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川禅法
達照法師
逆川禅師簡介:智順逆川大師生于元泰定四年丁卯(公元1327年八月二十日),瑞安潮際陳氏子。七歲拜羅山實際寺即空師爲沙彌,稍長在溫天甯寺受具戒。後到福建天寶山,鐵關法樞禅師參學。樞禅師授其叁不心要。師極力參究。一日園中飄瓜擺動,有省。後半載一日晚參腳踏地上,忽豁然大悟竟四體輕清,大地如虛空玲珑不可湊泊,一一毛孔皆生光明。告樞師曰:南泉敗阙今已捉得。樞師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逆川師曰:地上磚鋪,屋上瓦覆。樞禅師曰:今南泉在什麼處?逆川師曰:鹞子過新羅。樞師曰:錯。逆川師曰:錯。樞師曰:錯、錯。逆川師曰:錯、錯。于此得樞師印證。爲師分座說法。曆遊各寺宣講。名震帝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召全國十大高僧開無遮法會,師登壇說法大顯神通,得帝贊賞,賜號“佛性圓辯禅師”。賜金褴袈裟。明洪武十叁年(公元1380年)說偈曰:樹出實際寺,拔向祗園栽,開花淨寺裏,結果在殿臺,歸根還向栽中處,潼關嶺上付音回。回寺沐浴坐逝。阇維後發五色舍利,迸若明珠,光炫山谷。師行迹奇異遊戲神通。師六住名刹,宗門列于祖師,有祖師刻銘文于大藏經。師有像贊一首曰:“是我非真,非真是我,若道是我,還有兩個,若道非我,當面錯過。”師著作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贊一卷,仁潮法界安立圖六卷,如卺禅宗正脈十卷,五會語若幹卷。
獻甯法師:今年是逆川智順禅師誕辰677周年。禅師是瑞安湖嶺潮際人,是我們的一代高僧大德。市佛協今天在此舉辦紀念法會,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上達下照法師以及上義下淨法師。兩位大德法師的光臨,我們衷心的感謝!參加我們今天法會的還有:獅子學會的朋友們以及社會文化名人以及善知識,我們也表示熱烈的歡迎以及衷心的感謝!爲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讓法師多講些開示,下面就有請上達下照法師給我們作開示!在法師開示期間,請大家把手機都關掉,不影響法師講經說法。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昨天鄭老師跟我彙報說,今天這個紀念逆川智順禅師誕辰677周年。前幾天感冒有點咳嗽,影響大家的聽覺,很抱歉,向大家忏悔!那我想紀念古德啊,一般來說,我們過去人在講究學習的時候,無論是世間的學術,還是出世間的學習,有一句話講:學問之道無它,但求放其心而已。只求放心而已,這個“放心”二字了得!諸位是不是所求無它,但求放其心而已?我們經常說:你辦事,我放心。這個心放到什麼地方去了?所以學習佛法其實上就是學習心法。那麼在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古人學習有叁路:第一路是從小時候年輕的時候要開始學山。(板書 峃泶學)文成有個大峃,你們知道吧?還有大泶、大學,這叁個學(峃泶學)是人生的叁個階段。智者愛水,仁者愛山。人要學習,第一要學山的巍然屹立,如如不動,找到我們生命當中安身立命之處。腳根立定了,然後你再來做學問,爲人處事。所以一般的人學習,開始要學山。第二要學水。智者愛水,有句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我轉。說明什麼啊?說明隨順衆生,隨時起智慧的妙用。到了第叁個階段才是學諸子百家。所以諸子百家是知識學問,而山和水是我們生命內在本具的,一個是如如不動的,一個是不停變化的。我們佛教講“如來”,“如”就是如如不動;“來”就是來去自如。所以在不動的基礎上可以應機施教,應運萬物毫無障礙。在這兩個基礎上再來學習諸子百家,你的知識學問淵博了以後啊,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所以到後來,我們中國人對學問之道但求放心而已啊,不知道怎麼去學!傳統的學習方式沒有掉了,那大家學校的這個學習呢,就成了考試、分數,考試分數靠的是知識,所以現在我們只認得這一個“學”字了!只認得學習諸子百家,書面語言,書皮子學,只能學到這些東西。那麼這樣一來啊,很多大學生、碩士博士生,甚至教授,他們最後想不通,要自殺掉。爲什麼想不通?他們知識太淵博,但沒有智慧,他們沒有那種屹立于天地之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這種風度!也沒有那種隨緣應物,看到世間社會大衆這種生活疾苦,煎熬悲苦,發起救度之心,或是爲社會謀福利,這種心態生不起來!所以我們知道古人中國傳統的學習學問方法很簡單,象我們現在這裏就叫隆山,前面就是飛雲江,隨時隨處有山有水,在這中間,古人把這種生命內在的智慧和定力顯發出來的時候,給後人幾千年來以影響,以教育,以滋潤!那麼我們今天大家來紀念逆川禅師誕辰677周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來要向你們先介紹一下逆川禅師的傳記,現在不介紹了。不介紹不知大家是不是熟悉?剛才獻甯法師也簡單介紹了一下,那麼我想不耽誤大家時間,關于逆川禅師的事迹有一本小冊子,可能你們這裏也有,大家下來以後可以去了解。那我想在這裏借助這個機會,跟大家簡單的討論一下逆川禅師的禅法思想。
逆川禅師天性聰逸,與衆不同。他的整個人生的經曆,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有超人之處。至于他前面的一些超人之處我們不說,只說他的禅法。他從七歲以後就到潮山五美園實際寺出家爲僧,出家以後非常精進的學習,後來到了福建天寶山學習禅宗。當時鐵關法樞法師教導他南泉的禅法心要。南泉禅師是馬祖道一禅師的法嗣,馬祖道一是南嶽懷讓禅師的得意門生,南嶽懷讓就是六祖大師門下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是兩大支流當中的一支。按位次,逆川禅師就相當于(六祖)接下來的第五世差不多。他學習的南泉禅師的禅法叫什麼呢?叫“叁不心要”。講到這個“叁不心要”從哪裏來的呢?說南泉禅師他拜訪過百丈涅磐和尚,百丈涅磐和尚就問他:古聖先賢說法,有沒有還未講出來的法?南泉曰:有。進問:那什麼樣才是沒講出來的法?答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叁不”。他就以這叁句話作爲心要傳承給弟子。所以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叁句話其實牽涉到整個佛教從根本立場出發,一直到成佛的全過程。因此這個禅法看上去好象是很簡單,就叁句話,字面上大家也都理解,但爲什麼很多人不明白這個禅道理,而南泉普願禅師卻在這裏得到很大的受用,並且把這個禅法教給他的弟子逆川禅師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
我們先簡單的從教理下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我們一講到禅宗的語言公案好象很玄,但是如果我們追溯一下佛教的教育全過程,我們就覺得很簡單,一點也不玄。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他成佛悟到的就是心的本來面目,心性的本來面目。悟道後他一生的弘法就圍繞這個心性。一開始在菩提樹下就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到最後涅磐會上呢,又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常樂我淨,涅磐四德。是故一切衆生皆爲是佛,皆當作佛。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也應該都成佛。他從始至終圍繞這個心性和佛性。那麼這個心性的問題就很大,早期佛在華嚴會上開始一講,講的什麼?就是這種法!說一粒粟中藏世界,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我們大家一聽全傻掉了!那麼小的一顆芥菜籽裏可以把須彌山放在裏面,須彌山也可以把芥菜子放在裏面。而且這個放,不是兩座須彌山、兩個芥菜籽分別放,而是同時放。同時大的放在小的裏面,小的也同時放在大的裏面!諸位有沒放過?爲了這個問題,唐朝的武則天很疑惑,後來華嚴祖師法藏就用十玄門因陀羅網作爲比喻。什麼比喻呢?就是諸位把鏡子放在六邊,人往中間一站。人站在這裏,每個鏡子,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互相照耀,你舉一個手,裏面的層層的人也都舉手,光光互照。這種思想一講出來後,絕不是我們凡夫這種叁維時空觀念可以理解的。因此,佛開始在佛嚴會上一講經時,沒有幾個人能聽懂,那些所謂的阿羅漢小乘人已經斷盡見思,開悟斷生死了,也理解不了!爲了把這麼好的華嚴大法讓衆生能理解,佛就接下來用第一臺階。第一臺階是什麼?就是有心可尋。這裏講的不是心、不是物,現在把臺階放下來,有心可尋。我們的心是什麼?開始去觀照。所以在十二年中講阿含教典的時候,諸位翻開四阿含看看,你就明白,阿含教典的主要的內容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簡單講就是五蘊,再簡單講就是色心二法。他就是讓你先觀察這個五蘊色心,所謂四谛十二因緣。觀察這個五蘊色心以後呢,接下來看你的結果,結果是找不到這個心,也找不到這個物,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況?小乘人都能達到不是心、不是物的境界。但是他跟大乘,跟南泉禅法裏面的這個禅法還不一樣。逆川禅師就參這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一直參下去。剛才在路上我跟則慧師還說:你來參參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是什麼呢?諸位現在你們看一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到底是什麼?那如果把話再講白一點,你把你的那顆心否定掉,你找不到所謂的真正的自己的心,沒有所謂的自己的心,這個當下,緣起的萬物也沒有所謂的萬物。你把自己的心否定掉,把外物也否定掉,這個時候你會說:喔 ̄好象現在很清淨哎!這是不是佛性啊?對不起,這個也要否定掉!能不能看到一下?心再沈靜一下,過濾一下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種種雜念瀑流,象洪水猛獸一樣襲擊我身心的心念,過去、現在、未來、是非善惡、佛法、衆生、生死涅磐這一切相對的概念全部都是心法,全部都是法塵影像邊事。把這些全部都一刀兩斷,我們就來直接來個不是心,也不物。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不是佛呢,是沒有一個佛的概念,因爲如果你心裏面說:喔,這是佛性,這是自性......佛性自性哪裏有名字啊?!所以把這外名字這個妄相這個法塵再否定掉,這個時候你感覺一下看!如果在這裏能夠體會到呢,這個用功就能上路。你如果有一點感覺,比如你現在這麼…
《逆川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