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菩薩是覺悟的衆生,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薩須修習四攝的法門及具四弘誓願,同時內心必須以四無量心爲根本,才能表裏合一。
四攝法是:
一、布施攝: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講究方法,即善巧方便。你將財力、學力、體力用于幫助別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就可能會相信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話,他都會傾聽,何況你說的是合情理的正法。
人都重視感情,幫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造福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于布施攝衆的方法,發菩薩心學佛的人,于此應加以注意。
二、愛語攝:就是用和諧友愛的話與人談論,使人聽之入神,引之入勝。和愛的話,可以包括叁種:
(一)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經曆災難受到驚嚇,不要幸災樂禍,須要用慈愛和悅的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二)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壞人也有他的優點。凡有好的地方,我們都應該贊歎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他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壞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叁)勝益語:指你的言語可以使他人增勝增益。如得少爲足的人,你可以勉勵他,使他精益求精再進一步。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學小乘的開導他再學大乘。這些話,都屬于勝而益善的。有時不但以柔語勸勉,亦可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勵精圖治,只要態度誠懇,都可以攝受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導。
叁、利行攝:指自己做的事情,能使別人得到好處,便是利益衆生的行爲。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獲得子女的孝順;教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爲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敬仰;長官能顧到部下的利益,也會得到部下的擁戴;菩薩能隨順衆生,爲衆生的利益做諸善事,自然也會得到衆生的感恩,服從他的化導。
從前歐洲有個善于養野獸的人,整天與獅虎爲伍,野獸也不害他,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爲何不被獅虎所傷?他說:“這有什麼奇怪,你待它好,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會服從你的指導,不會傷害你了。”野蠻的獸群,亦可以感化服從,何況說是人類?所以菩薩要攝化衆生,就應注意做好利行的工作。
四、同事攝: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同甘共苦。譬如說:你沒有過商人生活,你說的話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沒有過農夫生活,你說的話,農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薩爲了方便度人,示現與各階層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潛移默化,得到成功。觀音大士叁十二應身,地藏大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衆生同事的模樣。
這四個方法,是攝受人、利益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間爲人處事,也不能違反這種原則。我們能以此來宏揚佛法,攝化衆生,一定很容易見效。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宣揚佛法,而說的話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已沒有學到這四種方法,或雖學而沒有做好。這是自己可以考驗得出來的。
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谛,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而明志向。第一緣苦谛,對于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第二緣集谛,對于無始以來,所積聚的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第叁緣道谛,對于修道過程中的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第四緣滅谛,對于清淨寂滅的涅道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的,都應依此四弘誓願,作爲自利利他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