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8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謂“如是我聞”?何謂實相?何謂疑惑?特別提出斷疑生信有何意義?要斷何疑才能生真信?何謂聞信?何謂信順受持?何謂信受?何謂具足信?疑惑的力量如何在妨礙著我們的法的力量?

  如是我聞 佛陀來世間講法有六成就證明信體破衆生懷疑佛法: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機成就、法成就;目前中國對信成就方面的修行非常非常的有限,也就是說發心的人太少,真正發無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太少;發度衆生的心、發求解脫的心的人太少太少;基本上了了無幾,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信上的成就,並不是口上說一說而已;也並不是肉體上做一做而已;並不是從口上念一念而已;它完全是發自于內心;如果我們從心裏面沒有發出這種求解脫的求出離的心;真正發心的人不顧萬物,不顧是非,皈依佛法僧戒都是從菩提心中生出來的;佛法僧戒四個體叫做四皈依處;又叫不壞信;又叫金剛信心。所以了知佛性非常的重要。如是我聞是個絕對的體,不是相對的;如是即我聞,我聞即如是;因果同時,不離因果。不破因果。信就是聞,聞就是信,因爲您聞到的這個信,正好是你的實相;破此四相故,(如果不破四相等于沒有聞)得實相,得實相時,你就是實相;哪有個我獨立存在呢?(如是)是指法,(我聞)者代表機,機法同體;(如是)是講實相,假也是實相,真也是實相;實相並不是有實相可得,實相就是講真的一件事實,水裏的月亮是假的是實相,天上的月亮是真的也是實相;做善事會上天堂是實相,做惡事會墮地獄也是實相;法無自性即佛性;一念無生即法身;獨立佛性並不存在,認爲獨立存在者是斷見,邊見,邪見;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沒有自性;這個叫做佛性。佛性即覺性;覺性是本來具足的;覺性和覺悟是二回事情;覺性在迷在六道輪回,覺性在覺出叁界;覺性也是非有非無非來去;它是個化身,所謂化身並非化身,因衆生量而顯;覺者能顯無量功德妙用;迷者亦顯無量顛倒之用;覺性無體也就是佛性,說無亦有,說有亦無,在迷好象有,在覺好象無;法報化都無住無念無量妙用;

  我們的疑惑究竟隱藏在哪裏?娑婆世界的種性真是天生多疑細惑嗎?我們的疑惑如何妨礙我們的證量?

  證不到的實相無相體是心中還有疑惑,金剛經的最大魅力正是能夠斷疑生信。斷一切疑,生具足信。在心中建立真實的信。而不是盲信、迷信。說實話我們心中還是有大量的非常多的疑惑;比如我們對經典有疑惑,對佛經不夠恭敬,都是表明我們心中的疑惑;都是因爲有懷疑心在作怪。真正培養這種信、這種恭敬心非常的重要。你不研究他,不去猜疑他,不能代表你不懷疑他。你認爲對經典不在懷疑了,其實你的很多行爲比懷疑的人還要差。哪個懷疑的人還有一份恭敬在哪裏面。哪個不懷疑的人呢,好象不再懷疑了,其實不然。如社會上善良並不代表智慧,有智慧的善良才叫真善良,無智慧的善良是愚癡;哪個人很善良,其實是很怕,很弱,比如他好怕沾別人,我們講他好善良啊;其實不是善良是怯懦,是軟弱,是怕;這個善良是假的,一旦有了名利,一切全變了。你說你不再懷疑了,真正有了金剛心中的智慧,才是真不懷疑;你如不能顯現出你的智慧,你說你不再懷疑;哪只是嘴巴上談談而已;一旦有一天,你懂得一點學問,看了一點書;或者被一個邪門外道一說,你馬上就生出種種懷疑了;因爲懷疑藏在我們心裏並沒有解開。信體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並沒有解開;所以我們要從內心深處,把這個真正解開,才是真正的不懷疑。我們平時講的不懷疑,都是感覺上以經不懷疑。只有等我們的金剛入心,般若智慧打開以後,你哪個不懷疑才是真實的。所以禅宗裏面,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的心;是不是真的沒有懷疑。如果真沒有懷疑者,一定是通達于般若智慧的。經典六種成就是破衆生的疑惑;

  爲什麼真如只在當下?爲什麼我們會執妄爲真?執假爲有?爲什麼說我們所有的障礙來自于識?識斷如何真如即現呢?

  如是我聞;如者就是真如實相;也就是世間了不可得,不可住,佛說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宇宙的實相;我們現在的識妄見的體啊!

  如者代表如如不動;無所來亦無所去,無所得亦無所失;故名爲如;他沒有個有也沒有個空,超前絕後,是個絕對的體;沒有我衆生人壽者,是絕對的體;是我們的自性,佛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會問這個東西在哪裏呢?後面講“是”;是當下,如是在哪裏呢,就在你現在的當下;當下裏面就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無所住故。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人我衆生壽者,叫做妄見;何謂妄,即意識。識是什麼呢?了不可得。如空中華,你眼中有翳了,才有空中華;是空中的景;的;真如;叁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個如;即真如實相;沒有一個他見我見;沒有一個人見,沒有一個衆生見;徹底的沒有;你講沒有我,還是有個沒有我的我,既然沒有我就不用講沒有我了,在真如法性中,沒有我見的這個體是沒有的。沒有我,是指沒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破衆生的迷與妄的;我見即是妄,沒有我見即是自性。沒有我是遮之于有我;沒有人是遮之于有人見;人見的體是什麼?就是妄。妄是什麼呢?妄是了不可得;妄即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爲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爲你自己把妄當實體來抓了,縱妄而迷失相;你認識不到實相,以妄爲體了;所以妄即識,識在哪裏呢?比如我現在看到杯子,我問你,杯子在識裏嗎?識在杯子裏面嗎?識在我眼睛裏嗎?識在我耳朵裏面嗎?識到底在哪裏?那也沒有;這個識就是個妄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妄體裏面多了個識;就認爲杯子外面有個識;或者我裏面有個識;這個識叫做妄,也是我見煩惱。所以我現在看到你;那個看?叫見識;眼識、耳識、意識等等;這個識是根本不存在的。

  佛教裏面打禅七啊,禅爲心,七爲識意;禅七即是把識打死;就是把妄滅掉。識本空無何來滅,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明妄不住,無念時真如法性顯現究竟。我們現在的世界本來就是真如法性。我們所有的障礙就是因爲這個識。這個識本來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就是一念執著;總是認爲有妄存在;事實上是根本就沒有産生過的事情。但以妄爲體,認妄爲真,喪失遮隱了真如實性;有一天,你把這個識明了悟了,不住了,這個世界就是你的本來自性;真如實性就顯現;這個離我們遠嗎?只是當下而已。就在我們身邊。西方極樂世界也就在我們當下這一念當中;我們學什麼呢?妄的體沒有什麼說的;以妄套妄,則流轉叁界;輪回生死,在水裏面撈月亮,撈不到就苦嗎!剛剛來的時候就是一念貪心來的,貪不成,就起嗔恨心,如此反複即爲愚癡;比如小孩子小的時候咬東西會疼,等他長大了,已經習慣了,以爲不疼了,其實不是不疼,只是能忍而已。疼已經被忍遮蓋了;我們在六道輪回中沈迷也是如此。這種沈迷正是愚癡的狀態。當我們把這種愚癡當作一種正常形態;如何出離叁界呢?只要舍妄不住無念生心,不舍妄哪有叁界可出。比如我看到你,我是妄還是你是妄?其實我也不是妄,你也不是妄,是中間哪個識是妄的。這個識是什麼呢?後面會講到,這個識是一合相,所謂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識到底是一還是二呢?說他是一吧,自己不會産生,只有我見到你時,這個識才會産生;說他是二吧,我也是真的,你也是真的,只有中間這個識才是妄。所以這個識非一非二;完全是虛妄不實的、了不可得的。

  何謂“聞”?聞與識有何不同?心轉與否才是聞與未聞的關鍵嗎?

  聞,耳聞通達于實相。聞的體與聽是二回事;聞是與你自性本來的體相應的。如來叁藏十二部經典流入我們心裏面,我們的迷轉爲覺。如果說你聞到佛法,心沒有相應,沒有轉識成智,哪個聞是假的;聞具足一千二百份功德,能夠完全接受諸佛之妙果;聞法完全是心來接受。破識,把你所有的妄給破掉。妄破了以後,方便說叫智,轉識成智。實際上,有智可得也是錯誤的。無智亦無得。智還是因我迷到覺的方便名言,也屬于妄見範圍之內。我們從妄入真,從迷入覺;聞是絕對和佛相應的一個過程。並不是說我聽到了什麼道理。如果你聽到是道理,然後一直在分別妄想;這叫思,叫識,不叫聞。如是與當下相應的,心要當下是消融一切妄識時,才一真皆真;當下妄,一假全假;我要與聞相應,才能離四相,絕百非。如在哪裏?在當下,在當下而入;我在哪裏?在聞中,于聞中而入。沒有聞,哪來我的解脫呢?沒有當下的體,如來又在那裏呢?你想一想?如果當下不在實相,一定是妄見;

  爲什麼要提出我與佛陀及阿難尊者同體?爲什麼說有時候謙虛害死人?我慢更是害死人?爲什麼特別提出要發真切的真實的出離心?

  如是我聞,如者、實相;如是我聞是因果關系,我聞是因,如是是果;因果同時。釋迦牟尼佛是過去已聞,他已經證悟並安住在體;佛從涅磐妙性中無顯而顯;阿難尊者是今聞之人,我們是當聞之人。已聞,今聞,當聞叁無差別,釋迦牟尼佛是已成之佛,阿難尊者是今成之佛,我們是當成之佛,都是佛。不要認爲書上的如是我聞,與我們沒有關系,我們和釋迦牟尼佛及阿難尊者,無二無別也是“如是我聞”。要勇于當下承擔,當下契入,當下如如。當下消受圓融,要有一種我們與釋迦牟尼佛與阿難尊者是同體的感受。聞到當下的實相時成就的我,現在正在解脫。不要認爲阿難尊者是很聰明很智慧的人,我們是很愚癡很差的人,我們是凡夫;這就與經典不相應了。這種凡夫識如何能夠契入實相真如呢?要敢于承擔,當下承擔,我與阿難尊者無二無別,我已經乘上了佛的果,這點不要再有任何一點懷疑。很多人認爲,阿難尊者受佛陀神力加持,所以能“聞”,我們不行。如此將我們與佛陀拆開來,獨立出一個愚癡的小我,這是很有…

《《金剛經》系列開示 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