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二·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P3

  ..续本文上一页苦行的这种人是很历害的,他堪能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这是一种禅定的功夫。像西藏那个“拙火定”修完后,打赤足站在雪地里,一小时后,周围一、二米的积雪全部融化,换做我们的抵抗力就不行了。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第二,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是修苦行第一。“常受头陀法”头陀翻译成汉字就是抖擞的意思。如果精神抖擞整个行为也会很抖擞,那怕没衣服穿,或者穿一件破衣服也是精神很好。粪扫三衣:过去在印度有些人衣服不穿扔掉了,或者人死了以后原来穿的衣服不要了,还有些老比丘、老修行去世了,他们的衣服没人穿了,把这种破旧衣服捡回来穿的叫粪扫衣。三衣是指五衣,七衣和主衣,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搭衣。出家人除了三衣以外其它的衣服就不能多要了。但这个是佛陀在印度说的,我们中国就没有这个要求。西藏那些地方特别冷,在印度,三衣右肩是露出来的,中国人肩膀露出来就不可能,在南方还可以。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第三种,在寒冷的地方,还未成就忍耐力的修行者,除了三衣以外,再加毛衣、棉袄还是需要的。百一等物,是指很多东西。出家人需要的生活用品来源要清净,不能偷,不能自己拿,对信众的供养,不能贪得无厌继续要,过量的贪求是妨碍道业的。   

   修行人吃饭有四种状况: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上人是指上德之人,所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大士是指菩萨,如观音菩萨也叫观音大士,与世隔绝住深山老林,随时吃些野果野菜,就可以滋养身体。印度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一年四季热带野生水果,随时可以吃,吃饱了没事就坐着玄想,所以他们的思辩能力就非常发达。我们中国人以人为本,文化跟他们不同。因此印度人的懒散,是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都很勤劳勇敢。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

   第二种人就是自己没有厨房不用煮饭, 一天只吃一餐饭, 午饭时间到了,拿个钵去化缘,叫乞食法。化的只是饮食米饭不化别的。“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这个托钵化缘的乞食法告诉我们,它可以破除四种属于邪命的不正当职业。“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第一下口食。是低下头来干活的一种。印度出家人不种地,土地中有昆虫,掘地、除草、打农药都会杀生,所以在农业社会里就有人说我们出家人,光吃饭不干活的是寄生虫。印度出家人不干活没关系,有天然野果维系生命,所以说“下口食”是一种邪命,佛教传入中国,也带来了这个观念。第二是仰口食。仰头观察星相,以此谋生,如天文、地理、看风水、观星座的人。第三是维口食。装神弄鬼、算命、抽签、问卦的人,佛教把这个也叫作邪命,不属于正命。但我们把易经八卦、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等做为文化来了解也不妨,只是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职业。第四方口食。游说家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个国家,并用动听的语言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还有做媒的人以饶舌赚钱为目的等等,这类人都属于邪命自活之人。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阿兰若处,指寂静的地方。离城市二三里,牛羊声听不到。什么叫檀越送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九零年我在一个小庙住了一年,居士只送饭菜,送别的东西都不收,庙里只有两个人,不做佛事也不接待任何人,每天念佛下来,就有人送米、菜过来,也不会打搅我们。这是属于第三种: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第四是指出家在这个寺庙里,有人供斋,吃的是洁净食。

   具备了以上四种食物因缘,叫做“衣食具足。”没有这样的食物因缘就会于心不安,于修道有妨碍。

  第三闲居静处

   “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闲居静处是个很重要的外在条件,无愦闹就是没有吵闹的环境。有三种这样安静的地方可以修禅定,一是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二是大家住在一起,离村落的地方不超过三四里路,牛羊的声音也听不到;三是相对比较闲静的地方,比如我们选择护国寺作为修学的地方,就比较安静。

  第四息诸缘务

   “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一要把这个世间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停下来;第二是人世间的一切外缘都要把它停下来,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断绝人事往还;第三是不做世间工匠、技术、医方,占卜、看相等事;第四是世间各种学问包括诗词、书法、文章都要放弃,不要舍不得。如果外缘太多,就荒废了道业,心就难以摄持。

  第五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种缘务竟。

   第一种外护善知识,就是护法居士,善于经营供养并保护我们修禅定,不扰乱、不打搅;第二种就是共同修道、修行的人,互相鼓励不相扰乱、不会阻碍我们修道;第三种善知识,就是从内心修行到外在行为规则,都能够教导我们各种禅定法门,使我们得到真实利益和法喜的人。

   这样的修学条件,是不是大家认为很苛刻,没办法修行?但是要知道,这五个条件是禅定修学必须具备的,如果达不到这五个条件,修学是不会受用的。怎样才能达到这五个条件呢?首先是在善知识的指导下,终生按这个条件去实践。另外,在正修禅定的环境中,这五个条件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比如现在,我们的禅堂一片清净,大家学佛之前没有犯五逆重罪,现在是三宝弟子,受了五戒以后如果犯了戒也可以求忏悔,这样的共修,是不是持戒清净?

   第二衣食具足。衣服不要穿的太冷、太热,肚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这些都不合适坐禅。现在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没有嘛,这个条件也具足了。

   第三闲居静处。坐禅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心的安闲。不能张家长李家短的牵着世俗事不肯放下。古文的闲字,门里边有个月亮,从静的角度来说,打开门看到一个月亮,很悠然吧?把心安住在悠闲的状态,哪怕是学习佛法,没弄懂的道理也暂时放下,不要让任何东西干扰我们的心,这就是闲居静处的含义。我们今天的修学环境,也具备了这个条件。

   第四是坐禅的时候万缘放下,不要胡思乱想。有个老太太打坐时记忆起三年前别人欠的豆腐钱很高兴,她说这个坐禅效果太好了。这个笑话说明了心静下来的时候,对生命了解的程度会越来越广阔。打坐时,我们经常还会想起经文里的一些话,然后去思维这些话的含意,当然,思维经教可以作为闻思阶段的内容来修学,但正修禅定必须把这些都停息下来。

   第五打坐时还需要有人外护,不能让人随便干扰捣乱。如果有同行善知识一起修行更好,大家可以互相策励。然后由教授善知识,指导我们修学修心法要。

   这五个条件在清净的禅修环境里是容易具足的。

   看看自己的心静下来没有?是不是外缘都放下了?陀螺般旋转的心停下了吗?周未这一个下午,只有几个小时,把它布施出去,关掉手机、万缘放下。现在,大家把讲义合起来,在脑子里过滤一遍,把五个条件好好想一下,看看记住没有,然后对照自己:达到为止,现在的当下,这五个修学条件都具备了没有?具备了当然最好,还欠缺的,好好努力。

   今天的内容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二·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