皈依,並且建築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與比丘們,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說法的根據地。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王舍城內的著名異教徒,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因崇拜佛陀所說的緣起真理,聯合他的徒衆二百人,跟佛出家。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他們都成爲佛陀偉大智慧的追隨者和傳播者,成爲佛陀轉*輪的助手。

  不久,有摩揭陀國大富長者的兒子摩诃迦葉,來皈依佛陀,成爲頭陀第一,後來佛陀涅槃,他就承受了佛陀的衣缽。

  又有須達多長者,皈依了佛陀,在薩羅國舍衛城建築祇園精舍,獻給佛陀作爲說法道場。這寺院的規模比竹林精舍更爲宏大,是佛陀在北方說法的根據地。薩羅的國王波斯匿和皇後末利夫人,也都來皈依佛陀,成爲佛教的忠誠護法。

  佛陀成道後的第六年,回祖國去探望年老的父親。姨母波阇波提和阿難等幾個堂弟及羅睺羅,也信佛,後來都出了家。當淨飯王高齡九十叁歲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國爲父王臨終說法,送終扶棺,布施財物,表示孝敬。

  佛陀是大衆的安慰者與救護者,他把一切人都當做自己的父母兒女一樣愛護,替生病的比丘洗滌膿血,替瞎眼比丘穿針縫補。釋迦族和拘利族爭水,他不辭勞苦,特地遠道去替他們調解。毗舍離疫症流行,佛陀不怕傳染,特別進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並且指導地方官實行民主的政治管理。

  佛陀以慈悲無畏的態度,深入民間,去傳播中道的真理,凡是同他接觸過的,聽他說過法的,無不深受感化,而衷心地敬信皈依。

  佛陀的信徒,從國王、後妃、大臣,以至貧民、乞丐、奴隸,應有盡有,遍布社會的每一階層,這是他提倡慈悲平等,濟度衆生的偉大表現。

  

  

《學佛次第入門 第二章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叁節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 —— 釋迦牟尼佛小傳(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