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叁章 佛教基本教義 緣覺乘(二)

  緣覺乘(二)

   二、略述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衆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互相依存的。

   十二因緣是佛教說明“叁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其內容如下:

   1、無明——爲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癡,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衆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2、行——是“行爲”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叁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上面的“無明”和這“行”,即是過去所起的惑和所作的業,也便是四谛中所說的集谛內容。

   3、識——初入胎心識,由過去惑業動力,使心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4、名色——名是心識,屬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于物質,故名色,是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5、六入——爲六根完具位,謂于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但對外界的感覺,非常微弱,六根作用還沒有完備,故稱爲“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6、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于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兩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也沒有愛憎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叁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7、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舍叁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 叁歲至廿叁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遊戲及其他希求亦隨年紀而增長。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別顯明。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8、愛——以染著貪愛爲義,由受而來,對于所受之境界執著追求。如青年時期,特別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欲,生出種種強烈的欲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此時正是學習黃金季節,應該勤奮學習,攀登學習高峰,克製情欲,避免出軌。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于謹慎自我,調伏自己的情欲。

   9、取——以執取爲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欲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直到據爲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于是叁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系身,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愛”、“取”而來。

   10、有——即是現有(今 世)業力存在之義。指由貪愛執取不舍,現在又多造惡業,而構成 潛在業力,感後有(後世)之報。

   11、生——即未來受生,由于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12、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環,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與之俱來。“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兩種果報。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循環,是貫通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不斷流轉,這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是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 “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叁支因,緣起未來世的“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叫做輪回,其根本不外“惑”和“業”爲因,造成生死的苦果。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爲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死亦滅。

  

   備注:

   1、心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心識脫離軀體,轉中陰身,等待有合適父母之緣,再去投胎。

   2、十二因緣與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爲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谛爲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3、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有”指叁界五趣情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依此十二支分循環不息的法則,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