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气起来要杀人了,舍了戒去杀人,也不算是破戒,因为他在杀人之前已失去戒体。在家居士未受戒的犯了罪,过错罪是有的,破戒罪没有。所以受戒的人要记住,万一迫不得已犯这条戒的时候,必须先舍戒,对一个听得懂你话的人,说一声:这条戒我不持了。前提是对方要听懂你的话,跟三岁小孩说没有用,因为他听不懂。然后告诉他你先舍戒,舍戒了以后,干坏事的罪还是有的,只是破戒的罪没有了。所以小乘法是不通忏悔的。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不同,因为重心地法门,从圆满的心性中发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所以超越了世间一切有相的罪行。大乘佛法在中国一直很流行,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有人犯了罪,觉得自己忏悔不了,一直很痛苦,悔箭入心受不了,大乘无相忏告诉你:罪性本空由心造。他身心一下子空灵了,不再受负面影响,至此后也不会再做坏事,这样反而有利。小乘戒律非常注重外在行为标准,像科学重实证。大乘佛法重心灵感受。但心灵感受是祖师大德说的,后人往往学的阴差阳错,因为心灵感受看不到,于是干了坏事就找借口,麻烦就大了。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错了事,心里也很烦恼,却把大乘理论一套套搬出来:无相的、无所得的、无所住的…。。事实上那是与大乘心法了不相关的。我们的心,真正的了无挂碍了,然后自自然然表现出来,那才是最完美的。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依照佛经的说法,有二种健康的人:第一种健康的人就是不干坏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五戒十善都能做得很好。第二种人,虽然做了些坏事,但能及时悔改,及时回头。人活一生谁不做错事,但能及时悔改的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真正想忏悔的人,必须具足忏悔十个方面的内容,从自己的身心行为中去观察:
第一是明信因果。好事有好报,坏事有坏报,清净心得清净报。虽然我们没有杀人之心,但如果我们的心充满怨恨和仇恨,恶事还没做恶因已种下。当你想到要做好事的时候,事情还没做,整个心已被好心所占据,因为助人为乐的心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善的特质。
我们学习禅定,就是学会稳定的生活,以稳定的心态去训练自己的情绪,让心变得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如果我们以激烈的、烦恼的、玩世不恭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很显然,招致的将是一堆混乱的情绪。
第二是生重怖畏。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像一个清净的池塘里倒进一堆垃圾,那感觉就是已经破坏了我们原本清净的心性,持戒也是一样,如果破了戒,就要以一种畏惧心,坚定心来至诚忏悔。
第三是生起惭愧心。惭是自己做了坏事心中不安,自惭形秽;愧是危害到了别人,愧对别人。生起惭愧心的对象,包括周遭所有的人群:同事、同修、善知识、老师、父母以及社会团体等。又,惭是指过去做错事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愧是指未来不再去做坚决改正。
第四求灭罪方法。做了坏事怎么办? 要寻找罪业生起的动机,并消灭它。读诵大乘经典,如法修行。大乘经典中有很多戒经告诉我们实相忏法,通过作法忏系列仪轨仪式,把自己的罪业忏悔干净。我们共修三皈依的时候,也一样修忏悔,观想自己过去的罪业全部消融在三宝无尽的功德中。
五者发露先罪。做错了事要认错,不能死不认帐。把自己认识到的罪业表露出来。怎么表露?可以对着佛像,忏悔自己的罪过,或者向具相的善知识发露自己的罪障,因为真正的善知识是不会取笑你、歧视你的。对着这样一个“境”,把心中的罪过说出去,叫发露忏悔。
六者断相续心。相续就是继续,把继续做坏事的心断掉。如果今天做错了事,忏悔之后还想着明天继续做、继续忏悔,那个麻烦就大了,那是忏悔不清净的。
七者起护法心。护法的意思是保护佛法,一种是外在的表现,我们的行为、规矩,对人对事都要如理如法。一般意义的护法就是保护佛法。这里指的护法是保护自己的心法,在心中要护持正念——正确的观念。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学戒律、修禅定、开智慧。用正当的行为、心念保护自己的心不受污染。
八者发大誓愿。要发大愿,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
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心里经常忆念十方诸佛。无尽时空中,佛陀是彻底究竟的觉者,在过去的修行中也曾经犯过错,通过忏悔得以清净。所以我们忆念十方诸佛,也具有忏悔得清净的作用。
十者观罪性无生。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点,罪性无生比较难懂,如果我们对般若道理,对佛法实相稍微了解一点,观罪性不生不灭,还是可以理解的。世间的一切,我们的身心,都是由很多缘聚集起来的,在缘生缘灭的过程中,没有一点东西可以把握,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一切罪业也是如此,心没有相的时候,罪业也无所沾着,因为它的本性也是空的。
我们跪在佛像前,通过忏悔的仪轨,认识到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罪业,再念诵这个忏悔的偈子: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们多少可以理解一点罪业是自己心造,罪性是本空的道理。
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是泡沫聚在一起,泡沫是很容易化掉的。那是我们的心落在六尘——外面的山河大地上显示的一个“相”。我难过了、我开心了,就是因为外面有一个让你难过和开心的对象,如果这个对象没有了,我们的心就会像风吹过虚空一样不留痕迹。
过去有个人住深山茅棚,里面闹鬼,驱鬼的人就在想:我去那里念念楞严咒、大悲咒、或什么咒,把这个鬼赶出去,结果这些人当天晚上就被鬼吓跑。后来一个师父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结果这个鬼被他超度了,跑过来顶礼他:我不赶你了,因为你这个师父没有相。所以心没有相的时候,一切罪业都无从生起。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前面讲的第三种犯了四种根本重戒人,怎么忏悔呢?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仪轨:把道场布置庄严清净,洁身净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参禅的就认真的参,念佛的就如法的念。这样一七日或三七日,一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专心至诚的忏悔,直到所犯的重罪消灭为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怎样才会知道所犯的重罪已经干净?重罪消灭的瑞相又是什么?如果忏悔者遵从上述仪轨至心忏悔,直至身心轻安,并能在梦境中见佛菩萨或上师的开示,或见光明、经书之类、或见麒麟等吉祥之物,或觉善心开发、身心飘逸、空灵,并由此证得诸如四禅八定的境界。佛经里有很多比如五蕴、六尘、十八界、涅槃、菩提等等法相名词,以前不理解的通过忏悔突然领悟了,听经闻法即能通达其义,心中充满法喜而没有悔恨。在修忏悔的过程中,出现以上种种瑞相,就属于罪业消除的表现。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尸罗:别解脱戒,或叫别别解脱。每一条戒,一条一条的持,持一条就多一份解脱。凡夫都有一种错误的感觉:持戒会有很多束缚。事实上,佛法的精神是多持一条戒就多一份解脱。比如持不生杀戒,在持的过程中,杀生之业的痛苦就会自然消除。持不饮酒戒,不会因为喝酒闹事而招至麻烦。犯重戒之人,就象一件又脏又破的衣服,如果能够洗净补好——至诚忏悔,仍然可以染上各种颜色。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犯重戒的人虽然没有按照经书的方法去修,但有惭愧之心,并能在三宝前发露忏悔,断掉继续犯戒的念头,端身正坐观罪性空,把做错的事以及我、我所一切执著都放下,观想身心世界一片清净,忆念十方诸佛清净圆满的无量功德。出禅定时一定要烧香、礼拜、忏悔,读诵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所做的坏事自然慢慢消灭,因此别解脱戒持的清净,就可以继续修禅定。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犯重罪以后,心生畏惧之心,修学禅定可以让心稳定下来,观察罪性本空,并于安静的地方收摄身心读诵大乘经典,一切重罪自然可以消除,各种吉祥的瑞相自然会出现。
以上是三种持戒的人。
我们学习佛法,从工作到家庭,一切时一切处,整个生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如果大家的身心都能处于宁静、安闲的状态,这就跟持戒清净很有关系。凡夫都是随心所欲的,刚开始持戒,难免会感到束缚,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就会习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态度,因为严持五戒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如何穿衣服?有三种。第一,像雪山大士在喜马拉雅山修苦行,跑到雪山里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在深山里修…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二·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