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一、什麼叫度衆生?度衆生者,實無衆生可度,是名度衆生。如何理解這個無?如何理解這個“自”度?如何理解菩薩的無衆生可度?
如何理解這個無?如果覺得有衆生可度,或者覺得自己在度衆生,是爲有我相、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本身就不解第一義谛,如何能夠度衆生呢?是謂無衆生可度。衆生本來即是佛,最多是未覺之佛,覺如不覺只在迷悟,心佛衆生體無差別,衆生只是個分別相而已,其背後的實體其實是真如本性的佛,其佛性始終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衆生各有其因緣,因緣只是個暫時的相而已,因緣生相不能遮滅其佛性也。
如何理解這個“自”?自者自度,度我相,人相;無衆生相,所謂一度一切度,無衆生的分別,無衆生因緣相的分別,得平等性智,是謂度自性衆生。自性衆生度盡,則一切衆生度盡。
如何理解菩薩的無衆生可度?菩薩者深入衆生心中,行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無非是佛自性中本來的圓滿妙德,菩薩將“救濟衆生”當作是供養諸佛,不看作是“救濟”,也不看作是“度衆生想”,無衆生也。是謂菩薩。菩薩視“救濟衆生”與供養諸佛無二無別本來一體。是以菩薩無我人衆生壽者相,處在第一義谛。每天站在大街上,覺了每一個衆生都是圓滿的,無衆生可得,全妄即真,都是實相;方便修習善語,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的示現,獨我自己是凡夫。這個實相的體無所執故,所以你買菜,你走路,信衆生體只有唯一心顯,哪有衆生可得呢?你給別人交流,是佛的事情,給你自己沒有關系,哪有什麼衆生可度呢?度衆生是佛的事情,“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給我們有什麼關系呢?一切全是阿彌陀佛的安排。無來也無去。
二、六度的體是什麼?六度的妙用何在?
六度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不來自于外,不是硬性要求自己做的;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其本體即是佛體。
于六度無住(無所住)具有恒沙一般的妙德,種種妙用會現前。
衆生即是分別妄心,度衆生即是度分別妄心。一念覺,衆生度盡。
叁、何謂實相?如何理解“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爲什麼說六道輪回只不過是個幻境?
一切相無所住即實相,一切相不可得故,是爲實相。見諸相不可得是謂見非相。一切相不可得故,是以不住一切相。無相而住。則見如來。了知實相即爲解脫。
六道輪回不過是個迷惑的相而已,如夢如幻如化,是貪嗔癡的一種幻境(完全是一種幻境:是你貪嗔癡的一個因和果産生的一個體。),沈迷其中,一定不能自撥。若見六道輪回之“非相”,則見如來。
四、生老病死的體相各是何?何謂肉身?一念覺的功德有多大?
生老病死皆不過是相而已,是妄體而已;妄體無性故,他就産生種種變化,亦是不可得也。現下的生老病死不過是點習氣而已。何必讓這點習氣牽著自己一直打轉轉呢?
從時間上看:昨天今天明天,無一天不在變化;從空間上看:生老病死無一處不在變化,因一直變幻不定故,故不可住。不可住者,沒有性體;
那麼我們看到的肉身是什麼呢?肉身只有二個體:一個是覺性,一個是聞性;我們的覺性一念覺悟的功德有多大?無量無邊。我們的覺性不可思議。一念迷悟産生重大的因果。六道輪回全看一念善惡,你覺性中善能把嗔恨心化爲勿有,變成吉祥;如果覺性沒有覺悟,一念嗔恨心就可以墮到地獄。反之一念善可以到天堂,證明我們的念非常的重要。我們這覺性就是佛性,立名爲心,並不是身體非常重要。身體上的色香聲味觸法其實並不重要. 是個妄體,我們經常會認爲身體是獨立的我存在,(色聲香味觸法和身體是一體的,都是妄體了不可得,因衆生根和塵對立産生妄識,我們的聞性不是妄識的産物,他通過五官而聞,確不是用五官來聞,是由心而聞,心法寂滅的時,就是身心處涅磐的妙境,你的身體是空靈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真正對修行而言,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妄想妄用妄念而已,並無實義,我們不應該在身體上,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下功夫。我們的身體其實離開色聲香味觸法並無實義,也是妄的,並不是實有,是我們執妄爲己有,並專門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下功夫。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本身就是妄體;沒有真實的體;實相的觀照你覺性産生境界是大地無寸土,忽然空掉了,你在買菜啊走路,沒有我在買菜走路啊;你這樣一觀察的時候,諸法實相現前,哪有我在買菜走路,現前妄境無非習氣所感。
四、何謂頓漸?爲什麼說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是徹底的大悲心的示現?釋迦牟尼佛眼中的“邪道”與我們理解的邪道有何不同?爲什麼說衆生正是你頓悟的本體?
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感應道交。有我、有衆生、有法皆非名感應,也很難感應。感應是感應于真如實相;感應于無所作的體.
我講課並不是要你記住什麼東西,只是要你不斷的破除你心中的執著,要你感覺到自己不斷的在破一個什麼東西。我講一句,你感覺到這個障礙破了,再講一句,另外一個障礙破了,心中有很多的障礙全部破了,實相慢慢就顯現出來了;所以要感受到你有疑惑,把你的疑惑給破掉。所以我講到什麼地方的時候,你立即生起疑惑;然後把你的疑惑給破掉;這叫斷疑生信解真空;
沒有明道之前的漸修是迷,漸中無頓,漸體全妄,一假全假;解真如實相者,頓中有漸,全漸即頓,頓中有真,一真全真,漸也是真,全性在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頓漸一如。如果你把頓和修分開來了,獨立出來有對待了,哪就錯了。如果你修裏面沒有頓;你的修就是迷惑的,沒有真如實相;漸修,是修妄之體;因有執妄不能脫離生死,所以六道輪回;
所以我們要知道頓法的當下一念覺明,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會現前。漸法就不一樣了,如果要通過念經、打座、靜心、持咒;四禅八定等等不斷的往上修,漸是不斷的從因地開始修;所有的漸教都是方便誘導。我們安住方便,不求真實;頓是一念覺如實相相應,然後修漸無非修除習氣,習氣也是妄體了不可得,一切法不執就可以了,不執爲漸,實相爲頓,假立名頓漸!有漸無頓,有頓無漸都是錯誤的;不合大乘教義;頓而無漸是邪見;漸的假立是爲要了頓悟,頓漸一如;漸而無頓是謂凡夫,有漸無頓者是迷惑的,只是一種方便。就如婆婆拜佛燒香啊,都只是方便而已。釋迦牟尼佛講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悲心徹底的示現;是叫我們依法不依人啊;我對你再好,拉著你,牽著你,到最後還是替代不了你;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是徹底的大悲心,告訴我們實相,破除我們一切方便妄相,邪道也只是一種方便說,對于一個正覺的人,心中哪還有邪與無邪的分別呢?無非是我們衆生執妄不舍,“是人行邪道”者,無非是佛陀徹底的懇切的大悲心的示現;希望我們走出一個執著的法執;走出一個執著的人執。要用深刻的心來感受佛陀所講的“邪道”的這個理念、這份大慈大悲。頓的當下是不離漸的,舍妄者即全妄即即真;漸是不舍之意,妄了不可得,何來取舍,唯一念悟明真如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即無念,無念者一切法皆是佛法,頓是舍執妄之意,舍妄執即真;舍妄執不舍真境;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有一個比丘認爲自己悟了,天下皆非了,碗也不洗了,懶得太隨意了,一切無所謂了。頓中無漸,頓漸不如。他講法別人也不愛聽,心口不一,頓漸不如,難以服人啊。所以真正佛法應該不會令衆生生迷惑;大乘教法圓融含攝一切教法,不令衆生生任何迷惑。頓而無漸是邪見,漸而無頓是謂情住。頓而無漸者偏空,漸與頓不相應故,是斷見,跟菩薩道不能相應;一切法不管,住在頓裏面;這叫偏空,叫斷見,非頓也,要墮無明的,頓而無漸或漸而無頓都是情見,都是斷見。都是邊執。現在很多人不悟頓的本體真如實相,在妄執中還確有極好的感覺。
有人聽了一些法師的講法,認爲自己已經開悟了;好多人聽了後,好象自己開悟了,瞧不起出家人;瞧不起善法,認爲都是分別執著妄想;他不知道一切善法的本體就是頓,全漸全頓,一頓全漸;所有漸的體就是一個頓的性呢!頓是性,漸是相啊,性相一如啊;不能將性相拆開來啊;老講別人著相,對于一個覺明不著相的人來講,哪有天天看著別人著不著相呢?你跟衆生心不相應,跟佛心不相應,開的是哪門子悟呢?
所以金剛經中講:衆生非衆生,是名衆生,說明衆生都是佛。當你真正體悟這一點的一刹那時間,所有衆生都是你頓悟的本體;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體都是屬于邪妄見範圍之內。跟衆生心與佛心不能相應者。
爲什麼做善事不執著,更能得大功德呢?你對衆生不起妄見分別執著的時候,那是非常慈愛的;你執著的時候是非常的痛苦的;你的不執著恰恰是大悲心的體現;是平等心的示現;不執著所以有大功德的顯現。大度量的顯現。執著了,是小心量的顯現。不執著得大善,執著得小善;不執著得大善者,得體大也,體相一如;執著得小善者,得體小也。變成邪見、斷見、空見,與實相不能相應;與佛心不能相應,與衆生心也不相應。故而功德極小也。越是離相,一切相會更加圓滿;當我對別人産生煩惱的時候,我就問自己難道還有分別相嗎?當我沒有分別相的時候,我發現我就沒有煩惱,而且會非常喜歡他。對他好的時候,正好是無分別相的時候。不喜歡哪個人,是由于執著在哪個方面;並不是哪個人有個不喜歡;當我去除分別相無執著的時候,對他可以非常的喜歡。對一切善人惡人都會喜歡的。因爲無分別時候,對社會上是非常圓融的;真如在生死當中,離開生死無真如可得。離開真如也沒有生死可得、涅磐生死、真如實相是一體不二的。往生是我們的實相往生,不是肉體往生。
六、何謂別圓之教?爲什麼菩薩救濟衆生就是供養諸佛?菩薩如何將諸佛的果德植入衆生心中?
有別而無圓,上不能圓成佛道;圓教是講佛果;圓而無別,下不能化度十方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可供養十方諸佛,下可化十方衆生;別是代表願,地藏菩薩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跟我們成佛有何違背呢?又有發願“我早成佛,然後再廣度衆生”。這其中互相是不是有所違背呢?成佛與度衆生沒有障礙。願而無願,無願而願;心地即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是菩薩上供的體,下化衆生是菩薩大悲的體,對上是智,對下是悲,叫悲智同體,悲智雙運。中間無所得故,叫別教。菩薩以諸佛爲身,以衆生爲心,把衆生心變成自己的心。把衆生體作六度萬行,圓滿功德,爲什麼要回向功德呢?把衆生之心修成諸佛之果,所以看到衆生就是見到諸佛圓滿報身,救濟衆生就是供養諸佛;他帶著佛陀的果德進入到衆生的心中去,佛陀的果德他已經全部具足了,他把諸佛陀的果德全部印到衆生心中去。衆生的心就是佛陀的果,理事圓融,因果同時。所以菩薩是沒有衆生可度,菩薩以諸佛果德而自莊嚴;無一念不去成佛,無一念不在度衆生。菩薩各有大願,佛國是一,但別願有無量;披弘誓铠而自莊嚴(以阿彌陀佛的弘世功德來莊嚴自己),沒有哪個菩薩不以佛陀的功德而自莊嚴。不到衆生心中去,佛果怎麼現前呢?如何成就布施等六度波羅蜜呢?必須到衆生心中去建立,教衆生持戒、布施、贊美、修諸善法等等都是以佛功德莊嚴佛土,供養諸佛。一切法都是爲了供養諸佛。衆生是菩薩供養諸佛之法,法本是諸佛果海,供養諸佛就是衆生之因,衆生的果就是十方諸佛,諸佛之因就是十方衆生,所以菩薩見到衆生就是見到諸佛妙用,菩薩要見諸佛必須要入衆生功德海中;菩薩見衆生無衆生可得;因見到的是佛果,不是什麼衆生。所以看此世界盡莊嚴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自莊嚴了。連我們在這裏都可以看到菩薩莊嚴的體,沒有證量,我們用邏輯,用思維;可以辨別出來;何況菩薩現量所證呢?有別而無圓者是虛妄,圓是會于佛乘,別是會于衆生;上供諸佛,下化衆生正是別圓之法。金剛經圓攝一切教法,不可思議。一切法門無不從此出。南摩阿彌陀佛。
《《金剛經》系列開示 1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