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包容▪P2

  ..續本文上一頁德的人,就去把老和尚狠狠地罵了一通。等小孩子生下來後,馬上就抱過去送給禅師,並說:“這是你的孽種!”白隱禅師說:“是這樣嗎?” 也不辯解。小孩子扔在這裏怎麼辦呢,他就抱過來,撫養這個孩子,帶小孩子去人家化緣,人家罵他“老不正經”,幹這種缺德事,他只說:“是這樣嗎?” 也不辯解。一直把孩子養到6歲。孩子的父親跑了五六年,想想風波差不多平靜了,才回家來,他們想到白隱禅師受了很多委屈,于心不忍,很後悔,向女孩的父母謝罪,父母親知道真相後也悔恨不已,帶了許多供品到廟裏向師父去謝罪:

   “師父啊,實在對不起,冤枉您了。”

   禅師說:“是這樣嗎?”

   “孩子不是您的,我們要把孩子抱回去,不能再連累您了。”

   禅師說:“是這樣嗎!”

   他的包容是讓別人不受委屈,讓別人能夠在生活中過得更加平穩,把自己個人的榮譽得失全部抛在腦後,最根本的還是建立在衆生平等,小孩子剛出生也是衆生平等,所以是愛護生命的極大表現。

   還有一種狀況,在禅者的身上表現出來。殺身之仇,是最深的仇恨。佛陀的十大弟子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佛陀大弟子的存在,講經說法影響很大,很多外道沒有市場,懷恨在心。一次化緣回來,遇到一些外道,看見目連尊者從山腳下過來,在山頂上推很多大石頭下去,把目連尊者砸得半死,他回到僧團後,已經有點不省人世,知道將死不久,向佛陀告假,要回到他的故鄉安然入世,摩揭陀國的國王知道了,跑過來跟佛陀說:一定要把犯罪分子抓起來懲治,目連尊者說:仇恨只能越結越深,複仇的觀念,在禅者的心中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我們沒有報複的觀念。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假如他不願受這個報應,用神通跑掉了,但是神通抵不過業力,自己過去世也做過不少壞事,所以這一生報應受完了,等于是還了債,靜靜的回到家鄉入滅,彼此的生命劃上了怨恨的句號。

   在生活中容忍是一種大度,當你的心量放得很大,你絕對不會吃虧。我們的很多觀念,中國武俠小說複仇的觀念很重,一個人被打了還不報複是窩囊的。假如你被欺負了,內心中存在著是“包容”或是“複仇”,複仇的觀念,你會想怎麼去打他,去消滅他,哪一種心態使你的生命更健康呢? 

   有些人說,我長得比你漂亮,其實也不如別人,五十步笑百步。以這樣的心態看待自己的生活,好像是很有規矩的幾十年,有些人一輩子,信奉一個信條,我相信做好人會怎麼樣,其實你一輩子只是爲了芝麻大的小事情,辛辛苦苦一輩子,還美其名曰我的生命有歸宿。佛陀看清了這種價值觀對于生命的局限,他有辦法,一,要有價值觀,否則天下大亂了。二,有了價值觀,被它束縛,也不可取。佛陀有大智慧,有兩套辦法,一是世間法,五戒十善,做好人,純善就是天乘的思想,做好人是人乘的思想。用人天乘思想做臺階,深入到苦海裏來。我們爲什麼來參加夏令營呢,覺得有價值才來。這種價值觀,是世間可以想像的。曆史幾千年的文明就是不停地創造價值觀,價值觀在世界上流傳的時間越長,力度越大。有些價值觀很短,就像女孩子穿衣服,幾天就換一個款式。不同的價值觀不停地組合成社會的文明。你想對社會有貢獻麼?就要創造一套有長遠影響的價值觀。佛陀創造了五戒十善的價值觀,在兩千多年來大家都有心靈的共振,每個人都想到不要危害別人。但是這樣還不夠!佛陀的偉大在于五乘善法,人乘天乘,是世間法,世俗的價值觀。出世間的聲聞、緣覺、菩薩乘,實際上是超越了價值觀。但是從做人的層面上,通過語言表述,讓我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價值。實際上我們想像的羅漢、菩薩和佛的境界都是有價值的想像,真正的羅漢菩薩佛,都是超越了我們所能想像的價值觀。因爲大家思維考慮的都是人天乘的思想,聖人是處于不可思議的狀態。

   佛法就像五個臺階的梯子,有兩個臺階伸到海裏,叁個在海外面。大家看到,這裏離海面最近,就去靠近這個梯子。有些人就順著梯子爬上去,你爬到一個或兩個,追求的是人生的純善,或者只是做一個好人,過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今生比較得意,相對于周圍的人來說,你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層次,你的修行漸漸高起來了,你能看得見周圍的人比你低的情況,但你看不見比你高的人。到第叁個臺階,世俗的價值觀已經與你無緣。阿羅漢完全跳出叁界的輪回,完全解脫。在這種生活當中,如果你始終不能包容世間的價值觀,你不可能建立一種更新更好的價值觀。所以我們用包容的心,進一步使生命淨化,你脫離了叁界後,修菩薩乘,實際是回到現實生活當中,爲別人建造價值觀,又打破原有狹隘的價值觀,所謂“先以欲勾牽,後念入佛智。”這是佛法告訴我們心量更大,福報也就更大。

  第二、包容的心

   佛經和祖師大德經常提醒的,我們大家在廟裏念普佛,要念的“大圓滿覺,應迹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能夠把整個太虛空包圍在裏面,你的心量能夠把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衆生依報正報都包含在裏面。這麼大的心量如何去包容呢?必須在心裏面有重大的突破。

   現在人都很主張很在意健康的生活,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健康有很多種,過去我們一般都提到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也要健康。現在要提“身心靈健康”,身體、思想和靈性的健康。我們沒有學習佛法,沒有學習坐禅,沒有神秘的宗教體驗,你對心靈的“靈”是沒有感覺的,是對自己封閉起來的,你除了肉體以外,就是一大堆的思想在操作。大家現在能不能體會一下,你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是坐著?還是靠在那裏?你的心是什麼樣的?是想東想西?還是在聽課?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的身體有病痛不舒服,心就不健康。你的心如果有難受,也不健康。沒有難受,就是健康的心。靈的健康體會不到,就很可惜。

   我上學上了二十年,包括讀佛學院十年,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人告訴我心靈健康,心的背後還有一樣很健康的東西。但是我師父告訴我了,回過頭來看佛經,佛經裏面有。必須認識到靈到底在哪裏?身體大家都能體會到,思想,所謂的妄想,也能體會到。當我舉起指頭時,你想到指頭,就是心,我們的妄想心。我把指頭放下了,你的心在哪裏?你還在想指頭,就還會有一個相,不想的時候就沒有相了。想有相,不想就沒有相。我們平常有個誤會,不想是不是就成了傻瓜了?所以很多事情我們都考慮得很周密,就是這種思想誤導我們生生世世在這裏受苦,所謂妄想顛倒,你想到是指頭,這是小時候媽媽教的,是強加的,不是心的本來狀態。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還是環境,哪一件事情不是學來的?只要是學來的,就是外加的,就是不標准,不肯定的,我們學得好,是學來的。因爲你的思想可以表現爲一個相狀,這個相狀是不固定的。我們在這裏是學生,回去後有些是老師、有些是職員、有些是領導,不固定。

   六道叫輪回,輪回就是動蕩不安,不停地變動。回去是妻子,上班是職員,不停地輪回。我們的情緒,除了高興的樂受、不高興的苦受、不苦不樂的舍受之外,體會不到別的了。所以人一生的輪回,就是價值觀不停地顛來倒去,顛倒妄想。當你把妄想停下來,你絕對不會變爲傻瓜。我現在講希望大家注意,把注意力集中起來,不要打妄想。你試試看,什麼都不想了。你很聽話,真的什麼都不想的時候,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聲音的大小,內容的表述,你都聽得很清楚,不需要考慮,不需要回答,這就是靈。

   你平常只會用自己的妄想去生活、去工作、去走路,甚至去參禅打坐,你不會用你的靈性去打坐、去工作,你的靈是不健康的。所以要想提“倡身心靈健康”,必須以一種隨時隨處沒有妄想的心態來感受這種環境。你的妄想真的停下來,你會感覺到好像你的前後左右都非常清楚,任何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像鏡子照物一樣。這是智慧,不是知識不是聰明。知識是第六意識攝取過來的妄想分別,把它強記在這裏,互相對比推敲,以許多經驗來獲得某種目的。但是靈性的健康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心靈的包容是包容了所有。

   比如我們坐在這裏再一次不要打妄想,心已經停止了它的局限的操作,這時候,我講話,不考慮我下句話講什麼,你也不考慮聽什麼。你很恰當的聽,我很恰當的說,這不是智慧的妙用又是什麼?假如這時有人站起來,發瘋似地破口大罵,大家也不打妄想,也不受他影響。身心健康是你的知識結構不會危害別人,靈的健康是你的身心不受任何事物所傷。我們的生命的層次還有很多,當你看到靈健康後,禅宗的修行就抓住了,一直在這裏體會一念未生起的本來面目,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苦海整個粉碎了,從此他的生命就變成了完全健康的生命狀態。學習禅法的人,只有最終打破了這種所謂的健康(包括心靈的健康)之後,再回過頭來,就像《楞嚴經》所講的:“靜極光通達,寂照遍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非常清楚地看世間萬物,內心非常平靜,還能感受到衆生的這種情感苦樂,情仇愛恨,但是不受影響。只有佛陀大圓滿覺才能包容,真正包容了這些身心狀態。因此我們看到文明的、生活的、心靈的、健康的狀態,才提倡應該有一種包容的心。

  第叁、如何包容

   這是一種方法。佛經裏有很多方法,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是圍繞打破我們的心量。心量有時候很奇怪,我們的心量就像氣球,氣球裏面沒有氣,幹癟癟的,什麼作用都沒有,我們的心如果只剩自己,就像一個癟球,什麼都沒有,如果打點氣,就有一種包容。當我們修習佛法的時候,師父會告訴你要修出離心,修菩提心的對換,對換什麼?比方說,觀世音菩薩,我把我的煩惱給您,觀世音菩薩把您的自在慈悲給我,我跟你對換;地藏王菩薩您很了不起,您下地獄度…

《禅者的包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逆川禅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