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包容
達照法師
2006年7月24日上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在這炎熱的夏天,卻有習習涼風吹來,正是我們柏林寺的禅風飄過來的一種清涼。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裏”。包容,准確的說它不是一種目的,也不是一種方法,它只是禅者的一種非常悠然灑脫的表現。怎麼樣的人才能達到這樣一種表現?我們不要去追求一種包容,包容它不是目的。我們也不要以爲包容是一種方法能夠使我們得到什麼東西。
今天想給大家演講的題目就是禅者的包容。所謂禅者只是一個對于禅法思想有所領悟的人,當然在禅學的修法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次的開悟。所謂小悟千萬次,在每一次的小悟過程中都會有一個很重大的表現,那就是他的心量會越來越大,智慧會越來越高。我們看,這樣一種包容它具體包括哪些表現呢?
我分四個部分,給大家做一個共同的探討。
第一、何謂包容
可以說包容的層面比較多,記得昨天晚上有一位同學問了一個問題說,佛法講一切皆空,那麼善和惡都一樣,都是空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對于包容的層次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包容經過漢字的檢索,第一個看到的是容納。容納什麼呢?從自己本位的角度說,我們的心量,我們的知識,我們的人生境界,都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知識越高,眼界越寬,心量越寬。這是一般情況,作爲一個禅者,修行者,也許恰好相反,他沒有知識,心量更廣闊,或者知識很少,心量更廣闊。
從世間的角度說,包容在佛教曆史上,釋迦佛率先做了一個很重要的表現,那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是一個種族製度非常嚴重的地方。他們有四姓的觀念,四種姓當中不能互相通婚。特別是吠舍和首陀羅,是社會上的商人和勞動者,他們認爲是社會上低一級的種族,而只有掌握了宗教儀軌儀式和文化的婆羅門族,才是至高無上的。掌握了軍政大權的刹帝利,位居第二。在這種種族觀念當中,所有的宗教集團,他們也秉持了這樣一種社會價值觀念,但只有佛陀出世的時候打破了這種價值觀念。
我們常常說,大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被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害了一輩子。當然話又說回來,假如我們大家全部沒有價值觀,這個世界就天下大亂了。你們有沒有發現,小時候的價值觀跟逐漸長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以爲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去拼命的努力。但是努力到最後,如果你頓悟了或者你會發現以前的努力會很可笑、很天真、很幼稚。因爲佛陀發現了,衆生是平等的,每一位衆生都有一個覺性,也就是靈知不昧的佛性。他有一個知苦知樂知道追求知道舍離的覺性,這種覺性不但在人類,在畜生道,在萬物有情都能體現出來。人有高低胖瘦有癡愚賢聖之分,也都有各種依報果報正報的差別,但是他們內在的心靈沒有任何差別,只有佛陀才覺悟了。
我們常常說,你認識佛法,佛法跟其他的宗教,其他世間法惟一的差別是什麼呢?他的生命觀和宇宙觀的不同。生命觀就是對生命有情的認識,認爲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都是平等的,佛要每個人學習的最終結果就是要成佛的。但是我們看曆史上,無論是社會的哲學思想還是各種宗教觀念,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觀念認爲衆生是平等的。我們中國人說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不見得有這種很深的理論和實踐。
舉簡單的例子來說,其他的任何宗教,它的上帝、真主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有兩個上帝或真主,惟有佛陀說十方叁世一切佛,叁世意味著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大家都是佛,都是未來的佛。這個觀念的基點就是認識到這種覺性,只是我們對覺性的受用有差別。你本來具足了最圓滿的智慧最圓滿的慈悲,可是你對你自己的財富不會利用,只會利用一點點,所以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也就只有一點點,不圓滿。爲此,佛陀一生說法,乃至兩千多年來祖師大德不停地宣揚,就是爲了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生命原本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差別。只有佛教徒說你可以成佛的,沒有哪個道教徒說你修行成仙以後可以成爲太上老君的,也沒有哪個伊斯蘭教徒說你可以成爲真主,絕對不允許,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最根本的一點。
另外是世界觀,其他的任何觀念都認爲有一個第一因,社會上認爲的有動力因,或者其他的宗教認爲有一個人,有一個超能力的能夠創造萬物的最初的創造者,但是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者,認爲世界的存在是緣起的,緣是條件,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條件組成,在業力的感召下就會生起變現。佛教的緣起觀不承認有一個創造萬物的創造者,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差別。基于對生命的認識,佛陀做出一個最先的表率,認爲“四河入海,皆爲鹹味,四性出家,皆爲釋種”。印度有四條河,流入大海後,味道是一樣的。無論你是婆羅門,刹帝利,首陀羅還是吠舍,只要你皈依了佛門,出了家,都是沙門釋子。背後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衆生完全是平等的。
佛教史上釋迦佛的弟子很多,釋迦佛本身出身在刹帝利族,所以刹帝利的弟子最多,但是也有吠舍和首陀羅,比如優波離尊者,原來是一個剃發匠,也就是一個工人階級,當時屬于最低落的階級,看到佛陀這麼莊嚴,這麼偉大,帶著這麼多過清淨生活的人,很羨慕。但是他被滲透到腦子裏的種族觀念而覺得自卑。
禅師告訴我們:你們大家都是佛。我們總覺得我不是佛,我是凡夫,是有痛苦的人,這是應該的。八幾年時,中國佛教協會組團,到印度考察,想去看看首陀羅,他們集中住在一個地方,他們自稱爲賤人,他們認爲自己是社會上最下賤的人,憑自己的勞動過活。中國人想去看他,他在山頂上拿起帽子搖,拒絕我們去看望他們。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可接觸者,不願意和我們接觸,是很自卑的心態。社會的觀念造成了他們心靈的壓抑,我們覺得很可笑,實際上我們大家也是這樣。我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們都是未來的主導者,國家的未來掌握在年輕人的手裏。我們年輕人總覺得未來好像沒有什麼希望,因爲你對自己自卑,這種觀念極端的錯誤。優波離尊者想出家的消息被世尊聽到,世尊馬上勸他出家,他很感激。出家以後按照出家的次序排,無論是婆羅門還是刹帝利族,都叫他師兄。這是一種把社會上的佛陀認爲不太客觀不太科學的分法,用一種容納的心態,把它容納在自己的教團裏。所以衆生平等,佛教能夠容納一切衆生,不僅是人類平等,我們舉行放生活動,還要舉行超生活動,都意味著佛教不僅看人類平等,還要看畜生道,甚至餓鬼道,其他道的衆生也是平等的。
第二種是容忍的意思,這是一種行爲,你看到很多行爲覺得忍無可忍。生活中充滿了很多的沖突、不安和嗔恨。所以容忍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忍辱無嗔,別人打罵你,汙辱你,你能夠甘之如饴地去忍受,這個忍受有很多的層次差別。我們一開始沒有這種理性的認識,只是在心中覺得不應該以牙還牙,不應該以煩惱的心對待別人。佛陀有個簡單的比喻,假如別人欺負了你,你因爲他的欺負而痛苦了,說明你接受了他的欺負。假如他欺負了你,你並不痛苦,你反過來去教訓他,使他不再欺負你,就是你有智慧。多聞聖弟子不受第二支箭,我們大家看看,平常在生活當中有沒有受第二支箭?當一個人把箭射在身上,你的身體受傷了,你在那裏淌血,很不舒服,這時你應該馬上去把箭拔掉,把創口治療好,減輕痛苦。但是我們許多人,去尋找射箭的人,想辦法報複他,或者記上一筆,將來去報複,當你記上一筆時,你的心靈也同樣被第二支箭射傷了。
佛陀告訴我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世界無常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這是自然現象。假如你的身體老了病了被人欺負了,但是你的心靈完全可以不受別人欺負。作爲佛陀的弟子,雖然無法保護身體長生不老,但是可以保護心靈青春永駐。平常是不是覺得別人有很多對不起你的事情,凡是在心中産生負面影響的,在你心中留下痕迹的,都是受了第二支箭。
如果你的心靈繼續受苦,是愚癡的行爲。容忍的第一層含義,不想去報複他。
忍辱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忍可,古文當中“忍可”就是認可之意。你的心被嗔恨毒素所占據,認可事情的本來面目。爲什麼欺負我?教育他,使他不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不要欺負別人,應當改邪歸正。“認可”是對客觀環境和具體事物的准確判斷,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事物的真相。
釋迦佛有一次正在打坐時,有個外道的頭頭,因爲自己的很多弟子皈依佛,他就跑來罵釋迦佛缺德,把自己的弟子都勾引去了,用很多惡毒的語言攻擊佛陀,佛陀坐在那裏看他罵,他罵了叁天叁夜,佛陀都沒有回答他,一直也不離開,在那裏靜靜地聽他罵。他罵得實在很無奈,最後問:
“你怎麼不罵我?怎麼不開口啊?”
佛陀說:“你需要我開口了?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家裏有沒有來過客人?”
“有啊。”
“客人給你帶禮品,你怎麼辦呢?”
“收啊。”
“假如你不收呢?”
“那他只能帶回去了。”
外道是聰明人,想自己罵了叁天叁夜,佛陀不理他,等于他什麼都沒有收。佛陀確實是有智慧的佛陀,他也來皈依佛陀。容忍別人犯錯誤,提攜他,這是具有大智慧的忍辱,也是佛教忍辱的真意所在。
有一個禅師叫白隱禅師,非常有學問,涵養很高,據說是一位開悟的禅師,他有個護法居士,很有錢,對他很恭敬,經常帶自己的一家人到寺院裏頂禮供養恭敬師父。居士有一個女兒,年方二八,也經常到廟裏拜見師父,與男朋友談戀愛,不小心懷孕了,男友不敢負責任逃跑掉了,女兒很愛男友,也不敢說實話,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就對父母說:都是白隱這個老禿驢幹的好事。父母氣壞了,一直供養恭敬的原來是這麼缺…
《禅者的包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