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馬上想到我妻子在哪裏?我得去度她,這個太好了,我得去告訴她,讓她不要痛苦;如果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那你馬上想到的是,我父母親在哪裏?我趕緊去告訴他,讓他們不要這麼痛苦。
大乘菩薩看到大衆如自己的父母,這裏有一點很關鍵,佛經裏有個詞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個同體的體,就是真如本體。他看到我們每個人,每個衆生,六根、六識的輪回是無序的,輪回、我執破除了以後,有這麼個本體涅槃的境界以後,大家完全平等。他沒有是非、男女、長幼、好壞,沒有這一切的差別,同時沒有一切痛苦。所以有人問師父,涅槃是什麼?就像昨天有個同學問,老和尚你修到幾果了?涅槃是什麼啊?有人解釋說,就像你生病,你很痛苦,很難受,然後想辦法把病治療好了,這就是涅槃。沒有病,大家在健康的時候,感覺不到健康有什麼特殊,但當你生病的時候,你就體會到了。所以當他內心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切衆生,原本都有不受幹擾的真心,真如本體,大家都有,只是我們太喜歡用第六意識,我們太聰明了。知識分子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學佛學不好的原因就是第六意識轉的太快,讓你兩秒鍾停下來,你都做不到。然後你在聽法的時候,聞、思、修這叁個,用我告訴你的方法,不要打妄想,明明白白地去聽。而你們往往是用分別心去聽,去辨別,這是我在某部經典裏看過的,是某位法師給我講過的,他到底講得對不對,你不是用真心去聽啊?!所以即便你是把叁藏十二部經都聽好了,看透了,就像有人告訴你:藍天是怎麼樣的,藍天有白雲,白雲過去了,藍天不會動,那個真心就像藍天一樣如如不動。不管是烏雲、白雲、彩雲,再漂亮的雲也跟我沒有關系,你生活再好,也跟真心沒有關系。于是,他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就把天花板畫起來,像個藍天一樣。諸位是不是?你用第六意識去聽課,去學習佛法,用思想去將它框架起來,然後用作筆記的形式,就等于是在天花板上看看。讓你說,你真是滔滔不絕,說得很好,但是那就是藍天嗎?所以我每次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我是希望大家不要用妄想去聽課。當你不用妄想心來聽課的時候,就是相當于我是你手上的筆。所以同體大悲。看到這麼一個體,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呢?生起一種悲心,這種悲心很微妙,叫慈悲。有人誤會慈悲是一種可憐,好象老太婆、乞丐很貧窮潦倒,生活落魄,我發起慈悲心來救救他,行行好事,所以,你布施時心裏存在“你得感謝我,我在幫你”的觀念。有的佛弟子去講法,去度別人的時候心裏也想:你得感謝我哦,沒有我你就聽不到佛法。這樣想就錯了。因爲“同體大悲”,這個“體”跟佛、跟十方叁世一切聖賢都是完全一模一樣,如如不動的這個東西。看到這一點他心裏面生起一種很冤枉的感覺,大家在輪回,是一種冤枉,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原本你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可現在你就是這麼痛苦;原本你可以沒有任何結,但你現在就是有很多結;原本你的學習、你的生活就已經很完美,可是你非得跑來參加夏令營你才覺得高興……我們有太多太多不知道這個原本是非常完美的東西,所以很冤枉。怎麼辦呢?告訴你,怎樣把這個妄想祛除掉,怎樣把這種冤枉的理解,把自卑、下劣的這種心態慢慢地祛除掉,如何發現你妄想背後的那個沒有煩惱的?
其實諸位有信心。這招很靈的。有好多次,對我比較有信心的徒弟,他很煩惱的時候,拿著電話哭:師父啊,我痛苦地要死啊,我又遇到怎麼樣怎麼樣的事情了。我很簡單的告訴他:你現在知不知道你很痛苦啊?他說:“知道啊,這個有誰比我更清楚呢!”諸位是不是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最知道啊。好,你知道自己很痛苦,我問你,“知道”它痛不痛苦啊?知道痛苦,這個語法上是什麼關系啊?知道和痛苦變成兩碼事了,對不對?然後我再問他:“你相信我嗎?”他說:“我相信。”那個知道啊,它一點都不痛苦,不要把痛苦當成自己,你只把那個“知道”當成自己,看它痛不痛苦?他想想,啊,笑起來了!這個方法很靈的,爲什麼呢?因爲痛苦只是第六意識,妄想和執著。那個“知道”只是意根,就是妄想背後的那個家夥。其實他沒有找到真心,也沒有找到佛性,但是找到生命輪回的根源了,你要是在這裏用功的話,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受用。
所以諸位,當你看到這個就要告訴大家,要把妄想停下來,看到意根,然後再把這個意根我執破除掉,你就會證入大家同體的大悲。生起同體的大悲的感覺,那就是衆生太冤枉,然後去告訴他。告訴他的時候,也不是瞧不起的,因爲他原本就是很了不起的,原本他跟佛是一模一樣的,跟我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他不會覺得我比他厲害,他比我厲害。沒有,平等不二。他不會說,這個衆生他跟我關系好,我的教一點,那個衆生跟我關系差,我不教他。無緣大悲啊!所以在這個份上你再來談生活禅,味道就對了。
所以無住生心,這個無住生心是一個境界,就是證得真如本體,如如不動。不住並不是說什麼都不住,實際上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金剛經》上說的清楚了。不住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簡單的說,不住所想的,所聽的,所看的,所遇到的這一切。這一切你不住了,然後在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非常活躍,就出來了。告訴你,這是話頭,我是達某,諸位是某某,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境界都描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後面的這一部分在禅宗裏叫做什麼?叫做證體起用。無住是證體,生心是起用,起妙用,能夠起用的就是佛性。明心見性是這麼兩層關系。破本參,破除我們我執的根本。破重關,破除我們抓住這個真如本體不動的,破除這種執著,所以涅槃的第二類就是無住涅磐,不住在涅槃裏面。
無住就是這兩種含義。第一種“無住生心”的無住是無住色、聲、香、味、觸、法,無住涅槃是不住在涅槃裏面,所以大乘菩薩就是無住涅槃。他不住在涅槃裏面,確實他的身心完全跟涅槃境界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在這個份上禅宗有一個詞,真正用功修行的會告訴我們“保任”,這個詞在別的書裏很少看到,即保任。既要保護它,又要任其自然。保什麼呢?保證得無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涅槃,你要提起來;任其自然呢?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樣樣去做,不要有任何拒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禅宗的保任有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象大鵬金翅鳥,它腳跟一點地,然後就飛出去八萬四千裏。或者就像老鷹。老鷹爲什麼會在天空飛呢?它腳跟一用勁的功夫,它那一點勁若用不上就飛不起來。中國古人有一個捕老鷹的方法,怎麼捕呢?鷹的眼睛很厲害,它看到地上的小雞,看得很清楚,就飛下來抓。然後人很聰明,知道老鷹站地的那兩點很重要,就挖一個溝,大概叁十公分寬,一米長,一米高,把小雞擱在溝裏面。老鷹看到小雞,下來抓小雞,結果一下來它的腳踩到這個空裏面,兩個翅膀搭在邊上飛不起來了。禅宗的保任告訴我們,你腳跟有沒有落地呀,你參禅的工夫有沒有做到呀。等你做到了,然後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既要保護自己,讓自己不落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又要任其自然,就是生心。生心是生任何心,這是禅宗的方法,所謂明心見性。
那麼即相無相呢?就是在明心見性之後,在一切相上他非常自如地不住任何造作。這樣一來,即相無相是大乘法的一種更加直接的手段。剛才說的無住生心,你看次第很清楚。第一,看到妄想,我們連妄想都能看清楚。第二,看到妄想背後的那個家夥,想辦法抓住它,擒賊先擒王,把這個賊頭抓住了,然後把它消滅掉。你證得無住,無住之後意識妄想可以馳騁自在,這是一條漸次的修證道路。宋朝之後大慧宗杲禅師提倡看話頭以來,中國禅宗走的是這條路。現在我們根基更庸劣了,像老和尚慈悲告訴我們,生活禅的特色是什麼?菩提心、般若見、息戒觀、生活禅。息戒觀是什麼?你先要觀想,修直觀,把妄想先停下來,慢慢從這個地方開始進去。但是真正的佛法、大乘禅法裏面禅宗不共其他法的,《金剛經》裏面同樣講了第二種: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種種相,但是在見諸相的同時要非相,就是從相上面看到佛性的妙用,這個恐怕會難一點。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禅宗的公案,大家可能看了很多,往往看不懂。我可以在這裏班門弄斧啊,弄一個簡單的檢索,告訴大家,公案只有兩類,一類是否定,一類是肯定。否定的公案是什麼呢?你來問我的時候,你這個用心在哪裏?你是在第六意識妄想,還是在妄想背後那個所謂的清清楚楚,如果是這樣,我告訴你,不、不!你馬上把這個消除掉,有信心的人,它破除了,當下受用。如果你是有受用了,覺得自己修行有工夫了,然後呢再來想求印證,說我這個境界很不錯的,你老人家再給我開示開示,死在那裏的時候給你一個肯定,肯定什麼?哎,這就是佛。你不要以爲涅槃那個境界裏面沒有我執有什麼好處,我就是佛、心就是佛、妄想分別就是佛,完全肯定,肯定的是生起的妙用。
這裏面我想簡單的給大家說明一下,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昨天晚上我們談到“吃茶去”,那個公案大家都知道。一個沒有開悟的人說沒有來過這裏,禅師說吃茶去;一個說來過的人,禅師告訴他吃茶去。爲什麼?諸位很清楚,沒有來過的人沒有開悟,他以我執的心來問法,所以不直接給你說法,讓你吃茶去。即把你這個妄想想要求的心失落了。諸位在問問題時總是有一個求得的心,但是往往不回答你這個問題,讓你這個問題落空,否定你這個問題的存在價值。明白人感謝,禅師不讓我問,不讓我落在六根六塵六識上,所以沒來過的人讓你吃茶去。你這個問題,六根不住,讓你無住。
來過這裏的人他證得真如本體。開悟的人他說自己來過,有一個涅槃的…
《禅者的感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