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何谓“如是我闻”?何谓实相?何谓疑惑?特别提出断疑生信有何意义?要断何疑才能生真信?何谓闻信?何谓信顺受持?何谓信受?何谓具足信?疑惑的力量如何在妨碍着我们的法的力量?
如是我闻 佛陀来世间讲法有六成就证明信体破众生怀疑佛法: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机成就、法成就;目前中国对信成就方面的修行非常非常的有限,也就是说发心的人太少,真正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太少;发度众生的心、发求解脱的心的人太少太少;基本上了了无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上的成就,并不是口上说一说而已;也并不是肉体上做一做而已;并不是从口上念一念而已;它完全是发自于内心;如果我们从心里面没有发出这种求解脱的求出离的心;真正发心的人不顾万物,不顾是非,皈依佛法僧戒都是从菩提心中生出来的;佛法僧戒四个体叫做四皈依处;又叫不坏信;又叫金刚信心。所以了知佛性非常的重要。如是我闻是个绝对的体,不是相对的;如是即我闻,我闻即如是;因果同时,不离因果。不破因果。信就是闻,闻就是信,因为您闻到的这个信,正好是你的实相;破此四相故,(如果不破四相等于没有闻)得实相,得实相时,你就是实相;哪有个我独立存在呢?(如是)是指法,(我闻)者代表机,机法同体;(如是)是讲实相,假也是实相,真也是实相;实相并不是有实相可得,实相就是讲真的一件事实,水里的月亮是假的是实相,天上的月亮是真的也是实相;做善事会上天堂是实相,做恶事会堕地狱也是实相;法无自性即佛性;一念无生即法身;独立佛性并不存在,认为独立存在者是断见,边见,邪见;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没有自性;这个叫做佛性。佛性即觉性;觉性是本来具足的;觉性和觉悟是二回事情;觉性在迷在六道轮回,觉性在觉出三界;觉性也是非有非无非来去;它是个化身,所谓化身并非化身,因众生量而显;觉者能显无量功德妙用;迷者亦显无量颠倒之用;觉性无体也就是佛性,说无亦有,说有亦无,在迷好象有,在觉好象无;法报化都无住无念无量妙用;
我们的疑惑究竟隐藏在哪里?娑婆世界的种性真是天生多疑细惑吗?我们的疑惑如何妨碍我们的证量?
证不到的实相无相体是心中还有疑惑,金刚经的最大魅力正是能够断疑生信。断一切疑,生具足信。在心中建立真实的信。而不是盲信、迷信。说实话我们心中还是有大量的非常多的疑惑;比如我们对经典有疑惑,对佛经不够恭敬,都是表明我们心中的疑惑;都是因为有怀疑心在作怪。真正培养这种信、这种恭敬心非常的重要。你不研究他,不去猜疑他,不能代表你不怀疑他。你认为对经典不在怀疑了,其实你的很多行为比怀疑的人还要差。哪个怀疑的人还有一份恭敬在哪里面。哪个不怀疑的人呢,好象不再怀疑了,其实不然。如社会上善良并不代表智慧,有智慧的善良才叫真善良,无智慧的善良是愚痴;哪个人很善良,其实是很怕,很弱,比如他好怕沾别人,我们讲他好善良啊;其实不是善良是怯懦,是软弱,是怕;这个善良是假的,一旦有了名利,一切全变了。你说你不再怀疑了,真正有了金刚心中的智慧,才是真不怀疑;你如不能显现出你的智慧,你说你不再怀疑;哪只是嘴巴上谈谈而已;一旦有一天,你懂得一点学问,看了一点书;或者被一个邪门外道一说,你马上就生出种种怀疑了;因为怀疑藏在我们心里并没有解开。信体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并没有解开;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把这个真正解开,才是真正的不怀疑。我们平时讲的不怀疑,都是感觉上以经不怀疑。只有等我们的金刚入心,般若智慧打开以后,你哪个不怀疑才是真实的。所以禅宗里面,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心;是不是真的没有怀疑。如果真没有怀疑者,一定是通达于般若智慧的。经典六种成就是破众生的疑惑;
为什么真如只在当下?为什么我们会执妄为真?执假为有?为什么说我们所有的障碍来自于识?识断如何真如即现呢?
如是我闻;如者就是真如实相;也就是世间了不可得,不可住,佛说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宇宙的实相;我们现在的识妄见的体啊!
如者代表如如不动;无所来亦无所去,无所得亦无所失;故名为如;他没有个有也没有个空,超前绝后,是个绝对的体;没有我众生人寿者,是绝对的体;是我们的自性,佛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会问这个东西在哪里呢?后面讲“是”;是当下,如是在哪里呢,就在你现在的当下;当下里面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无所住故。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人我众生寿者,叫做妄见;何谓妄,即意识。识是什么呢?了不可得。如空中华,你眼中有翳了,才有空中华;是空中的景;的;真如;三千大千世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个如;即真如实相;没有一个他见我见;没有一个人见,没有一个众生见;彻底的没有;你讲没有我,还是有个没有我的我,既然没有我就不用讲没有我了,在真如法性中,没有我见的这个体是没有的。没有我,是指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破众生的迷与妄的;我见即是妄,没有我见即是自性。没有我是遮之于有我;没有人是遮之于有人见;人见的体是什么?就是妄。妄是什么呢?妄是了不可得;妄即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你自己把妄当实体来抓了,纵妄而迷失相;你认识不到实相,以妄为体了;所以妄即识,识在哪里呢?比如我现在看到杯子,我问你,杯子在识里吗?识在杯子里面吗?识在我眼睛里吗?识在我耳朵里面吗?识到底在哪里?那也没有;这个识就是个妄见;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妄体里面多了个识;就认为杯子外面有个识;或者我里面有个识;这个识叫做妄,也是我见烦恼。所以我现在看到你;那个看?叫见识;眼识、耳识、意识等等;这个识是根本不存在的。
佛教里面打禅七啊,禅为心,七为识意;禅七即是把识打死;就是把妄灭掉。识本空无何来灭,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妄不住,无念时真如法性显现究竟。我们现在的世界本来就是真如法性。我们所有的障碍就是因为这个识。这个识本来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就是一念执著;总是认为有妄存在;事实上是根本就没有产生过的事情。但以妄为体,认妄为真,丧失遮隐了真如实性;有一天,你把这个识明了悟了,不住了,这个世界就是你的本来自性;真如实性就显现;这个离我们远吗?只是当下而已。就在我们身边。西方极乐世界也就在我们当下这一念当中;我们学什么呢?妄的体没有什么说的;以妄套妄,则流转三界;轮回生死,在水里面捞月亮,捞不到就苦吗!刚刚来的时候就是一念贪心来的,贪不成,就起嗔恨心,如此反复即为愚痴;比如小孩子小的时候咬东西会疼,等他长大了,已经习惯了,以为不疼了,其实不是不疼,只是能忍而已。疼已经被忍遮盖了;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沉迷也是如此。这种沉迷正是愚痴的状态。当我们把这种愚痴当作一种正常形态;如何出离三界呢?只要舍妄不住无念生心,不舍妄哪有三界可出。比如我看到你,我是妄还是你是妄?其实我也不是妄,你也不是妄,是中间哪个识是妄的。这个识是什么呢?后面会讲到,这个识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识到底是一还是二呢?说他是一吧,自己不会产生,只有我见到你时,这个识才会产生;说他是二吧,我也是真的,你也是真的,只有中间这个识才是妄。所以这个识非一非二;完全是虚妄不实的、了不可得的。
何谓“闻”?闻与识有何不同?心转与否才是闻与未闻的关键吗?
闻,耳闻通达于实相。闻的体与听是二回事;闻是与你自性本来的体相应的。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流入我们心里面,我们的迷转为觉。如果说你闻到佛法,心没有相应,没有转识成智,哪个闻是假的;闻具足一千二百份功德,能够完全接受诸佛之妙果;闻法完全是心来接受。破识,把你所有的妄给破掉。妄破了以后,方便说叫智,转识成智。实际上,有智可得也是错误的。无智亦无得。智还是因我迷到觉的方便名言,也属于妄见范围之内。我们从妄入真,从迷入觉;闻是绝对和佛相应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我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你听到是道理,然后一直在分别妄想;这叫思,叫识,不叫闻。如是与当下相应的,心要当下是消融一切妄识时,才一真皆真;当下妄,一假全假;我要与闻相应,才能离四相,绝百非。如在哪里?在当下,在当下而入;我在哪里?在闻中,于闻中而入。没有闻,哪来我的解脱呢?没有当下的体,如来又在那里呢?你想一想?如果当下不在实相,一定是妄见;
为什么要提出我与佛陀及阿难尊者同体?为什么说有时候谦虚害死人?我慢更是害死人?为什么特别提出要发真切的真实的出离心?
如是我闻,如者、实相;如是我闻是因果关系,我闻是因,如是是果;因果同时。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已闻,他已经证悟并安住在体;佛从涅磐妙性中无显而显;阿难尊者是今闻之人,我们是当闻之人。已闻,今闻,当闻三无差别,释迦牟尼佛是已成之佛,阿难尊者是今成之佛,我们是当成之佛,都是佛。不要认为书上的如是我闻,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和释迦牟尼佛及阿难尊者,无二无别也是“如是我闻”。要勇于当下承担,当下契入,当下如如。当下消受圆融,要有一种我们与释迦牟尼佛与阿难尊者是同体的感受。闻到当下的实相时成就的我,现在正在解脱。不要认为阿难尊者是很聪明很智慧的人,我们是很愚痴很差的人,我们是凡夫;这就与经典不相应了。这种凡夫识如何能够契入实相真如呢?要敢于承担,当下承担,我与阿难尊者无二无别,我已经乘上了佛的果,这点不要再有任何一点怀疑。很多人认为,阿难尊者受佛陀神力加持,所以能“闻”,我们不行。如此将我们与佛陀拆开来,独立出一个愚痴的小我,这是很有…
《《金刚经》系列开示 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