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氣起來要殺人了,舍了戒去殺人,也不算是破戒,因爲他在殺人之前已失去戒體。在家居士未受戒的犯了罪,過錯罪是有的,破戒罪沒有。所以受戒的人要記住,萬一迫不得已犯這條戒的時候,必須先舍戒,對一個聽得懂你話的人,說一聲:這條戒我不持了。前提是對方要聽懂你的話,跟叁歲小孩說沒有用,因爲他聽不懂。然後告訴他你先舍戒,舍戒了以後,幹壞事的罪還是有的,只是破戒的罪沒有了。所以小乘法是不通忏悔的。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不同,因爲重心地法門,從圓滿的心性中發現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所以超越了世間一切有相的罪行。大乘佛法在中國一直很流行,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有人犯了罪,覺得自己忏悔不了,一直很痛苦,悔箭入心受不了,大乘無相忏告訴你:罪性本空由心造。他身心一下子空靈了,不再受負面影響,至此後也不會再做壞事,這樣反而有利。小乘戒律非常注重外在行爲標准,像科學重實證。大乘佛法重心靈感受。但心靈感受是祖師大德說的,後人往往學的陰差陽錯,因爲心靈感受看不到,于是幹了壞事就找借口,麻煩就大了。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錯了事,心裏也很煩惱,卻把大乘理論一套套搬出來:無相的、無所得的、無所住的…。。事實上那是與大乘心法了不相關的。我們的心,真正的了無挂礙了,然後自自然然表現出來,那才是最完美的。

   “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依照佛經的說法,有二種健康的人:第一種健康的人就是不幹壞事,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五戒十善都能做得很好。第二種人,雖然做了些壞事,但能及時悔改,及時回頭。人活一生誰不做錯事,但能及時悔改的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叁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真正想忏悔的人,必須具足忏悔十個方面的內容,從自己的身心行爲中去觀察:

   第一是明信因果。好事有好報,壞事有壞報,清淨心得清淨報。雖然我們沒有殺人之心,但如果我們的心充滿怨恨和仇恨,惡事還沒做惡因已種下。當你想到要做好事的時候,事情還沒做,整個心已被好心所占據,因爲助人爲樂的心態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善的特質。

   我們學習禅定,就是學會穩定的生活,以穩定的心態去訓練自己的情緒,讓心變得明明白白,輕輕松松。如果我們以激烈的、煩惱的、玩世不恭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很顯然,招致的將是一堆混亂的情緒。

   第二是生重怖畏。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像一個清淨的池塘裏倒進一堆垃圾,那感覺就是已經破壞了我們原本清淨的心性,持戒也是一樣,如果破了戒,就要以一種畏懼心,堅定心來至誠忏悔。

   第叁是生起慚愧心。慚是自己做了壞事心中不安,自慚形穢;愧是危害到了別人,愧對別人。生起慚愧心的對象,包括周遭所有的人群:同事、同修、善知識、老師、父母以及社會團體等。又,慚是指過去做錯事情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愧是指未來不再去做堅決改正。

   第四求滅罪方法。做了壞事怎麼辦? 要尋找罪業生起的動機,並消滅它。讀誦大乘經典,如法修行。大乘經典中有很多戒經告訴我們實相忏法,通過作法忏系列儀軌儀式,把自己的罪業忏悔幹淨。我們共修叁皈依的時候,也一樣修忏悔,觀想自己過去的罪業全部消融在叁寶無盡的功德中。

   五者發露先罪。做錯了事要認錯,不能死不認帳。把自己認識到的罪業表露出來。怎麼表露?可以對著佛像,忏悔自己的罪過,或者向具相的善知識發露自己的罪障,因爲真正的善知識是不會取笑你、歧視你的。對著這樣一個“境”,把心中的罪過說出去,叫發露忏悔。

   六者斷相續心。相續就是繼續,把繼續做壞事的心斷掉。如果今天做錯了事,忏悔之後還想著明天繼續做、繼續忏悔,那個麻煩就大了,那是忏悔不清淨的。

   七者起護法心。護法的意思是保護佛法,一種是外在的表現,我們的行爲、規矩,對人對事都要如理如法。一般意義的護法就是保護佛法。這裏指的護法是保護自己的心法,在心中要護持正念——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戒定慧叁學:學戒律、修禅定、開智慧。用正當的行爲、心念保護自己的心不受汙染。

   八者發大誓願。要發大願,度盡一切衆生,使他們離苦得樂。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心裏經常憶念十方諸佛。無盡時空中,佛陀是徹底究竟的覺者,在過去的修行中也曾經犯過錯,通過忏悔得以清淨。所以我們憶念十方諸佛,也具有忏悔得清淨的作用。

   十者觀罪性無生。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點,罪性無生比較難懂,如果我們對般若道理,對佛法實相稍微了解一點,觀罪性不生不滅,還是可以理解的。世間的一切,我們的身心,都是由很多緣聚集起來的,在緣生緣滅的過程中,沒有一點東西可以把握,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的。一切罪業也是如此,心沒有相的時候,罪業也無所沾著,因爲它的本性也是空的。

   我們跪在佛像前,通過忏悔的儀軌,認識到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罪業,再念誦這個忏悔的偈子: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我們多少可以理解一點罪業是自己心造,罪性是本空的道理。

   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泡沫聚在一起,泡沫是很容易化掉的。那是我們的心落在六塵——外面的山河大地上顯示的一個“相”。我難過了、我開心了,就是因爲外面有一個讓你難過和開心的對象,如果這個對象沒有了,我們的心就會像風吹過虛空一樣不留痕迹。

   過去有個人住深山茅棚,裏面鬧鬼,驅鬼的人就在想:我去那裏念念楞嚴咒、大悲咒、或什麼咒,把這個鬼趕出去,結果這些人當天晚上就被鬼嚇跑。後來一個師父念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結果這個鬼被他超度了,跑過來頂禮他:我不趕你了,因爲你這個師父沒有相。所以心沒有相的時候,一切罪業都無從生起。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于叁寶前如法修行,一七叁七日,或一月叁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前面講的第叁種犯了四種根本重戒人,怎麼忏悔呢?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一個儀軌:把道場布置莊嚴清淨,潔身淨衣,燒香散花于叁寶前,參禅的就認真的參,念佛的就如法的念。這樣一七日或叁七日,一個月叁個月甚至一年,專心至誠的忏悔,直到所犯的重罪消滅爲止。

   “雲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複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禅境界;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怎樣才會知道所犯的重罪已經幹淨?重罪消滅的瑞相又是什麼?如果忏悔者遵從上述儀軌至心忏悔,直至身心輕安,並能在夢境中見佛菩薩或上師的開示,或見光明、經書之類、或見麒麟等吉祥之物,或覺善心開發、身心飄逸、空靈,並由此證得諸如四禅八定的境界。佛經裏有很多比如五蘊、六塵、十八界、涅槃、菩提等等法相名詞,以前不理解的通過忏悔突然領悟了,聽經聞法即能通達其義,心中充滿法喜而沒有悔恨。在修忏悔的過程中,出現以上種種瑞相,就屬于罪業消除的表現。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淨,可修禅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屍羅:別解脫戒,或叫別別解脫。每一條戒,一條一條的持,持一條就多一份解脫。凡夫都有一種錯誤的感覺:持戒會有很多束縛。事實上,佛法的精神是多持一條戒就多一份解脫。比如持不生殺戒,在持的過程中,殺生之業的痛苦就會自然消除。持不飲酒戒,不會因爲喝酒鬧事而招至麻煩。犯重戒之人,就象一件又髒又破的衣服,如果能夠洗淨補好——至誠忏悔,仍然可以染上各種顔色。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叁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屍羅清淨禅定開發。”犯重戒的人雖然沒有按照經書的方法去修,但有慚愧之心,並能在叁寶前發露忏悔,斷掉繼續犯戒的念頭,端身正坐觀罪性空,把做錯的事以及我、我所一切執著都放下,觀想身心世界一片清淨,憶念十方諸佛清淨圓滿的無量功德。出禅定時一定要燒香、禮拜、忏悔,讀誦大乘經典,如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所做的壞事自然慢慢消滅,因此別解脫戒持的清淨,就可以繼續修禅定。

   “故妙勝定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若除禅定余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叁昧自然現前。”犯重罪以後,心生畏懼之心,修學禅定可以讓心穩定下來,觀察罪性本空,並于安靜的地方收攝身心讀誦大乘經典,一切重罪自然可以消除,各種吉祥的瑞相自然會出現。

   以上是叁種持戒的人。

   我們學習佛法,從工作到家庭,一切時一切處,整個生命處于什麼樣的狀態,都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如果大家的身心都能處于甯靜、安閑的狀態,這就跟持戒清淨很有關系。凡夫都是隨心所欲的,剛開始持戒,難免會感到束縛,一段時間堅持下來就會習慣,這才是真實的人生態度,因爲嚴持五戒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叁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如何穿衣服?有叁種。第一,像雪山大士在喜馬拉雅山修苦行,跑到雪山裏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在深山裏修…

《永嘉禅修班講記之二·外在五種條件——具五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