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者的包容▪P2

  ..续本文上一页德的人,就去把老和尚狠狠地骂了一通。等小孩子生下来后,马上就抱过去送给禅师,并说:“这是你的孽种!”白隐禅师说:“是这样吗?” 也不辩解。小孩子扔在这里怎么办呢,他就抱过来,抚养这个孩子,带小孩子去人家化缘,人家骂他“老不正经”,干这种缺德事,他只说:“是这样吗?” 也不辩解。一直把孩子养到6岁。孩子的父亲跑了五六年,想想风波差不多平静了,才回家来,他们想到白隐禅师受了很多委屈,于心不忍,很后悔,向女孩的父母谢罪,父母亲知道真相后也悔恨不已,带了许多供品到庙里向师父去谢罪:

   “师父啊,实在对不起,冤枉您了。”

   禅师说:“是这样吗?”

   “孩子不是您的,我们要把孩子抱回去,不能再连累您了。”

   禅师说:“是这样吗!”

   他的包容是让别人不受委屈,让别人能够在生活中过得更加平稳,把自己个人的荣誉得失全部抛在脑后,最根本的还是建立在众生平等,小孩子刚出生也是众生平等,所以是爱护生命的极大表现。

   还有一种状况,在禅者的身上表现出来。杀身之仇,是最深的仇恨。佛陀的十大弟子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佛陀大弟子的存在,讲经说法影响很大,很多外道没有市场,怀恨在心。一次化缘回来,遇到一些外道,看见目连尊者从山脚下过来,在山顶上推很多大石头下去,把目连尊者砸得半死,他回到僧团后,已经有点不省人世,知道将死不久,向佛陀告假,要回到他的故乡安然入世,摩揭陀国的国王知道了,跑过来跟佛陀说:一定要把犯罪分子抓起来惩治,目连尊者说:仇恨只能越结越深,复仇的观念,在禅者的心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没有报复的观念。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假如他不愿受这个报应,用神通跑掉了,但是神通抵不过业力,自己过去世也做过不少坏事,所以这一生报应受完了,等于是还了债,静静的回到家乡入灭,彼此的生命划上了怨恨的句号。

   在生活中容忍是一种大度,当你的心量放得很大,你绝对不会吃亏。我们的很多观念,中国武侠小说复仇的观念很重,一个人被打了还不报复是窝囊的。假如你被欺负了,内心中存在着是“包容”或是“复仇”,复仇的观念,你会想怎么去打他,去消灭他,哪一种心态使你的生命更健康呢? 

   有些人说,我长得比你漂亮,其实也不如别人,五十步笑百步。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生活,好像是很有规矩的几十年,有些人一辈子,信奉一个信条,我相信做好人会怎么样,其实你一辈子只是为了芝麻大的小事情,辛辛苦苦一辈子,还美其名曰我的生命有归宿。佛陀看清了这种价值观对于生命的局限,他有办法,一,要有价值观,否则天下大乱了。二,有了价值观,被它束缚,也不可取。佛陀有大智慧,有两套办法,一是世间法,五戒十善,做好人,纯善就是天乘的思想,做好人是人乘的思想。用人天乘思想做台阶,深入到苦海里来。我们为什么来参加夏令营呢,觉得有价值才来。这种价值观,是世间可以想像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就是不停地创造价值观,价值观在世界上流传的时间越长,力度越大。有些价值观很短,就像女孩子穿衣服,几天就换一个款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停地组合成社会的文明。你想对社会有贡献么?就要创造一套有长远影响的价值观。佛陀创造了五戒十善的价值观,在两千多年来大家都有心灵的共振,每个人都想到不要危害别人。但是这样还不够!佛陀的伟大在于五乘善法,人乘天乘,是世间法,世俗的价值观。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菩萨乘,实际上是超越了价值观。但是从做人的层面上,通过语言表述,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实际上我们想像的罗汉、菩萨和佛的境界都是有价值的想像,真正的罗汉菩萨佛,都是超越了我们所能想像的价值观。因为大家思维考虑的都是人天乘的思想,圣人是处于不可思议的状态。

   佛法就像五个台阶的梯子,有两个台阶伸到海里,三个在海外面。大家看到,这里离海面最近,就去靠近这个梯子。有些人就顺着梯子爬上去,你爬到一个或两个,追求的是人生的纯善,或者只是做一个好人,过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今生比较得意,相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你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层次,你的修行渐渐高起来了,你能看得见周围的人比你低的情况,但你看不见比你高的人。到第三个台阶,世俗的价值观已经与你无缘。阿罗汉完全跳出三界的轮回,完全解脱。在这种生活当中,如果你始终不能包容世间的价值观,你不可能建立一种更新更好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用包容的心,进一步使生命净化,你脱离了三界后,修菩萨乘,实际是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为别人建造价值观,又打破原有狭隘的价值观,所谓“先以欲勾牵,后念入佛智。”这是佛法告诉我们心量更大,福报也就更大。

  第二、包容的心

   佛经和祖师大德经常提醒的,我们大家在庙里念普佛,要念的“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能够把整个太虚空包围在里面,你的心量能够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依报正报都包含在里面。这么大的心量如何去包容呢?必须在心里面有重大的突破。

   现在人都很主张很在意健康的生活,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健康有很多种,过去我们一般都提到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也要健康。现在要提“身心灵健康”,身体、思想和灵性的健康。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没有学习坐禅,没有神秘的宗教体验,你对心灵的“灵”是没有感觉的,是对自己封闭起来的,你除了肉体以外,就是一大堆的思想在操作。大家现在能不能体会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是坐着?还是靠在那里?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是想东想西?还是在听课?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的身体有病痛不舒服,心就不健康。你的心如果有难受,也不健康。没有难受,就是健康的心。灵的健康体会不到,就很可惜。

   我上学上了二十年,包括读佛学院十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告诉我心灵健康,心的背后还有一样很健康的东西。但是我师父告诉我了,回过头来看佛经,佛经里面有。必须认识到灵到底在哪里?身体大家都能体会到,思想,所谓的妄想,也能体会到。当我举起指头时,你想到指头,就是心,我们的妄想心。我把指头放下了,你的心在哪里?你还在想指头,就还会有一个相,不想的时候就没有相了。想有相,不想就没有相。我们平常有个误会,不想是不是就成了傻瓜了?所以很多事情我们都考虑得很周密,就是这种思想误导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受苦,所谓妄想颠倒,你想到是指头,这是小时候妈妈教的,是强加的,不是心的本来状态。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身体还是心还是环境,哪一件事情不是学来的?只要是学来的,就是外加的,就是不标准,不肯定的,我们学得好,是学来的。因为你的思想可以表现为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不固定的。我们在这里是学生,回去后有些是老师、有些是职员、有些是领导,不固定。

   六道叫轮回,轮回就是动荡不安,不停地变动。回去是妻子,上班是职员,不停地轮回。我们的情绪,除了高兴的乐受、不高兴的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之外,体会不到别的了。所以人一生的轮回,就是价值观不停地颠来倒去,颠倒妄想。当你把妄想停下来,你绝对不会变为傻瓜。我现在讲希望大家注意,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不要打妄想。你试试看,什么都不想了。你很听话,真的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声音的大小,内容的表述,你都听得很清楚,不需要考虑,不需要回答,这就是灵。

   你平常只会用自己的妄想去生活、去工作、去走路,甚至去参禅打坐,你不会用你的灵性去打坐、去工作,你的灵是不健康的。所以要想提“倡身心灵健康”,必须以一种随时随处没有妄想的心态来感受这种环境。你的妄想真的停下来,你会感觉到好像你的前后左右都非常清楚,任何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像镜子照物一样。这是智慧,不是知识不是聪明。知识是第六意识摄取过来的妄想分别,把它强记在这里,互相对比推敲,以许多经验来获得某种目的。但是灵性的健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心灵的包容是包容了所有。

   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再一次不要打妄想,心已经停止了它的局限的操作,这时候,我讲话,不考虑我下句话讲什么,你也不考虑听什么。你很恰当的听,我很恰当的说,这不是智慧的妙用又是什么?假如这时有人站起来,发疯似地破口大骂,大家也不打妄想,也不受他影响。身心健康是你的知识结构不会危害别人,灵的健康是你的身心不受任何事物所伤。我们的生命的层次还有很多,当你看到灵健康后,禅宗的修行就抓住了,一直在这里体会一念未生起的本来面目,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苦海整个粉碎了,从此他的生命就变成了完全健康的生命状态。学习禅法的人,只有最终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健康(包括心灵的健康)之后,再回过头来,就像《楞严经》所讲的:“静极光通达,寂照遍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非常清楚地看世间万物,内心非常平静,还能感受到众生的这种情感苦乐,情仇爱恨,但是不受影响。只有佛陀大圆满觉才能包容,真正包容了这些身心状态。因此我们看到文明的、生活的、心灵的、健康的状态,才提倡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

  第三、如何包容

   这是一种方法。佛经里有很多方法,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围绕打破我们的心量。心量有时候很奇怪,我们的心量就像气球,气球里面没有气,干瘪瘪的,什么作用都没有,我们的心如果只剩自己,就像一个瘪球,什么都没有,如果打点气,就有一种包容。当我们修习佛法的时候,师父会告诉你要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的对换,对换什么?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我把我的烦恼给您,观世音菩萨把您的自在慈悲给我,我跟你对换;地藏王菩萨您很了不起,您下地狱度…

《禅者的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逆川禅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