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境界那個塵沒有了,但你心裏是不是很清楚呢?如果清楚,這就叫靈知。所以只要把外界這個塵停下來,六根與外界的六塵脫離了,佛經裏就有一句話叫“根塵脫落”,就在這個中間找感覺。平常我們的心只顧著外界的狀態,而忘記了照顧自已內心的狀態,心的痛苦總是讓外界的幹擾來造成。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件事讓你痛苦,什麼事也沒有,你說自己很痛苦,那一定是笑話。我們的心與外界總是緊密相連,沒有把塵放下來的習慣。坐禅,就是把外界這個塵緣放下來。所以說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這是總綱。
無記昏昧昭昭:無記就是發楞,什麼都不知道,你說不知道嗎?好像也沒睡著,不想好也不想壞,不善也不惡。我以前上課經常這樣,眼睛瞪的大大的,居然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麼,這就是無記。昏昧呢,是睡著了,睡著了沒有做夢,這叫昏昧。無記和昏昧,是不長善根的。就像修行路上的不毛之地不長叢林。更不會增長我們的功德叢林,它的結果也只能是無記的等流之果,感得將來報得一個糊裏糊塗身,所以也不是好境界。昭昭就是昭然若揭,明明白白的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處于無記昏昧的狀態,而是要清清楚楚自己的身心狀態。契真本空的的:這個的的,是的確的意思,契是契入,契入真實的本來,空了這個真心,就非常准確,非常正確。後面說的,就是提防我們偏于一邊。
惺惺寂寂是:就是明明白白的時候心裏非常甯靜,不是一般的安靜,而是非常安靜,所以叫寂寂。無記寂寂非:雖然不想好也不想壞心裏也很安靜,因爲不明白事理也是錯的。寂寂惺惺是:心裏很甯靜,對事物也了如指掌,這就對了。亂想惺惺非:現在大家都很清楚我在說什麼,對自己所有的一切妄想顛倒也很清楚,但這個清楚是不對的。
以上是告訴我們在念頭生起與生滅的過程中,如何使用一個正確的態度來調節身心。
坐禅,實際上就是情緒管理。你需要甯靜,然後讓自己的心變的很軟柔很聽話。遇到了煩惱,哎呀,不要煩惱吧!但是凡夫的心是不容易聽話的,通過坐禅我們學會調節自己的身心,讓這個心變得柔軟聽話、甯靜而安詳。所以寂寂惺惺是修行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修心方法。第叁對治法。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這個住是指停在那裏不動,停在那裏不動的不是入定。有些人一入坐,五個小時一眨眼過去,高興得要命,其實那個並不好。當然,初步能做到這樣也算是一種定,但那個不是好定,因爲那個定中你對自己沒有把握。佛法的禅定是對生命有很好的把握能力、管理能力,並且很清楚“惺惺”和“寂寂”兩者的差別。
以寂寂治緣慮:緣是攀緣,慮是考慮,讓自己陀螺般旋轉的心停下來,以甯靜安詳的狀態去對治向外企求的心念。以惺惺治昏住:以明明白白的狀態來治理昏沈愚昧、無記發愣的情況。寂寂久生昏住:如果大家都沒有坐禅的經驗,我讓大家把一切妄想都停下來,坐在這裏不要動,看住自己的心,估計十分鍾很多人都要瞌睡了,爲什麼?因爲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動態的,一旦停下來就瞌睡了,所以靜久了就開始昏沈。惺惺久生緣慮:如果你心中明明白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過幾分鍾,你肯定就會想別的東西,很多念頭都會冒出來,這是告訴我們修行的必然過程,是正常現象不要太奇怪。寂寂破亂想:只有把心靜下來,亂七八糟的想法才可以破除。惺惺治無記:寂寂和惺惺這兩者,就是止和觀、定和慧,都要互相等持,就象兩幅藥,熱藥和涼藥一樣,你發燒了就給你吃涼藥,你發冷了就給你吃熱藥。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複還生無記:安靜久了雖然能夠把妄想對治下來,但隨後又開始昏沈。明明白白雖然能把昏沈對治,時間久了又開始胡思亂想。這就告訴我們如何有個適度的把握和對治:如果你覺得自己腦袋不清醒,趕緊覺照;你覺得自己妄想紛飛,趕緊靜慮,最重要的是你要實踐。開始二分鍾不打妄想應該沒問題,但也有些人妄想多了可能一分鍾也停不下來,一個念頭也停不下來,那你坐禅就沒辦法。因爲我們現在不昏迷,不生病,生活中沒有遭受嚴重災難摧殘打擊,心還是不能把握,那實在是善根淺薄、障礙太多,是世俗生活把你拉的太緊了,無法回頭。
有些人一直認爲要好好解決生命問題,讓自己處在安詳自在的狀態。但工作、事業、家庭,一個個都重要。就象小孩子玩家家,你一家、我一家,我家的宴席比你家排場,小孩子就跟你急。五欲六塵的世俗生活,真的有必要讓我們那麼斤斤計較嗎?重要的是我們要准確把握生命的大方向,讓它擁有一個健康的狀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沒有做事因緣,起碼也要不受幹擾,這是善待生命的基本原則。我們學習禅法,就是打預防針、做熱身運動,學會把幹擾我們的東西放下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感受一下現在這個狀態:把一切想法、知識、學問、工作統統放下,就當這個世界已經不存在你,然後你還剩什麼?寂寂惺惺,就是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生命當下的這個狀態,認真感覺一下:這個平常心一直旋轉好,還是放一放好?
第四調適法。以惺惺爲正,以寂寂爲助。讓自己的心不要糊塗,清清楚楚把他調節好,工作、生活都會明明白白,不會出亂子。然後你會感受到:運動是平靜的運動,甯靜是明白的甯靜。以此二事,體不相離,互不脫離。不要停下來就像個木呆子,動起來就像個*炮。心動也不是純粹的動,停也不是純粹的停,要讓自己知道怎麼動、動的過程如何不受幹擾。這才是最好的狀態。猶如病者,因杖而行:就像有病的人,要拿著拐杖走路。以行爲正,以杖爲助:什麼意思呢?那個杖助就是定力,我們學習禅定,著重點要鍛練一定的禅定能力,有了禅定的能力,就象病人有拐杖一樣,心可以定下來。但實際的用功,真正重要的還是智慧,佛法的整個目的是智慧而不是定。並不是坐個八萬年就是好事,也不是見了美色,或者各種境界現前都不動心,就是好事。重要的是,你要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才是智慧,以開發智慧爲根本。夫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生病的人想走路,這個走雖然重要,但你不會走怎麼辦?必須先把拐杖拿過來,才可以行走。修心之人,亦如是:所以修行人必須先學習定,有了定,才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用智慧去調適身心。
第五做功夫。這是最後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麼多“恰恰”,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第一個恰是指自己,第二個恰是指外面。對自己對別人用心的時候都是恰到好處的。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當你用心的時候,心停下來了,你的心在哪裏?看不清這個心,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但在沒掉之前,你要對自己說:我要用功了,妄想雜念沒有了,恰到好處用心的時候,這個心沒掉了,無心可用。無心恰恰用:你正在沒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最好的狀態。試試看吧,現在你不要打妄想,不要想什麼,這是恰恰無心用的時候,很專注。你什麼都沒想,我講的話,你卻每一句都聽得清清楚楚。我們生命最奇怪的就是這一點,你任何想法都沒有,不用考慮講課的是誰?他在講什麼?也不管你能不能理解,只告訴你現在不要打妄想。這個時候,我講的每一個字,詞句的長短,詞意的多少,你都很清楚。奇怪吧?並沒有妄想,卻聽得很清楚,所以這就叫無心恰恰用,雖然你沒有用心,但恰到好處就是這個地方。最後,你還要保持著這個狀態,一個念頭都沒有,就算念頭生起來,也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這個你們可能一下子體會不到。
以上五點就止觀方面而言,是永嘉大師禅法實踐的內容。
第四、永嘉禅法的特色
從上述的介紹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永嘉禅法的五個特點,也就是五個優點:
第一、理路清晰:永嘉禅法的理論自成一套缜密的構架,並與教理結合,易于掌握其內涵,比較容易學修和運用。
第二、層次分明:永嘉禅法對于禅觀的入手與成就,開始怎麼去用心,從最近處入手,到最後怎麼去成就,成就的狀態是什麼?都有詳細說明。包括前面常用恰恰無一樣,功夫可以循序漸進。
第叁、身心輕安,輕松安然:這個很重要,因爲修學佛法不是讓我們把生活變得更忙,更累,更難過,而是要讓你的身心變得更輕松,更自然,更安詳。要懂得這個宗旨,整個佛法都是這樣,永嘉禅也不例外。有人說女孩子喜歡美容,身心健康是最好的美容。不管他長的多漂亮,如果她心理很煩、情緒很糟糕,誰看了都討厭;如果她長得不好看,但他身心健康,一看就知道是一個很陽光的人。所以生命在于內在的調節,學習永嘉禅也是這麼一個特色。
第四、注重智慧:永嘉禅法(整個佛法)都是以開發智慧爲主。隨時都保持著明明白白的狀態,無論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任何宗派,都強調這一點。
第五、簡單易行:永嘉禅法從看念頭入手,簡單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比如你生活中學習開車,除非那個妄想打得很長很亂,如果沒有妄想,開車絕對不出事情。我們現場可以試試看,一個人沒有妄想的時候,他的動作、走路肯定非常威儀。佛爲什麼威儀?就是因爲他心裏沒有雜染和煩惱,一個身心很安祥的人,怎麼可能會出事情?看到紅燈停下來,看到綠燈自然過去。出事情的就是腦袋想得太多,慌裏慌張,結果就出事了。所以我們說,在生活中訓練自己的心不打妄想,會增長我們的定力和智慧。因爲佛法是全能的智慧,不象上帝是萬能的。萬能是指非人力所及的神秘力量和特殊能力。全能就是以圓滿清淨的大智慧來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完美,所以說:佛是全能的,而不是萬能的。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一·永嘉禅概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