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叁章 佛教基本教義 佛法總綱與佛法大意

  佛法總綱與佛法大意

   佛法精微廣博,法門無量,簡而言之,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防非止惡爲“戒”,即戒律;靜慮澄心爲“定”,即禅定;破惑證真爲“慧”,即智慧。修學這叁法,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最終證得涅的無漏道果,所以叫做“叁學”,又稱爲“叁無漏學”。

   “戒學”指淨戒、善戒的修學。“戒”是梵語“屍羅”的意譯,特指佛陀爲出家及在家信徒製定的戒規,有防非止惡的功用。譬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修學佛法,就要奉持佛所製定的戒律,這是學佛的根本。在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在大乘有叁聚淨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

   只有持戒才能防非止惡,使身、口、意叁業清淨。在經律論“叁藏”中,“律藏”屬于“戒學”。然而,“戒”有禁止與勒令之分,“禁止”是消極的去惡,“勒令”是積極的爲善,所以“戒”就包括了一切的善法。

   “定學”指防止心意散亂以求寂靜的種種法門。“定”爲梵語“禅那”、“叁摩地”、“叁昧”的意譯,在小乘有四禅定、四無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在大乘,除了上述諸定,再加上九種大禅、一百零八種“叁昧”或一百二十種“叁昧”等。

   禅定的要義,在于息慮靜緣,不妄想,不攀緣,不取相,不動心,令心專注于一種對象,以不散亂的精神作用,達到凝然寂靜的狀態。這是入道的機樞。在經律論 “叁藏”中,“經藏”屬于“定學”,故說“經诠一心”,一心就是定。若能入定,自然引發自性本來的功德作用,譬如靜水,受擾動就混濁不清,靜寂則光明映照。

   “慧學”指破除迷惑以證真理之道。“慧”指“智慧”、“善慧”,又叫“正見”、“正慧”,是梵語“般若”的意譯,指正確如實地推理、判斷事理的精神作用。 “慧”與“智”是相對的通名,通達“有爲法”的事相叫做“智”,又叫“有漏慧”;通達“無爲法”的空理則稱爲“慧”,又叫“無漏慧”、“聖慧”。

   由聽聞正法而來的慧稱作“聞慧”,由如理思維而來的慧稱作“思慧”,由正修行從自性中開發出來的慧稱作“修慧”,以上合稱“聞思修”叁慧。學佛最終目的就是開發智慧。小乘行者以智慧觀“四谛”、“十二因緣”而得解脫,大乘行者觀真如實相,徹底破除無明而證法性空理。在經律論“叁藏”中,“論藏”辨析邪正,最能開發智慧,屬于“慧學”。

   《涅經》裏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包括了整個佛陀教法的大意。

   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由“戒學”所攝,就是凡妨害衆生的事情,無論大小都不能造作,凡利益衆生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應當盡力而爲,這也是通其它世間善法的,也是爲了圓滿福德的;“自淨其意”,則是佛法與一般世間善法的不共之處,是爲了圓滿智慧的,就是必須通過正確的“定慧等運”才能達到清淨意業的效果,才能斷煩惱、了生死,才能真實地趣入解脫。

   “叁學”是有其次第的,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所以《楞嚴經》裏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據史書記載,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向鳥窠禅師請教佛法大意,禅師告訴他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詩人笑說:“若此二句,叁歲孩童也能道得。”禅師于是喝斥:“叁歲孩童雖能道得,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 這段公案,對于我們學佛之人,實在是可堪玩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