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境。几十里以外的事情都能看的清楚,这种状况一般人都会很高兴,然后就会对别人讲述明境中的状况,这样一说很可能会失去定境。所以要保持这个定境,不能多说,这样它就会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在定中保持着。智者大师去南京弘法的时候,有个老和尚问他:坐禅中看到摄山,(南京的栖霞山)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经,这是什么境界。智者大师说:这是未到定之前欲界定以后的明境,如果跟别人一说,就没有了,这个老和尚马上给智者大师顶礼。当时智者大师才三十岁,老和尚七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坐禅功夫很好,瞧不起智者大师,结果大师给他一说他才明白。因为他确实好几天都能看见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就问别人,结果这个境就没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恼。大师告诉他:不用懊恼,这只是一个过程,不要因为欢喜就执着,反而进步不了。因为有所执着,定境就会消失。
所以禅定不能执着定境,今天坐得舒服,明天还想着昨天的舒服,肯定是在打妄想。每次坐都是全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的感觉。不能打妄想:昨天的境界好,今天最好重复。只要如法地去坐,明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明境出现的时候,可以继续按原来的禅定方法,让心安住继续修。功夫成片了坐上坐下,甚至是生病的时候、睡梦当中都能观照、入定,这个境界就越来越高了。
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的出现,如果进一步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这个影响,这就是未来禅。所谓没有影响,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汽车的挂档,一个是倒车档,一个是进车档,零档是不倒也不进。零档,就是把禅定的这些境界,不管是明境还是暗境,从定境中全部给它放下。这个时候,脑袋中出现一片空白。坐着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境界它是很短暂的,夹在欲界跟色界之间的,就是初禅之前、欲界定之后的这个中间。这就是第四个未来禅。
未来禅的境界是什么?进入欲界定以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身体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整个身心都空掉了,修行的方法也空掉了。这种感受发生在静坐时,而不是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没有掉了。如果明境暗境没有出现,一般人都定在欲界定,在欲界定坐得很舒服,不需要调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坐后又能任运,这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欲界定还有个我和我的心这个感觉在。到了未到定、未来禅,身心的感觉全部没有了,一片空寂。有了这种感觉,身体不会因失调而生病。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不生病,至少要达到这个第四步,也就是进入未来禅的境界。
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心无所知昏昏沉沉,他也会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个不叫未来禅,是他的心念不知哪里去了。这个与禅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禅定的感觉是有止观、觉照。如果睡着了,就是迷迷糊糊的,这是未到定之前的那个暗境。进入这个定以后,他自己也是清楚的,脑袋还是有感觉的。比如有些人晚上睡觉前吉祥卧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天就亮了。奇怪,感觉没念那么多,天就已经亮了,脑袋却是很清晰,但是这个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就不知道了,所以时间观念是我们的一个错觉。
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达到欲界定,也就是心不必控制,自动地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先要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禅定修学就是从粗心住到细心住进入欲界定,然后一步一步进入未来禅。
为什么第四步称为未来禅呢?是因为他还不是禅定,是进入未来真正四禅八定的一个过渡阶段。从教理上理解,就是把欲界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色界的境界的还没到来,在这个中间,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一个空档,正好是身心一片空白的状况。如果能把握这个状况,就叫未来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间禅。
从初禅到二禅,也有这个未来定和中间禅。初禅已经放下,二禅还没有出现,也是一片空白。三禅四禅直至八禅都是这样,每一个禅定,要想进一步,都必须把前面的这个定放下,然后才有机会更进一步。
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过了以后,就是这个未来禅,它的时间很短暂,就是一片空白。大乘佛法讲的明心见性,心性的了了分明,没有杂念。未来禅就很像开悟的人,因为脑袋一片空白,对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这实际上是一种定境,不是开悟的境界,千万不要以这个定境作为开悟的境界。定境是一种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出现了。而开悟是智慧,是见地。
在这个状况下,要坚持训练,特别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四禅八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那个快乐的感觉是非常激烈的,不象出世间的涅槃没有痛苦和快乐。所以一般人到了三禅,如果没有未到定这个功夫的训练,放不下三禅,就像放不下荣华富贵。三禅受用以后放不下,那就遭殃,因为以后不再学佛法,也不会再进步,这一生就是白学了,只能种点善根。希望大家把这个未到定的道理弄清楚。把欲界定全部放下,得到了这样一片空白,让自己有转身的机会。
今天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八·入禅定之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