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

  達照法師

  各位同學,上一講我們簡單介紹了永嘉禅法的大概情況。由于我們的修學是從禅修的角度契入,所以今天要與大家討論的,是修學禅法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備工作。這是一個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打不好,在以後的修學中會産生種種障礙。所以學習禅法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總共分爲二十五類( 即天臺宗所講“二十五方便”)其中每五類分爲一組,就是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第一組:外在的五種條件——具五緣,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

   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裏告訴我們,“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緣,就是條件,也就是說,修學止觀,首先要具備外在的五種條件。

  第一持戒清淨

   五緣的第一個就是持戒清淨。佛經告訴我們:“依因此戒,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我們學佛,最根本的叁學叫:戒、定、慧叁學。所以持戒是最起碼的基礎。就象我們出門遠行,要有資糧和路費,蓋房子要有牢固的地基,地基不牢固,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險。修行也是如此,假如我們不持戒,就算你有一定的禅定能力和各種法喜,也會因爲持戒的不清淨而受到危害。有人坐禅以後走火入魔,或者出現一些境界不能自控?原因就是基礎不牢固。如果持戒很清淨,那麼他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妥善解決。

   佛經告訴我們:“持戒清淨便利得定”。因爲持戒清淨,生活中的煩惱就會減少。心靈就會變的單純、踏實。即使禅修中出現一些小境界,也不會大驚小怪,所以持戒清淨的人,身心容易穩定。只有把粗亂的雜念妄想停下來,才有可能看清生命的真相。我們的雜念妄想很多,剛開始停不下來,那就從持戒開始。五戒十善就是讓我們做一個穩穩當當的好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佛,基礎就牢固了。就像一個家庭,親情之間都不和諧,怎麼修行?修上去有了點境界,就可能會導致整個家庭的加速破裂。因爲覺得自己修行境界好了,很容易固執已見,對做人的一些應盡的責任也不去盡了,事實上這樣做恰恰是違背了戒、定、慧叁學的原則。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我們對清淨持戒要有個明確的認識。持戒清淨的人,身心就會穩定,在這個基礎上,智慧就會慢慢開發出來。

   智慧的開發有兩個特點:一是對生活瑣事、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平日裏對許多事情感到迷惘,通過戒和定的訓練之後,慢慢清楚、明白,然後就有能力去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二,有定力的人,會很清楚的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包括了解自己。孔子說:人不患不知己,患己之不自知。其實我們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自己,也不知道擁有多少金錢、多少快樂才叫幸福?只是覺得應該快樂、應該輕松,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煩惱的時候,心智受到蒙蔽,就更不容易了解。學習持戒就是學會本分,有了本分持戒的基礎,雜亂的心就會慢慢清淨。一杯混濁的水,看不清真相,停在那裏不動,濁水就會慢慢澄清,然後就可以看到水的真相,就象純淨的心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這就是智慧。

   智慧不是什麼神通怪異,是對自己身心的了解和把握。我們的生命與佛陀一樣具有自在、解脫的特性,只是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從凡夫到聖人,這個過程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于智慧的開發,以無漏智慧就可以斷除我們生命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和生死煩惱。所以開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持戒的重要性。

   持戒有叁種人,持戒的狀況分別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叁歸五戒,爲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第一種持戒的人,在沒有出家、皈依叁寶之前,並沒有造做五逆之罪,五逆是什麼?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罪是不可赦的。如果五逆罪沒有犯,後來又遇到了佛法,授受叁皈五戒。這些人出家後,守沙彌十戒,進一步再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叫息慈,就是息惡行慈之意;沙彌也叫勤策,就是勤奮的策勵自己。比丘呢?有叁個含義:一、乞士,托缽化緣乞求供養滋養色身,同時又祈求菩薩授受法要,養活法身慧命。二、怖魔,一個人受了比丘戒以後,魔王就會害怕,所以叫怖魔。叁、破惡,就是出家人要破煩惱惡。比丘尼是指女衆,女衆出家沒有受大戒的叫沙彌尼。這樣的人,他們受戒以後,一直護持自己不毀犯戒律和戒行,這就是屬于上品持戒人。 

   在家居士要修行禅定,先要學會持戒。居士持戒的最上品是什麼?沒有犯過五逆之罪,受皈依後雖然還沒有受五戒,但叁皈依守的很清淨,沒有以外道的老師或典籍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完全以佛法僧叁寶做爲自己真正的皈依處。這就是上品持戒。當然,這個要求還是很低的。受了五戒,進一步受八關齋戒,要求就嚴格了。居士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就更加嚴格了。

   如果我們發心持戒,就要學習戒律條文。因爲戒律裏面有開遮持犯,開緣的地方你就要開,不是很死板的。佛法持戒的目的在哪裏?就是讓我們身心穩定、輕安。如果持戒以後還是痛苦、煩惱,這個戒就違背了佛法的精神。持戒,不是像木頭人似的死呆在那裏,那是沒有智慧的,持戒得定是爲了開發智慧,這樣的持戒才是最好的狀態。我們共修皈依,那五條戒細細讀下來就會發現,佛法的五戒,既適用于個人又適用于社會。只要認真修持,並且持得很輕松活潑,就是持戒清淨的表現。

   修學止觀,是學習永嘉禅的初步入門,非常重要。永嘉大師就是學止觀以後讀《維摩經》開悟的。他所說的“必證佛法”,不是一般的證,也不是可能證,而是必定證。只要持戒清淨,整個身心按照佛法的智慧去實踐、去模擬,學一步證一步,就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必定會證得佛的境界。證是證明,證實佛法所說的這些理論和境界。猶如一件白色的衣服,很容易染上各種顔色。大家身上穿的白汗衫,印刷幾個咖啡色的“學修永嘉禅法,淨化社會人心。”的字樣會很清晰,如果衣服是五顔六色或者是髒兮兮的,印上去的顔色就不會那麼單純。同理,我們學習佛法,持戒的心如果很單純,沒有過多的貪嗔癡慢和煩惱習氣,用這個單純的身心去感受佛法,這種感受就會很直接、很受用。這是第一種:上品持戒之人。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爲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第二種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以後,雖然重戒不犯,但是輕戒還是犯了,比如說殺生,我們受了不殺生戒以後,破這條戒必須是殺了人而且是殺死人才算破重戒,沒有殺死還不算破重戒,還可以忏悔,不過這些忏悔比較困難。需請持戒清淨的師父作法忏悔,忏悔以後還要見好相等等。

   如果是下品的犯戒就是殺蚊子、打蒼蠅。犯了這個輕戒,心裏也要生起慚愧心:對不起,我又犯戒了!有了這個念頭,這個戒就算清靜了。在家居士的戒比較好守,出家戒就難了,尤其是菩薩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如果我們起了一個念頭:這蚊子真討厭,把它滅了!這一念就是犯戒。但如果是居士就不算犯戒,打殺蚊子以後,心裏有了慚愧心:對不起,怎麼把你誤殺了。一念真誠的忏悔,也算是持戒清淨了。

   第二種持戒的人,雖然重戒不犯,但輕戒經常犯怎麼辦?佛經裏有個比喻:一個渡海的浮囊就象是橡皮圈,我們坐在橡皮圈上可以渡到海的彼岸去,如果橡皮圈漏水了,就會沈到海底。苦海中航行,這個“浮囊”如果只破了一個小孔,用指頭慢慢把它按住,也許能渡過去,如果是破了一個大洞,那就沒救了。所以說小錯誤通過如理、如法的忏悔,還是可以清淨的。但是要學習戒律,知道犯了什麼戒,做什麼樣的忏悔。

   我發現有些居士受五戒的很多,但基本上不懂戒律的精神實質。他們常常要求自己:不殺生就什麼肉也不吃,受五戒就一定要吃長素。其實戒律沒有作這樣的要求,受五戒的人吃叁淨肉是可以的。當然你能吃素是更好了。比如有人生病了,醫生說吃些魚甘油和一些藥酒,有利于身體的康複,但一些固執的居士無論如何也不接受,這就是對戒律精神的不了解。所以說開遮持犯很重要,該持的持,不持就是犯戒,該開的開,不開一樣是犯戒。佛法是智慧的,整個戒律是爲了身心的健康。如果身心都受到損失,這個戒律是有問題的,起碼是違背了戒律的精神。

   如法忏悔,就是說這個戒律到什麼程度算是犯?到什麼程度算是開?要通過什麼樣的儀軌來忏悔?能不能生定慧?就要看忏悔的程度,忏悔得越清淨、越如法,業障消的越快,定力和智慧也就增長的越快。就好像衣服雖然髒了,盡快的把它清洗幹淨,照樣也可以染上各種顔色。這就是第二種持戒清淨。

   “叁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第叁種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得戒以後,不但輕戒犯了,連重戒也犯了,怎麼辦?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如果犯了重罪,比如受了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結果把人殺死了。偷盜也一樣,偷到國家的法律判死刑的程度,這才算是破戒。法律還不夠判死刑的,算是犯戒,不算破戒。不夠判死刑的犯戒,通過作法忏悔,是可以忏悔幹淨的。但如果是嚴重破了這四條根本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按照小乘佛法,就像松樹被腰斬,再也不會成長。在家佛弟子,四根本戒破一條,就沒有資格再作佛弟子。出家人破了殺盜淫妄任何一條戒,也一樣失去出家人的資格。但如果他先舍戒,比如一個出家人遇到不好的因緣…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