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境。幾十裏以外的事情都能看的清楚,這種狀況一般人都會很高興,然後就會對別人講述明境中的狀況,這樣一說很可能會失去定境。所以要保持這個定境,不能多說,這樣它就會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在定中保持著。智者大師去南京弘法的時候,有個老和尚問他:坐禅中看到攝山,(南京的棲霞山)有個老和尚在那裏講經,這是什麼境界。智者大師說:這是未到定之前欲界定以後的明境,如果跟別人一說,就沒有了,這個老和尚馬上給智者大師頂禮。當時智者大師才叁十歲,老和尚七十多歲了,他覺得自己坐禅功夫很好,瞧不起智者大師,結果大師給他一說他才明白。因爲他確實好幾天都能看見這個現象,覺得奇怪就問別人,結果這個境就沒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惱。大師告訴他:不用懊惱,這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爲歡喜就執著,反而進步不了。因爲有所執著,定境就會消失。
所以禅定不能執著定境,今天坐得舒服,明天還想著昨天的舒服,肯定是在打妄想。每次坐都是全新的開始,都是第一次的感覺。不能打妄想:昨天的境界好,今天最好重複。只要如法地去坐,明境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明境出現的時候,可以繼續按原來的禅定方法,讓心安住繼續修。功夫成片了坐上坐下,甚至是生病的時候、睡夢當中都能觀照、入定,這個境界就越來越高了。
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的出現,如果進一步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這個影響,這就是未來禅。所謂沒有影響,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汽車的挂檔,一個是倒車檔,一個是進車檔,零檔是不倒也不進。零檔,就是把禅定的這些境界,不管是明境還是暗境,從定境中全部給它放下。這個時候,腦袋中出現一片空白。坐著禅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境界它是很短暫的,夾在欲界跟色界之間的,就是初禅之前、欲界定之後的這個中間。這就是第四個未來禅。
未來禅的境界是什麼?進入欲界定以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身體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整個身心都空掉了,修行的方法也空掉了。這種感受發生在靜坐時,而不是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沒有掉了。如果明境暗境沒有出現,一般人都定在欲界定,在欲界定坐得很舒服,不需要調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坐後又能任運,這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是欲界定還有個我和我的心這個感覺在。到了未到定、未來禅,身心的感覺全部沒有了,一片空寂。有了這種感覺,身體不會因失調而生病。一個坐禅的人,若要身體不生病,至少要達到這個第四步,也就是進入未來禅的境界。
有些人在靜坐的時候,心無所知昏昏沈沈,他也會以爲自己的身體不見了,這個不叫未來禅,是他的心念不知哪裏去了。這個與禅定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禅定的感覺是有止觀、覺照。如果睡著了,就是迷迷糊糊的,這是未到定之前的那個暗境。進入這個定以後,他自己也是清楚的,腦袋還是有感覺的。比如有些人晚上睡覺前吉祥臥念阿彌陀佛,念不到十句天就亮了。奇怪,感覺沒念那麼多,天就已經亮了,腦袋卻是很清晰,但是這個時間是怎麼過去的就不知道了,所以時間觀念是我們的一個錯覺。
若要達到未來禅,必須先達到欲界定,也就是心不必控製,自動地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先要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禅定修學就是從粗心住到細心住進入欲界定,然後一步一步進入未來禅。
爲什麼第四步稱爲未來禅呢?是因爲他還不是禅定,是進入未來真正四禅八定的一個過渡階段。從教理上理解,就是把欲界的東西全部放棄了,而色界的境界的還沒到來,在這個中間,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一個空檔,正好是身心一片空白的狀況。如果能把握這個狀況,就叫未來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間禅。
從初禅到二禅,也有這個未來定和中間禅。初禅已經放下,二禅還沒有出現,也是一片空白。叁禅四禅直至八禅都是這樣,每一個禅定,要想進一步,都必須把前面的這個定放下,然後才有機會更進一步。
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過了以後,就是這個未來禅,它的時間很短暫,就是一片空白。大乘佛法講的明心見性,心性的了了分明,沒有雜念。未來禅就很像開悟的人,因爲腦袋一片空白,對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這實際上是一種定境,不是開悟的境界,千萬不要以這個定境作爲開悟的境界。定境是一種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出現了。而開悟是智慧,是見地。
在這個狀況下,要堅持訓練,特別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四禅八定,得到初禅二禅叁禅,那個快樂的感覺是非常激烈的,不象出世間的涅槃沒有痛苦和快樂。所以一般人到了叁禅,如果沒有未到定這個功夫的訓練,放不下叁禅,就像放不下榮華富貴。叁禅受用以後放不下,那就遭殃,因爲以後不再學佛法,也不會再進步,這一生就是白學了,只能種點善根。希望大家把這個未到定的道理弄清楚。把欲界定全部放下,得到了這樣一片空白,讓自己有轉身的機會。
今天就到這裏。阿彌陀佛。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八·入禅定之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