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文禅師的禅修方法

  慧文禅師的禅修方法

  達 照

  慧文大師的禅修方法,既有繼承早期傳入中國的禅觀法門,又有自己從《大智度論》所悟到的觀心法門。根據《摩诃止觀》卷一說:“文師用心,一依《釋論》。”1《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說:“第七諱文,多用覺心、重觀叁昧、滅盡叁昧、無間叁昧,于一切法,心無分別。……慧文已來既依《大論》。”2《佛祖統紀》卷第六又說:

  師夙禀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第叁十卷)引《大品》雲: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

   《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密故,次第差別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叁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

   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此觀成時證一心叁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3

  由此可知,慧文大師的禅修方法包括了“覺心、重觀叁昧、滅盡叁昧、無間叁昧”和“一心叁智”的觀修。根據潘桂明先生的研究,這裏的“覺心”就是指本覺妙心,即相當于佛性,因爲一心之靈性,本來離卻迷妄,本來覺悟,故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多用覺心,就是要由定發慧,通過禅定修習,發現本覺之性4。湛然大師《法華文句記》卷一說:“能覺之心名佛,即此覺心名慧,亦即覺心通數具足。即此覺心與弘誓俱,名慈心淨。”5但是,通過什麼禅定的修習?如何修習?尚無文獻可資考據。關于“重觀叁昧”的修習方法,現在也無從知曉。統觀天臺的禅修方法,好象並無明顯的與這兩種禅修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可見並沒有直接影響到天臺的禅修法門。

   至于“滅盡叁昧、無間叁昧”和“一心叁智”,則是對天臺禅法有著直接的甚至是開創性的啓示作用。“叁昧”意譯爲定,或者正定,“滅盡叁昧”也就是“滅盡定”,關于“滅盡定”的修習方法,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作了詳細的介紹,《四教義》卷六說:“又斷非想事障滅緣理,諸心心數法入滅盡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6所以此種禅修方法在天臺的早期禅法中就已經有了。關于“無間叁昧”的修習方法,智者大師的《四教義》卷八說:“八人地者,即是叁乘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以發真,斷見谛惑,在無間叁昧,即八人之位也。”7可見也是從慧文大師處傳承而來的。還有“一心叁智”的觀行方法,更是天臺宗整個禅修法門的一大特色。我們這裏只能根據智者大師對于滅盡定和無間叁昧的描述,先對慧文大師的禅法作一簡單介紹。

  1、滅盡叁昧的禅修方法

  在慧文大師之前,許多經典對滅盡叁昧都有提及,如西晉竺法護翻譯的《佛說魔逆經》說:“于叁昧盡,如無所盡,悉令都盡。其無生者,不令興起,燒盡衆欲,本末清淨,悉無所生,令不複愚,無所更曆。一切諸法,曉了清淨,平等正受,遵修寂滅,察諸所更,滅盡叁昧,而以正受。無觀不觀,亦無所見,如是叁昧,乃無穢亂。”8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璎珞經》卷第十四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一切身,入滅盡叁昧。分別行本,知所從來,出要無爲,至于大道,是謂菩薩摩诃薩無我之行。”9特別是符秦僧伽跋澄等譯的《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一、叁、四、八,以及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的《阿毘昙八犍度論》卷第九、十一、十二、二十二、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對滅盡叁昧都有涉及或者詳細的討論,慧文大師到底是根據哪一部經所說的禅法來修習,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智者大師是慧文大師的再傳弟子的身份,以及《摩诃止觀》也明確表示從慧文大師到智者大師爲一脈相承的關系,來分析智者大師關于滅盡定修行方法的描述,應該能夠反映出慧文大師這種禅修方法的大概。

   滅盡叁昧又叫滅盡定、受想滅定等,也就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所介紹的八背舍的最後一個“背舍”,即受想滅背舍,這是在八背舍的前面七種背舍全部都修習成就了之後,才進行修習的禅觀法門,其修習的方法是:

   今行者欲入滅受想背舍故,必須不受非想,一心緣真,絕陰界入,則非想陰入界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慧滅,愛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數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非是世法。

   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滅受想,以能觀真之受想,滅非想苦集之受想。

   今行者欲入滅受想之背舍,複須深知能觀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靜,即舍能觀之定受慧想,舍此緣真定慧二心故,雲背滅受想諸心數法。譬如以後聲止前聲,前聲既息,即後聲亦如是能除。受想既息,因此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故雲身證想受滅。10

   另外,在《法界次第》卷中之上也說:“滅受想背舍,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爲滅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雲身證而想受滅也。”11這種通過八背舍的修習,以滅盡叁昧爲主要出世法,而證得解脫生死煩惱的禅修方法,不但慧文大師給予重視,而且也是中國早期佛教禅觀法門的主要內容,還是天臺所謂觀、煉、熏、修四種禅法之“觀禅”的重要修法之一。

  2、無間叁昧的禅修方法

  我們還是根據智者大師《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的介紹,知道了無間叁昧就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種禅定,前面八種就是色界的四禅和無色界的四空定,最後以無間叁昧的禅修斷除見惑,超出叁界輪回。其修習方法是:

   行者掌握了世間的四禅八定之後,要進入九次第定的修習,應當從淺到深修煉諸禅。先把禅定和觀照的方法,練習得極爲調柔通利熟悉,然後才總合定與觀這兩種法門,一心齊入,善巧地斷除法愛,看清自己的心,從最初的調心方法而進入到初禅,其間沒有任何雜念,如此一直進入到滅受想定。因爲這個九次第定是從初禅開始一直到最後,中間不能夾雜一個妄想,心心相續,無有間斷,所以叫做無間叁昧。如智者大師所說:“是故從一禅起,入一禅時利疾,心心相次,無諸雜間,隨念即入,亦名無間叁昧。”12因此,無間叁昧並不是單獨修習滅受想定,而是指修習九次第定的時候,于其中間沒有間斷,才叫做無間叁昧,與前面所說的滅盡叁昧是有區別的。此叁昧的禅觀法門,也是天臺宗觀、煉、熏、修之“煉禅”的主要禅修方法,雖然在整個天臺的思想體系當中並不算是最重要的,但這是慧文大師的重要禅修方法之一,所以此處予以介紹!

   以上兩種禅法,都是屬于小乘禅法的禅觀法門,由此可以看出,天臺早期禅法的曆史繼承性。和天臺宗後來的禅修方法相比,“一心叁智”的禅觀,更具有特立創造性!

  3、一心叁智的禅修方法

  慧文大師之所以是天臺禅法的先導,主要原因就是他從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悟出了“一心叁智”的禅觀法門,這在天臺的整個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除了因《大智度論》而受到巨大啓發之外,慧文大師還讀了龍樹菩薩的《中論》“叁是偈”,頓悟即空、即假、即中這一境叁谛的中道實相之理,與一心叁智相互印證,形成了微妙超絕的禅修特色。如《佛祖統記》卷六說:

   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觀一品)至《四谛品》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爲中道。13

   這個“一心叁智”的禅修方法,完全出自于慧文大師的特立獨創,由于大師沒有著作傳世,所以我們無法直接確定此處的“一心”到底具備了哪些含義,是否就是後來智者大師所說的“一念無明法性心”,或者是所謂的一念“覺心”?但是,“叁智一心中得”的思維模式,以及空、假、中相融互即的觀心方法,卻是貫穿整個天臺理論和實踐的根本理念。所以,湛然大師贊歎說:“觀心,乃是教行樞機。”14

   1 《大正藏》卷四十六,1b。

   2 《大正藏》卷四十六,149b。

   3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b ̄c。

   4  參見潘桂明/吳忠偉著《中國天臺宗通史》,60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5 《大正藏》卷叁十四,160c。

   6 《大正藏》卷四十六,740a。

   7 《大正藏》卷四十六,750a。

   8 《大正藏》卷十五,115b。

   9 《大正藏》卷十六,121c。

   10 《大正藏》卷四十六,543b。

   11 《大正藏》卷四十六,677b。

   12 參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546c ̄547a。

   13 《大正藏》卷四十九,178c。

   14 《法華玄義釋簽》卷第十四,《大正藏》卷叁十叁,918a。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