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之光 佛法的原理 ~ 業與業力

  業與業力

   我們衆生身.口.意的種種活動,都會留下業的種子藏于心識之中,産生一種牽引力。這種牽引力隨著我們生死輪回,不離我們左右。在未來適當的時間.空間裏,給我們帶來適當的果報。這種由我們從前的行爲,業!所導致的牽引力,就是業力。

   當我們的業沒有得到果報前,無論經曆千百萬年,業力都是不會消失的,而且他的力量絲毫不減。當我們的業得到果報後,他也就隨著果報的産生而消失。

   任何人也逃避不了自己曾經所做業的果報。就是修行在高,神通與智慧在大的菩薩,也逃不出因果業報的規律。只要他有一點點的業尚未得到果報,那他也要受到這業力的牽引和製約。

   果報是從業力的牽引而來,沒有做相對的業,就不會有相對業力的牽引。沒有相對業力的牽引,就不會有相對業的果報。法界中的一切衆生,都是依業受報,而且是相應的。也就是說:善業的果報一定是相應的善報,惡業的果報一定是相應的惡報。絕不可能做了善業而得到惡報,做了惡業而得到善報的。

   因果業報出現的時間.地點,要看業種四緣的和合與成熟而定。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任何人的善報與惡報只能由他個人來承受,其他人是不能替代的!而且果報是不受衆生觀念的改變,而改變的。

  善業與惡業

   惡業:一切能導致衆生得到煩惱與痛苦果報生起的業,就是惡業。

   什麼樣的業,能夠導致我們得到煩惱與痛苦的業報那?這就是:貪.嗔.癡念!也叫叁毒!

   就是由貪.嗔.癡念的生起,才使我們做了種種貪.嗔.癡的業。我們好好想一下:一切有情衆生的種種煩惱與痛苦,我們在世間心隨物轉,生活在虛妄不實,顛倒夢想之中而不能自拔的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執著于對世間的物資欲望與自私心。是因爲我們的貪婪.嗔怒.怨恨.愚癡,是因爲我們對宇宙生命真谛的無知,才使我們做出了種種不善的行爲。

   以上種種不善的行爲,皆因貪.嗔.癡念所引起的。所以說:是貪.嗔.癡念導致了我們的一切惡業。

   善業:一切能導致我們生起快樂.安逸.幸福與解脫的業,就是善業。

   在世間一切都起相對,從上述惡業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善業了,反之就是善業。

   無貪,可以使我們對世間的物欲與名利不起執著。萬事隨緣,不棄不離,生活的自然灑脫。

   無嗔,可以使我們內心平等.甯靜.安逸,生活的輕松.自然.愉快。

   無癡,可以使我們的心,不在隨外物而轉,不在生活在顛倒夢想之中。處處以智慧而行事,不在依識而做慣性.機械的生活。

   而真正的無貪.無嗔.無癡必須建立在不損衆生自主,不減衆生自由的基礎上。

  別業與共業

   別業:個別衆生所造的業,只由自己單獨受報的,就是別業。

   共業:由衆生所造相同的業,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承受相同果報的,就是共業。

   共業的力量很大!他可以把所造相同業的衆生,牽引到相同的生存時間與空間裏,遭受相同的果報。

   例如:環境惡化.山洪.泥石流.戰爭.瘟疫等等。依業受報的時間可分爲四類:

  一.今生業在今生.當下就可得到果報。

  二.今生業在下生得到果報。

  叁.有些業的果報,沒有固定的時間,只要是在未來適當的時間與空間,四緣成熟就會結果受

   報。

  四.有些從無貪.無嗔.無癡而生起的善業,做業者是要得到很大的福報。而做善業者可以自主地

   把福報放棄,不受業報的強製與系縛。受不受果報,完全取決于做業者自己。

   爲什麼業的果報時間不同那?

  一.是因爲業報,需要適當的環境條件(四緣成熟)。

  二.是因爲所做業的輕重不同。

   業報,依業的輕重可以分爲四類:

  一.重業:

   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重的都比輕的業受報要早。例如:爲自己的失利而殺生害命。

  二.豐業:

   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無論的輕是重,做業太多.業績豐碩的,就是豐業。

  叁.近業:

   近業可不是我眼下.當前所做的業!是我們臨終前所做的業或是臨終記憶思念的事情。

   因爲他與下一生最近,印象也就最深。所以他的牽引力也特別的強,對下一生的影響

   也就最大。所以他的果報時間,就比他從前所做的業要早.要快。(近業大家要千萬記住,近業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重要)

  四.慣業:

   不斷重複同一種的業,就是慣業。因爲它不斷地重複同一種業,時間長了,形成了習慣,形成了一種慣性。它的牽引力也就比其他的業要重,得到果報的時間也就比其他的業要早。

   就是因爲這四類業,使的我們受報時間的不同與早晚。

  輔助與窒礙受報的業

   我們以前講過萬法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支持.相互滲入.彼此融攝.彼此窒礙.彼此製約的。

   同樣,業力之間也是這種關系。有的業可以起到促進.輔助其他業的成熟.受報的作用;有的業可以起到窒礙.製約其他業的成熟.受報的作用。這種業也分爲四類。

  一.生業:

   能使我們維持色身生命或導致我們未來色身出現的業,就是生業。例如:貪生怕死.躲避危險.喜歡做人.執持自己色身的健康。

   另外,生業還指導致其它業生起的業。我們在無始劫以來所有業的生起,歸根結底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所製。所以,一切的業都是妄想分別所導致的,妄想分別就是生業。

  二.持業:

   有些業他本身不能生出獨立的果報,但其他較強的業可以使他持續.再生或受報。並且可以強化和助長他受報的苦樂,這就是持業。

   也就是在其它業的作用下,可以令其持續.增長.再生.受報,並可以使受報的程度,得到強化與助長的業。

   例如:一個人想偷取.占有他人的財物,而沒有實際行動,那他就不會得到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果報。但是他的貪心可以使他的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這種念頭,不斷地持續與增長,直至有一天他耐不住貪心,實施了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爲。偷取.占有他人財物勢必要得到法律的製裁,得到了應有的果報。

   這裏的貪業,就是持業。貪使得欲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念頭,不斷地持續.再生,直至得到應有的果報。(這就是持業)

  叁.抑製業:

   有些業他本身不能生出獨立的果報,但他可以抑製其他業的成熟受報的時間。並且可以減少或抑製所受果報的苦與樂程度,不讓果報持續下去。

  例如;我們還舉上面這個例子。這個人實施了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爲後,良心發現,改邪歸正,棄惡從善,不在做損害他人.損害社會治安的事情,並且主動投案自首,勢必要受到法律的從寬.從輕的處理。

   他的這種改邪歸正.棄惡從善.主動投案自首的行爲,就是他偷取.占有他人財物行爲的抑製業,抑製了他偷取.占有他人財物應受到的果報程度。但絕對是不能逃脫果報的,是果報程度的不同而已。

  四.破壞業:

   而有些業,他可以破壞比自己相對較輕的業,令他不能得到果報,而爭取自己果報的機會,就是破壞業。

   還舉上面這個例子,如果在他沒有實施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爲之前,就良心發現,改邪歸正,棄惡從善。那他就不會去實施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爲,他就不會得到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果報。這時改邪歸正.棄惡從善的業,就成爲了他欲偷取.占有他人財物的破壞業。

  

  業力的罪魁禍首---意業

  意業:

   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來自我們的思想。是我們的思想導致了我們的種種行爲,行爲是受我們思想驅使的。我們的行爲只不過是思想的行動化而已,所以我們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做業者。

   因此,思想所做的業,要遠遠重于行爲的業。一個人雖然沒有做出什麼惡業的外在行爲,但他心存惡念。實際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種下了惡業的種子。已經爲自己鋪好了通往地獄的道路。

   同理,一個心存善念的人,雖然行善的行爲能力有限。但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種下了善業的種子。而這顆種子要遠比行爲的善業,所受到的果報要大。一切智慧.解脫也都是從意而生。所以,要想真正的從世間的煩惱.苦難中解脫出來。必從淨化自己的思想著手,思想清淨了行爲自然也就無有過失了。

   一個發心修行者,如果只是追求在形式上造作.行善的造作,那是無益于修行的。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應該是在明理的基礎上,依佛的修行方法或開拓自己的修行方法,進一步地來淨化自己的身心,使自己逐漸地從世間煩惱與痛苦中解脫出來。而不是持一個外在戒律的造作形式,與對佛菩薩寄予祈福或崇拜,。那樣只能是墜入愚癡的迷信之中。不過是在浪費時間.浪費自己的生命而已,相反還會給自己憑添無辜的業種。

   我們衆生所做的業,有善有惡,輕重不一,錯綜複雜。有的業他可以單獨生出果報,有的卻是幾種業報同時並起。而業與業之間,相互輔助.相互增長.相互抑製與破壞的作用。使得業報所受輕重不一,有得被削弱,有的被增強,有的甚至不能結果。這種業報輕重不定性就叫不定業。而有些極重的業,由于他極重的牽引力,使它不受任何其它業的影響,勢必要得到相應的.極重的果報,這就是定業。

   基于上述業力的自然規律,我們才有可能抓住機會修行。依佛的修行方法,以無貪.無嗔.無癡的業來破壞.抑製.窒礙惡業的生起;以善業來破壞.抑製惡業的生起;以善業來令其它的善業持續.增長。

   這樣,我們才有可能脫離一切世間的種種煩惱與苦難的束縛;才有可能脫離生死苦海;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明白了業力的自然規律,就會知道什麼樣的業因,可以導致我們的苦果。什麼樣的業因,可以導致我們的善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避免種下苦因,而受到苦果。可以使自己遠離煩惱與苦難的束縛,得到快樂與愉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隨意塑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既然知道了業力無情的自然規律。我們就應該不驚不怖.無怨無悔,勇敢地面對.勇敢地承受自己曾經所做惡業的果報,而不是自暴自棄,失去修行的信心,要接受因緣果報的教訓。當下開始淨化自己的身心,令惡業輕受,令未生惡斷除,令善業生起持續。增長自己的福慧,勇猛精進,逐漸擺脫業力的束縛,早證涅槃聖果。

   而面對其他衆生的苦難,我們不應該以業報爲借口,認爲其他衆生的苦難皆是業報,是衆生自作自受,冷漠地袖手旁觀,視衆生水深火熱而不顧。應該以一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大無畏的精神向苦難的衆生,伸出援助之手,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向衆生施以解脫之法。即使衆生得不到絲毫的利益,我們也應該慈悲地救度他們,來增長我們自己的慈悲之心。使我們的佛性進一步地顯現,增強壯大我們自己救度衆生的靈力與智慧。使自己與他人都能住于更大的解脫快樂之中;使自己與他人都能生活在永恒的幸福與愉悅的環境裏。

   業力,就是六道形成的原因。我們學習.掌握業與業力的因緣果報的規律,就可以運用這一規律,以業製業,以業消業。使我們自己與衆生,徹底地脫離六道,消除六道。人人都生活在永恒.愉悅的極樂之中。

   那怎麼才能脫離六道而生活在永恒的愉悅之中那?

   要想脫離六道,就必須知道生命存在的真實現象,也就是生命存在的實相。要想知道生命存在的實相,就必要正確的認知生命存在的四個真理,也就是四聖谛。

  

  

《極樂之光 佛法的原理 ~ 業與業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