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乘(四)
(二)略釋四念處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時,告訴阿難及衆弟子說:“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在廣大佛法中,爲何佛只說安住于四念處?這是因衆生有四種顛倒妄見:①緣身執淨,②緣受執樂,③緣心執常,④緣法執我。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則煩惱重重,隨俗流轉。因此在叁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
何謂四念處?簡述如下:
①身念處——觀身不淨:是以修不淨觀之慧力,對治“緣身執淨”的顛倒妄見。試想我們的身體是否幹淨?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當你滿身大汗時,便會覺得臭氣難堪,何況唾涕便溺等,都是不淨。當人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穿筋齧骨,最後成爲白骨一堆。這個身體的生存,實在不淨,故能觀身不淨,則貪愛渴想,戀慕豔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②受念處——觀受是苦:是以觀苦之慧力,對治“緣受執樂”的顛倒妄見。受乃領納之義,即感受外界的印象。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所領納的感覺,不論是苦、樂還是舍,這叁種受,在無常的法理看來,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當快樂過後恍然若失,甚至于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樂的感覺。因衆生外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內有意念中的諸想不斷,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這世界充滿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麼,知苦而不貪欲樂,就不爲境界所轉移,則“緣受執樂”的錯見,便不能存在了。
③心念處——觀心無常:是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心”是生命的本質,同時也是衆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的獨存物,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五蘊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會壞滅的,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系的發展而已,絕無實體可捉取;而且心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刹那不住,怎麼可執它爲常?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
④法念處——觀法無我:是以觀法無我之慧力,對治“緣法執我”的顛倒妄見,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互相依存,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地、水、火、風)組合的軀體,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生命便死亡。佛說五蘊的我是“假我”。不可執爲自性的我,統宰用的我。但衆生無知,于無我法中,妄執有我,這種妄執叫做“我見”,有了我見,則有種種偏執煩惱,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觀法無我”之慧力,消除“緣法執我”的錯誤。
修四念處觀時,如上述將各分開作觀,叫做別相念處。如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並作其余叁觀,叫做總相念處。例如:觀法無我時,並觀此身不淨,是苦,是無常;或並觀身,受,心,皆是無我。觀身不淨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並觀受,心,法,亦皆不淨,余類推。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處,重在智慧,以慧爲體,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種觀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處階段上,已經得到真實智慧,此後由于更加精進因緣,智慧力則越增越多,再接再厲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備注:
1、道谛的叁十七道品,悟苦、不淨、無常、無我而生出離心,即四念處;由于出離對世間染法的貪愛而能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開發無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覺支;從無漏慧具修戒定慧,即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