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乘佛法
“乘”指道、船、車,就是“運載”之義。佛菩薩爲教化衆生而將他們運載到沒有煩惱的涅彼岸的五種法門,稱爲“五乘”。
佛陀運載衆生到達人、天二趣的法門爲“世間乘”,運載衆生到達聲聞、緣覺、菩薩的境地以超越生死迷界的法門,稱爲“出世間乘”。“出世間法”才是超出叁界、永離生死的究竟法門。
佛法名義上有五乘、或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或二乘(小乘、大乘)的說法,其實唯有“佛乘”,其余都是佛陀方便施設,所以《妙法蓮華經》裏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然而由于根性不等,不得已而說有二、有叁、有五,無非是爲衆生究竟成佛而設的階梯和舟航。
所以釋尊在世間說法四十多年,其中番番調停,每每陶鑄,待到法華會上衆生機緣成熟,則開權顯實,闡明一切教化唯爲引領衆生遠離種種顛倒執著,種種開示只爲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學佛,應洞悉佛陀的真實用意,明白佛陀的種種方便。
佛陀的教典稱爲“契經”,就是上契佛心和真理、下契無量的衆生。古德有雲,“說法不契機,等于閑言語”。衆生根機,由宿世栽培深淺的不同,今生修學佛法就表現出利鈍的差別。
有些人心思昏昧,即使聽聞到正法也不求甚解,眼光淺近,只顧當前利害。對于這一類鈍根有情,佛菩薩只說“世間法”,先作方便接引,如果對他們講上等法是無法被接受的,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
有些人心思敏捷,聞一而知十,根性猛利且目光遠大,能夠認識到因果規律,那就必須爲他說“出世間法”,直令究竟度脫,如果爲他說下等法必然不能滿足其要求,所謂“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像這樣應病與藥、因機施教,或種(令種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脫(令究竟解脫),就不會有缺于教化的衆生了。
“人乘”只講最基礎的做人條件,以“叁皈五戒”爲乘,運載叁塗四趣而生于人道。因爲有些人只知求現世福報,如長壽富貴康甯等,所以就爲他們說做人的道理,教他們以受持“五戒”來完成基本人格,將來可保不失人身。
“ 天乘”就是教授衆生生到天趣的方法,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爲乘,運載衆生越出四大部洲而達天界。因爲有些衆生希圖勝妙的天福,如自然衣食和珍寶宮殿等,所以就爲他們說生到天趣道理,教他們修行“十善”和世間四禅八定,將來就可根據禅定的深淺,而往生不同福報的諸天。
在叁藏教典中,凡說到布施持戒和四禅八定的方法,就是包括在“人天乘”之中,這是佛陀爲鈍根者免墮叁途而設的方便,不能出叁界,也不能真正解脫,乃至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長達八萬大劫,命終以後仍不免輪回之苦。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裏說:“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因此,這只是生滅世間的偷安小果,不可誤認爲是究竟法門。
“聲聞乘”是以“四谛”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出叁界,到有余依涅或無余依涅而成阿羅漢。這類有情因聽聞了佛的聲教,就會明了“苦、空、無常”的道理,以修 “四谛”法來斷“見、思”二惑(見本書中“六根本煩惱”章節內容),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阿羅漢”是聲聞乘的極果,含有叁義:(1)殺賊義,破身口諸惡,殺盡見思煩惱賊;(2)應供義,斷惑道高,堪受人天供養;(3)無生義,永入涅,不再受分段生死。聲聞乘人只求出離苦、慈悲心薄弱而少化他志向,屬于自了漢,所以叫做“小乘”。
“緣覺乘”是以觀修“十二因緣”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出叁界,到無余涅而成辟支佛。
緣覺較聲聞根性稍利,按照佛陀的“十二因緣”教法,修道覺悟,斷除“見思惑”而證得“辟支佛”果位,但仍有煩惱習氣。
“緣覺”又叫做“獨覺”,因爲他們生在無佛的時代,無從聞法,因宿世修學的善根力,觀察飛花落葉而獨自悟道,所以稱“獨覺”。“習氣”就是煩惱的習慣氣分,如容器中的臭物,物雖除而臭氣還在。
《涅經》裏說:“聲聞緣覺有煩惱習氣,謂我衣、我缽”,這就是指“見惑”的習氣;《大智度論》中所引用的“舍利弗之嗔、畢陵伽之慢、難陀之貪”,則是“思惑”的習氣。緣覺聖者,雖不能夠廣利群蒙,但能夠度化有緣的眷屬,所以屬于“中乘”。
“菩薩乘”是以悲智等運的“六度”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超越叁界的境地,直至無上菩提大般涅的彼岸。這類有情根性猛利,從初發菩提心就立下廣大誓願,自利利他,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智慧和慈悲平等任運,修行六度萬行,普度一切衆生,經叁大阿僧劫精進不止,直至證得佛果,所以稱爲“大乘”。“菩薩”是梵語 “菩提薩”的略稱,意譯爲“覺有情”,又稱“開士、大士、佛子、大聖、法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