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真是顛倒真相。
---學佛才知道世間是虛妄的,才知道人生真的是一場夢。
---學佛之後,知道如何用清淨心,過日常的生活,心無所求,隨緣去做,就會自然減少“求不得苦”。
---學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滿足于人天福報,要往上提升,求生西方淨土,那才是最究竟圓滿的。
---學佛之後要明白,不能帶走的(包括名聞利養),我們一定要放下,能帶走(佛法),我們一定要用功精進。
---來到佛堂學佛,不是爲了求平安求健康,而是爲了學佛做佛,就像六祖慧能一樣。如果要求健康和平安,世間的醫生和善知識,都可以教我們,我們不必麻煩佛菩薩。
---學佛之後,明白人道與天道都還不夠好,還有更好的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就像我們不要做這個國家的公民,要移居到其他國家的道理是一樣的。
---學佛不清淨到極處,念佛也不能成就,以輪回心學佛,得到的只是人天福報而已。
---現在是末法時代,法弱魔起,我們能來學佛,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善根福德有信心。
---佛法可比喻爲太陽,太陽出來時,一定先照高山,接著平原,之後才是低谷。所謂的高山,就是善根福德深厚者。
---初學佛者,不要先介紹他們讀《金剛經》,以免他們以爲佛法只講“ 空性”。
---學佛要有成就,就要老實依教奉行,要放下。學佛還有煩惱,是因爲還有分別執著的心,分別執著減少,煩惱也跟著減輕。
---別人送煩惱給我們,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如此煩惱肯定減輕。
---我們還是凡夫,還沒開悟,一定要對佛陀所說的,依教奉行,就像一兩歲的孩子,一定會相信父母所說的一樣。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佛弟子也應向佛陀看齊,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做事要歡歡喜喜,不計報酬,如此修行是不會吃虧的。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每部經典,都能幫助衆生成就,因此都是第一。作爲佛弟子,我們就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和經典,絕對不能自贊毀他,落得謗佛謗法謗僧的下場;因此,我們要學會隨喜贊歎別人所學的法門和經典,千萬不要有門戶之見。
---佛所講的,不是世間一般絕頂聰明的人所能講的。
---佛教被一些人誤會,佛是不吃虧的,吃虧的是誤會和誹謗佛的人,真理永遠是真理。
---經雲:一切法得成于忍,佛法的忍,是看破放下,和世間的忍,是不同的,並非所謂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所謂“一門深入”,是指“行”門,“解”要多門。讀了《金剛經》,不讀其他經,並非“一門深入”。
---我們還是凡夫,學佛是要用佛法對治世間法,放下世間法;成佛之後,連佛法也要放下,因爲那是本性自有的。
---有首歌叫“跟著感覺走”,其實就是跟著“貪嗔癡”走,肯定會墮落叁惡道。因爲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還沒有正確的知見,那些感覺都是“貪嗔癡”。
---世間的一切,包括貪嗔癡,其實都是在勾引我們,誘惑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停止這些誘惑,一定墮落叁惡道。
---要敢吃虧,吃虧是福;不吃虧,愛占便宜的,現在都已經蹲監獄了。
---做了好事,不要居功,連“做好事”的念頭,也不能有;佛菩薩幫助衆生,因不著相,所以不生疲厭,這就是所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菩薩修行不著相,因此所得福德比我們凡夫多。凡夫是著相布施,因此福德不如菩薩。
---著相一定不能見性,所以不要迷在生生滅滅的心。我們所要找的真心,其實就在我們每天所用的心裏面,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心”善,“行”就自然跟著善。倘若所作所爲,讓別人受苦,比如吃衆生肉,就不是善了。造了惡,又要吉祥如意,怎麼可能呢?
---心善,能讓我們相貌莊嚴,因此,我們要多行善,心就自然清淨,相貌也跟著莊嚴,而不需要去花錢整容與美容,美容與整容都是靠不住的。
---捐款做善事,還不如在佛門作義工,做慈善還是會在六道輪回,但是,我們可以隨喜贊歎;幫助衆生出六道,這種事情沒人做,佛在做,我們也跟著佛做。
---自私絕對不能自利,如果自私能自利,因果就沒有了。如果某人自私,還能榮華富貴,那是他前世修來的福報還沒享完。
---不斷惡修善,哪能開悟?要做很多善事,把業障消掉,才能開悟。了凡四訓教導我們,要做一萬件善事,才能改變命運,而學佛開悟,則要做更多善事。功夫到了,水到渠成,佛菩薩一定會加持。 下手處在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斷惡修善,福至心靈,看佛經,就容易明白理解。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所以是“散男子,散女人”,而非經典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
---所謂“不生不滅”,是指自性裏面,惡法不生,善法不滅。
---所謂“離”相,是離心中的相,而非把身子抽離。閉關是用一段時間,讓心靜下來,和外界保持距離和隔絕,然後才出來。
---要恒順人生的變化相,這些變化相,都不是真實的,不論是少年,成年或老年。我們不用擔心老了之後怎麼辦,由于這些變化相都不真實,所以無須去擔心。
---享福了福,受苦了苦,所以年少時要修福惜福,老了才能享福,反之,年少時只知享福和消福,年老了就受苦。
---佛家的富貴,是人間帝王所比不上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要放棄皇位出家修行。佛門的富貴是永恒不變的,而世間的榮華富貴,卻是有時間性的。
---讀了《金剛經》,我們就會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清楚的認識。因此,我們處事時,一定不能“迷”相,一定要知道“離”相。
---讀了《金剛經》,我們才明白,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人事,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消業障。
---《金剛經》第二品的“應雲何住”(意即:應該怎麼住?),和第十七品的“雲何應住”(爲什麼要這樣住?),兩者的意思是有分別的。
---《金剛經》裏的”化無所化”品,是說“教化,卻沒有被教化的相”。
---《金剛經》裏的“天眼”,是指“四禅八定”;慧眼是指小千世界,法眼是指中千世界,佛眼是指大千世界。除了佛眼,其他眼,都是有業障的,而肉眼的業障最重。
---《金剛經》說,一切法不可得,我們可以用它,但是不要去占有它。
---《金剛經》雲:若以色(物質)見我(見性),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開悟)。
---學習《金剛經》,是要學習彰顯我們的佛性;《圓覺經》說,一切衆生都是佛。
---學了《金剛經》,我們才會珍惜淨土法門,老實念佛。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就是著相迷相的人。
---佛所說的一切經,包括《金剛經》,據說有五百種解說,但是,含義只有一個,所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比如導遊介紹馬六甲,有者從青雲亭說起,有者從馬六甲蘇丹說起,有者從鄭和來到馬六甲開始說起,有者從漢都亞說起,都是在介紹馬六甲,也都不離開馬六甲。
---煩惱生起時,要離開一切諸相,是名諸佛。凡夫因爲著相,所以有煩惱,如果離相,就不會生起煩惱了。因此,六根對六塵,要離相,不能著相和黏相。
---貪生怕死,就是煩惱,生死煩惱或欲望煩惱,都會令我們墮落叁惡道。
---讀經之後,如果能夠受持,依教奉行,今生就能得利;如果讀後,不明白意思,不能受持,要等到來生才能得利益。個人遇緣不同,所以讀經的受用也不一樣。
---用功幾十年,開悟刹那間;臺上十分鍾,臺下十年功。
---由于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育,所以才有貪官汙吏,生時被關入監獄,死後墮落。其實,貪官汙吏也都有高智商,也都不缺錢,只是因爲貪的習氣,動了貪念,才會造業。如果他們知道因果,他們一定不敢貪。要知道,臨財勿苟,不該得到的錢,會帶來災禍和疾病,因此不能強求。
---清朝乾隆皇帝的大臣和申,因爲貪汙而在四十多歲時被送入大牢,貪汙來的錢財,也被充公,何苦呢?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裏的“我”,是指“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大家都有份的。
---夢境是心變現的,我們能怪夢境嗎? 要怪自己的心,學佛之道,沒有其他,求其放心而已。
---爲什麼同樣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不能成功,那是“因”在作祟,有“因”者能夠成功,無“因”者,則沒法成功,因果就是這樣。
---佛度有緣人,有緣人就是要出叁界的人。
---佛陀不要我們在人天道成功,佛要我們出離叁界。佛也隨喜我們留在叁惡道,是要我們消業障。
---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而是宗教的宗教,因爲佛是天人師。
---經雲:我相,人相,衆生相(指:空間),壽者(指:時間)相,一合相,意即:組成的相。
---經雲:不生法相,意即:不要執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學佛也不能有法執,一定要圓融通達。執著只能得到一部分,而非全部。
---學佛要不即不離,不要執著,也不要離開。我們要離人間相,人間相不可得。
---佛教我們放下虛妄的東西,因爲這些假的東西,都是不可得的;真的東西,我們就不要放下。
---佛所說的法,都是對治衆生的毛病,當我們明心見性,成佛得道時,就要放下佛法。就像醫生所開的不同藥方,都是對治不同病人的病情一樣,等病好了,也就不需要再吃藥了。
---通過讀經,減少我們的煩惱,轉煩惱成菩提,如此讀經,才有功德。
---懷孕的母親,正確的胎教是讓胎兒接受良好的訊息,不該看不該聽的,就不要去看去聽。
---在人世間,進不進監獄,是由自己做主;而來生是成佛或墮落叁惡道,同樣是由自己做主。
---放下“患得患失”,就是放下煩惱,心就自然清淨。
---我們會被外面的境界所轉,是因爲妄心在起作用,所以會生煩惱。真心是不會有煩惱的。
---度化別人,要先看自己的能力,我們如果能力不足,勉強去度化,反而會被對方所轉去。
---心可以發,緣沒有到,就沒法度衆生,所以需要等待。
《《金剛經》法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