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法语▪P2

  ..续本文上一页常,真是颠倒真相。

  ---学佛才知道世间是虚妄的,才知道人生真的是一场梦。

  ---学佛之后,知道如何用清净心,过日常的生活,心无所求,随缘去做,就会自然减少“求不得苦”。

  ---学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满足于人天福报,要往上提升,求生西方净土,那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学佛之后要明白,不能带走的(包括名闻利养),我们一定要放下,能带走(佛法),我们一定要用功精进。

  ---来到佛堂学佛,不是为了求平安求健康,而是为了学佛做佛,就像六祖慧能一样。如果要求健康和平安,世间的医生和善知识,都可以教我们,我们不必麻烦佛菩萨。

  ---学佛之后,明白人道与天道都还不够好,还有更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就像我们不要做这个国家的公民,要移居到其他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学佛不清净到极处,念佛也不能成就,以轮回心学佛,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现在是末法时代,法弱魔起,我们能来学佛,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善根福德有信心。

  ---佛法可比喻为太阳,太阳出来时,一定先照高山,接着平原,之后才是低谷。所谓的高山,就是善根福德深厚者。

  ---初学佛者,不要先介绍他们读《金刚经》,以免他们以为佛法只讲“ 空性”。

  ---学佛要有成就,就要老实依教奉行,要放下。学佛还有烦恼,是因为还有分别执著的心,分别执著减少,烦恼也跟着减轻。

  ---别人送烦恼给我们,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如此烦恼肯定减轻。

  ---我们还是凡夫,还没开悟,一定要对佛陀所说的,依教奉行,就像一两岁的孩子,一定会相信父母所说的一样。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佛弟子也应向佛陀看齐,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做事要欢欢喜喜,不计报酬,如此修行是不会吃亏的。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每部经典,都能帮助众生成就,因此都是第一。作为佛弟子,我们就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和经典,绝对不能自赞毁他,落得谤佛谤法谤僧的下场;因此,我们要学会随喜赞叹别人所学的法门和经典,千万不要有门户之见。

  ---佛所讲的,不是世间一般绝顶聪明的人所能讲的。

  ---佛教被一些人误会,佛是不吃亏的,吃亏的是误会和诽谤佛的人,真理永远是真理。

  ---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佛法的忍,是看破放下,和世间的忍,是不同的,并非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所谓“一门深入”,是指“行”门,“解”要多门。读了《金刚经》,不读其他经,并非“一门深入”。

  ---我们还是凡夫,学佛是要用佛法对治世间法,放下世间法;成佛之后,连佛法也要放下,因为那是本性自有的。

  ---有首歌叫“跟着感觉走”,其实就是跟着“贪嗔痴”走,肯定会堕落三恶道。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还没有正确的知见,那些感觉都是“贪嗔痴”。

  ---世间的一切,包括贪嗔痴,其实都是在勾引我们,诱惑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停止这些诱惑,一定堕落三恶道。

  ---要敢吃亏,吃亏是福;不吃亏,爱占便宜的,现在都已经蹲监狱了。

  ---做了好事,不要居功,连“做好事”的念头,也不能有;佛菩萨帮助众生,因不着相,所以不生疲厌,这就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菩萨修行不着相,因此所得福德比我们凡夫多。凡夫是着相布施,因此福德不如菩萨。

  ---着相一定不能见性,所以不要迷在生生灭灭的心。我们所要找的真心,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心里面,不生不灭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心”善,“行”就自然跟着善。倘若所作所为,让别人受苦,比如吃众生肉,就不是善了。造了恶,又要吉祥如意,怎么可能呢?

  ---心善,能让我们相貌庄严,因此,我们要多行善,心就自然清净,相貌也跟着庄严,而不需要去花钱整容与美容,美容与整容都是靠不住的。

  ---捐款做善事,还不如在佛门作义工,做慈善还是会在六道轮回,但是,我们可以随喜赞叹;帮助众生出六道,这种事情没人做,佛在做,我们也跟着佛做。

  ---自私绝对不能自利,如果自私能自利,因果就没有了。如果某人自私,还能荣华富贵,那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报还没享完。

  ---不断恶修善,哪能开悟?要做很多善事,把业障消掉,才能开悟。了凡四训教导我们,要做一万件善事,才能改变命运,而学佛开悟,则要做更多善事。功夫到了,水到渠成,佛菩萨一定会加持。 下手处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断恶修善,福至心灵,看佛经,就容易明白理解。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是“散男子,散女人”,而非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

  ---所谓“不生不灭”,是指自性里面,恶法不生,善法不灭。

  ---所谓“离”相,是离心中的相,而非把身子抽离。闭关是用一段时间,让心静下来,和外界保持距离和隔绝,然后才出来。

  ---要恒顺人生的变化相,这些变化相,都不是真实的,不论是少年,成年或老年。我们不用担心老了之后怎么办,由于这些变化相都不真实,所以无须去担心。

  ---享福了福,受苦了苦,所以年少时要修福惜福,老了才能享福,反之,年少时只知享福和消福,年老了就受苦。

  ---佛家的富贵,是人间帝王所比不上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要放弃皇位出家修行。佛门的富贵是永恒不变的,而世间的荣华富贵,却是有时间性的。

  ---读了《金刚经》,我们就会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处事时,一定不能“迷”相,一定要知道“离”相。

  ---读了《金刚经》,我们才明白,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人事,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消业障。

  ---《金刚经》第二品的“应云何住”(意即:应该怎么住?),和第十七品的“云何应住”(为什么要这样住?),两者的意思是有分别的。

  ---《金刚经》里的”化无所化”品,是说“教化,却没有被教化的相”。

  ---《金刚经》里的“天眼”,是指“四禅八定”;慧眼是指小千世界,法眼是指中千世界,佛眼是指大千世界。除了佛眼,其他眼,都是有业障的,而肉眼的业障最重。

  ---《金刚经》说,一切法不可得,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要去占有它。

  ---《金刚经》云:若以色(物质)见我(见性),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开悟)。

  ---学习《金刚经》,是要学习彰显我们的佛性;《圆觉经》说,一切众生都是佛。

  ---学了《金刚经》,我们才会珍惜净土法门,老实念佛。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着相迷相的人。

  ---佛所说的一切经,包括《金刚经》,据说有五百种解说,但是,含义只有一个,所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比如导游介绍马六甲,有者从青云亭说起,有者从马六甲苏丹说起,有者从郑和来到马六甲开始说起,有者从汉都亚说起,都是在介绍马六甲,也都不离开马六甲。

  ---烦恼生起时,要离开一切诸相,是名诸佛。凡夫因为着相,所以有烦恼,如果离相,就不会生起烦恼了。因此,六根对六尘,要离相,不能着相和黏相。

  ---贪生怕死,就是烦恼,生死烦恼或欲望烦恼,都会令我们堕落三恶道。

  ---读经之后,如果能够受持,依教奉行,今生就能得利;如果读后,不明白意思,不能受持,要等到来生才能得利益。个人遇缘不同,所以读经的受用也不一样。

  ---用功几十年,开悟刹那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由于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才有贪官污吏,生时被关入监狱,死后堕落。其实,贪官污吏也都有高智商,也都不缺钱,只是因为贪的习气,动了贪念,才会造业。如果他们知道因果,他们一定不敢贪。要知道,临财勿苟,不该得到的钱,会带来灾祸和疾病,因此不能强求。

  ---清朝乾隆皇帝的大臣和申,因为贪污而在四十多岁时被送入大牢,贪污来的钱财,也被充公,何苦呢?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是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大家都有份的。

  ---梦境是心变现的,我们能怪梦境吗? 要怪自己的心,学佛之道,没有其他,求其放心而已。

  ---为什么同样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不能成功,那是“因”在作祟,有“因”者能够成功,无“因”者,则没法成功,因果就是这样。

  ---佛度有缘人,有缘人就是要出三界的人。

  ---佛陀不要我们在人天道成功,佛要我们出离三界。佛也随喜我们留在三恶道,是要我们消业障。

  ---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而是宗教的宗教,因为佛是天人师。

  ---经云:我相,人相,众生相(指:空间),寿者(指:时间)相,一合相,意即:组成的相。

  ---经云:不生法相,意即:不要执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学佛也不能有法执,一定要圆融通达。执著只能得到一部分,而非全部。

  ---学佛要不即不离,不要执著,也不要离开。我们要离人间相,人间相不可得。

  ---佛教我们放下虚妄的东西,因为这些假的东西,都是不可得的;真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放下。

  ---佛所说的法,都是对治众生的毛病,当我们明心见性,成佛得道时,就要放下佛法。就像医生所开的不同药方,都是对治不同病人的病情一样,等病好了,也就不需要再吃药了。

  ---通过读经,减少我们的烦恼,转烦恼成菩提,如此读经,才有功德。

  ---怀孕的母亲,正确的胎教是让胎儿接受良好的讯息,不该看不该听的,就不要去看去听。

  ---在人世间,进不进监狱,是由自己做主;而来生是成佛或堕落三恶道,同样是由自己做主。

  ---放下“患得患失”,就是放下烦恼,心就自然清净。

  ---我们会被外面的境界所转,是因为妄心在起作用,所以会生烦恼。真心是不会有烦恼的。

  ---度化别人,要先看自己的能力,我们如果能力不足,勉强去度化,反而会被对方所转去。

  ---心可以发,缘没有到,就没法度众生,所以需要等待。

  

  

《《金刚经》法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