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叁章 佛教基本教義 人天乘

   人天乘

   一、八關齋戒、五戒、十善業道簡表

   八關齋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服裝,不自作和觀玩歌舞妓樂。

   7、不睡臥高大床褥。

   8、不非時食。

   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十善業道—

   身叁善業戒—

   不殺生——不殺害物命。

   不偷盜——不偷盜財物。

   不邪淫——不淫欲亂交。

   口四善業戒—

   不妄語——不欺騙诳說。

   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不惡口——不咒詛惡言。

   不绮語——不說花言巧語。

   意叁善業戒—

   不貪——不貪愛五欲。

   不嗔——不嗔恚無忍。

   不癡——不愚癡無明。

   注:1、善業是以正當的行爲去做自利利他的事業。佛教人做善業,是現在自他受益,來生自己仍是受益。

   2、戒是戒止惡行,即禁止諸惡業。

   二、略述八關齋戒及五戒十善業道〖〗

   (一)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又名八戒齋。《受十善戒經》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製出家法。”可知八戒齋是適應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隨分隨力,學習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八關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叁戒,即是八戒:

   (1)不殺生戒——戒經所載:上自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殺害。殺害的方法,有自己親自拿刀、槍等殺器,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殺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傷害物命,內心生起歡喜的,都是違犯殺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殺害衆生的惡行,名爲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戒律所製,上自金銀貴重物品,下至一針一草,不可不與而取。不論是佛教寺院的叁寶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無理的強奪,或偷竊,或詐取等等,都是犯偷盜戒。能遠離偷盜的過患,不偷竊強奪,名爲不偷盜戒。

   (3)不淫戒——是指在規定的受戒期間內,製止非禮,不得有淫,是爲不淫戒。

   (4)不妄語戒——即禁止說謊話,攝口四善業戒。

   (5)不飲酒戒——即禁止飲酒。因酒醉時,神志昏昧,會做出殺盜淫妄等破戒的事。

   (6)不塗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華麗服裝,不自作和往觀歌舞伎樂戒——即臉上不塗脂粉,不將香水塗在身體上,也不可帶花環金飾之類,應穿純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自作和過往觀聽歌舞伎樂。

   (7)不睡臥高廣大床戒——不可睡臥高而寬大華麗的床鋪。

   (8)不非時食戒——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可吃飯,即過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項是屬于戒法,第八項是屬于齋法,故總名八戒齋。這八戒齋,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是體驗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

   (二)五戒及十善業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爲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此五乘中,人天乘是基礎,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間,當以人類爲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爲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回。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謂之天乘,能修十善到達上品的,來生可享受天福。

   所謂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與八關齋戒中的前五項,除了不淫戒改爲不邪淫戒以外,其余四戒相同。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攝縮,其內容及意思,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行,而十善兼明心的動念。

   因此可以說,開五戒第四的不妄語爲: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绮語的四戒;開第五不飲酒戒爲:不貪、不嗔,不癡叁戒。合起來,就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惡口,(5)不兩舌,(6)不妄語,(7)不绮語,(8)不貪,(9)不嗔,(10)不癡。便是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

   現在將十善業道略述于下:

   ①不殺生而慈心于仁——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衆生之生命,名爲不殺生,即對一切衆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爲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爲被殺害的衆生呼援,指示衆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孔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愛,而憐愍被殺害的衆生。由此看來,能慈心于仁,不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從而天下太平。

   ②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指詐騙偷竊,盜指強劫豪奪。不偷竊和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爲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爲。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爲利己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甯,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③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即除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妻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爲,能和睦相處,成爲美滿家庭。

   ④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僞诳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而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就能互相信任,實爲得樂之道。

   ⑤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爲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若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

   ⑥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叁代,是爲大惡。經雲:“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爲人敬愛。

   ⑦不绮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绮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爲取樂,都叫做绮語。說此绮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爲人,永遭輕賤。如能遠離绮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爲人敬仰。

   ⑧不悭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的人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悭貪,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予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雲:“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悭貪。

   ⑨不嗔恚而慈忍積福——恚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等災禍的發生。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幹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即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倘能忍住片時氣,過後方知忍爲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的偉大事業。

   ⑩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爲。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爲身叁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是爲口四善業。不悭貪,不恚,不愚癡,是爲意叁善業。意即是心,因爲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爲意。

   阿難曾問釋尊,身、口、意叁業,何者爲重?佛回答:“意業爲首,次口業,再次爲身業。”因爲意業清淨,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爲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淨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當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話是說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一方面製止外在的惡行,一方面淨化內心的善行,最終建立人間淨土,才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

   備注:

   1、十善業與十惡業,各分叁品,按其品級上下而成輪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爲人,下品成修羅。行上品十惡者入地獄,中品爲餓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衆生,皆由吾人身口意叁業所造作,吾人舉心動念,時刻應謹慎叁業,勿令造惡,而勤修善行。

   2、五欲即名、色、財、食、睡之五欲,起于貪求之心,名爲貪欲。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別,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樂著世間的五欲。身爲佛教徒,甯可有法欲,不可貪世欲。

   (叁)佛教故事叁則〖〗

   (1)在我心田中除草一次,佛陀到摩竭陀國某村莊托缽,有一婆羅門說佛陀不自耕田播種,而托缽向人乞食。佛陀即與婆羅門申辯正理,回答婆羅門:

   “信是我所播的種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

   抑製身口意的惡業,就是在我心田裏除草;

   精進是我所牽的牛,去而不回,進而行慈,

   將我運到睿智安詳的境地。”

   (2)佛度鴦哥摩羅

   佛在世時,有殺人外道,在途中斬行人之手指,以爲華,稱爲指外道。其惡事震撼了薩羅國的人民,大家都怕他。結果受佛陀度化,出家爲比丘,號鴦歌摩羅。

   鴦哥摩羅說:“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鈎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調伏我。”

  鴦哥摩羅過比丘生活,在舍衛城街上托缽,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有時頭部受傷,有時毀了衣裳。佛陀安慰他說:“聖者必須忍受,唯有忍受,才能淨除業障。如今,你在償還以往所犯的惡業呀!”

   (3)那是歸于你的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有一個婆羅門憤怒惡言地沖進精舍來,因爲他同族的人,出家到佛陀這裏來,故使他大發火。

   佛陀默默地聽他的無理胡罵之後,等他稍爲安靜時,向他說道:

   “婆羅門呀!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

   “當然有,瞿昙呀,何必問此!”

   “婆羅門呀,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當然的事!”

   “婆羅門呀,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那些菜肴應該歸于誰呢?”

   “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只好再歸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著他一會兒,然後說道:“婆羅門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于你的!婆羅門呀,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然後佛陀爲他說了如下的偈:

   “對忿怒的人,還以忿怒,

   是一件不應該的事。

   對忿怒的人,不還以忿怒,

   將可得到兩個勝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

  于是這個婆羅門,就在佛陀門下出家,不久成爲阿羅漢。

  

《學佛次第入門 第叁章 佛教基本教義 人天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