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明的歸宿

  文明的歸宿

  達 照

  一

   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有數千年、數萬年,甚至是幾十、幾百、幾千萬年的文明史,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目前的人類文明情景,仍然懷著極高的探索精神和甚深的疑惑!可見,這是一條人類曆史的漫長通道,誰也不知道這條通道的終點將會是什麼樣的。就象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經過了幼年、少年、青年時代的成長,然後邁向中年、老年,最終的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呢?誰也無法了解一樣。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是一定會死的,死亡就是人生的真正歸宿,人們都需要經過這道人生的最後關隘。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之後,其最終的歸宿又將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呢?

   從人類文明的出發點看,我們發現從開始的時候起,人類就有一種創造文明的機製,這種機製就是自發式的來解決人類的自身問題,而這種機製的前提就是“對苦的逃避”和“對樂的追求”,這就是人類之所以成爲人類,成爲高級動物,而不同于其它低級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對苦的逃避就是對現實生活的切身感受,思想與現狀不能一致,從而就想避免這種差距;對樂的追求就是對已經擁有的生活狀態感到不滿,只要還有一點不滿,潛意識裏頭就會存在一點追求。無論是對苦的逃避,還是對樂的追求,都是建立在如何解決自身煩惱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可言,如果沒有煩惱,也就不會去追求快樂。這裏的煩惱包括人類對世界對生命的無知和困惑。這種煩惱是一切動物的自然生命都具備的共同特點,而解除這些煩惱的方法的多樣化、高級化和簡易的、單純的,正是人類與非人類的差異所在,也是人類文明與不文明的根本區別。

   所以,“除煩惱”是人類文明的全部動力。

  二

   人類文明是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生命對煩惱的解除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直接的、簡易的、單純的解決辦法,現在人類還同樣保存著這些簡易的方法,那就是——吼叫、鬥打、流淚,這叁者是包括非人類的動物在內的對煩惱的直接發泄,通過吼叫可以使盤結郁悶在內心中的煩惱氣憤得到抒發,通過毆打鬥架或者碰撞可以把內心的不滿情結釋放出去,通過流淚可以使情緒更加穩定,平時沒有機會抒發的情感可以通過流淚得到清理,從某個角度上說,這叁者對身體的健康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這種直接發泄的解決辦法,也有它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在解決這些煩惱的過程中,內心還是感到一種深切的痛苦。無論是吼叫鬥打,還是號啕大哭,它的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煩惱的表現。就象出生不久的嬰兒,不舒服的時候就只能通過叫、動、哭來表現一樣,這個過程就是煩惱的全體表露。但只是自然生命的一種解決煩惱的辦法。當人類認識到它的缺陷,開始尋找其它方法來解決煩惱,並且通過努力可以使用其它方法來解決煩惱的時候,就是人類文明的開端時刻。

   首先考慮的就是:能否通過一種不感到痛苦的方法來解除煩惱。這時發現了一種“麻醉”的方法,可以在痛苦的時候使用而感到並不痛苦。這就比前面的直接發泄更加高明,起碼它在解除煩惱的過程中,可以暫時把煩惱隱藏起來,或者暫時的忘卻。動物當中也有這樣帶有本能性質的解除方法,比如聰明的猴子會在難受的時候去吃一種能夠讓它醉倒的野果,東南亞一帶有些鳥兒會在失去伴侶的情況下去喝棕榈油,有時候就醉倒在棕榈油的油罐裏面。人類的煙、酒和麻醉物品,就是在這層思想上的産物。明明大家都知道抽煙喝酒吸毒等,是有害健康的毒品,但是往往在煩惱郁悶的時候,又不得不用它們來暫時解除一下煩惱和痛苦。

   然而,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人類又發現了這種方法本身還是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就是雖然在解除煩惱的過程中能夠不煩惱,但是到了麻醉的效果結束後,卻還是會象原來那樣煩惱,甚至比原來更加煩惱,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盡管比起最初的直接發泄要高級得多,但還不是比較理想、比較文明的解除方法。因此,人類又在尋覓更加妥當的“除煩惱”妙方。能否使用一種方法之後,就不再煩惱,甚至把煩惱變化爲不煩惱的?

   于是,人類的藝術便應運而生了。藝術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歌唱、舞蹈、文學、詩詞、書畫等等,都可以歸納爲這一階段的根本解決煩惱的方法。藝術的表現,就是對人類命運的歌頌和痛苦的發泄。藝術的特點,就是藝術家的靈感與對生命的理解。而靈感則是一種忽來忽去的捉摸不透、把持不住的驟來情緒。用佛教的話說,就是一種無明顯現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使藝術變得具有強烈的生命內涵。藝術家需要把人類的生命讀懂,通過對生命內在煩惱痛苦的描述和表現,才能讓別人産生深刻的感觸和對生命的震撼。在曆史上留下來的千古巨作,都具有深沈的生命內涵,而更加讓人震撼的作品,也大多數是對人類疾苦的理解和表達。比如中國有名的《孔雀東南飛》一文,其中所描述的情節就是人類的極大痛苦,“五裏一徘徊,十裏一回首”的情景是何等淒慘哀絕,作者在作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內心一定具有某種對人類命運的控訴。沒有苦悶煩絕的人,是寫不出這樣感人肺腑的文字的。而作者把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當他再回過頭來讀這篇文章時,內心卻存在著一種極大的震撼,這種震撼具有某種巨大的悲壯的力量。再如《最後的晚餐》畫卷等等,無不體現出人類的內在苦悶和生命的悲壯。所以,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面對自己的煩惱而感動不已!在發泄煩惱的時候可以盡情地發揮,在發泄之後卻讓自己對痛苦而感動。因此,藝術永遠都會受人類歡迎。可以說,藝術就是把人類的痛苦給予升華,把人類的缺陷和痛苦變成爲感動。而當藝術帶上了某些不能升華人類品質的色彩的時候,它的價值也就會在人類社會當中大打折扣。所以,真正的藝術,是人類的瑰寶,具有與人類文明相等同的生命力。

   藝術主要表現的是人類的心靈問題,但對擁有自然生命體的人類來說,除了內心中某些煩惱痛苦的情緒外,更重要的還是對生活上的不便。一般人的看法是,由外在環境所引起的煩惱更具有普遍性。所以,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開始,就逐漸開始想方設法,知道取火和製作工具,從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發展到鐵器、銅器時代,一直到原子時代、信息時代,這種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迹,就是我們今天所崇尚的科學,它是一種具體實用的、可以證實的解決煩惱的方法。可以說也都與其它方法一樣,秉持著一條共同的理念,那就是——除煩惱。這裏的煩惱就是對外在物質的追求,如何使生活更加方便、容易、安全,這是人類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不能滿足,從而産生的一種心態。比如,由于步行的艱難困苦,就用騎馬來解決問題,馬又只能坐少數人,就用馬車來拉更多的人,馬車又太慢,就用機車來運載,于是一直到輪船、火車、飛機等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從而也補充了人生的力量,能夠使人在短暫的人生當中做更多的事情。

   科學的另一種動力,就是對人類未知領域的探索,人類的知識極爲有限,而想在有限的人生當中,探索無限的時間、空間的真相,則是一個人類永遠都達不到滿意的前提。也因此可以肯定的說,科學永遠都會發展下去的,發展就意味著昨天的錯誤和局限,發展就意味著對明天的無知和無限。所以科學是相對的真理,相對于昨天來說,今天是最正確的,而相對于明天來說,今天就是全錯誤的。

   因此,用科學來解決人類的煩惱,即具有現實的價值意義,又具有擴大人類煩惱空間的客觀事實。更進一步說,科學對人類的負面影響和作用也正日益嚴重。從心理學上分析,科學視野的擴大,也必定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好奇和更大的貪心。這是科學的出發點所沒有預料到的後果,本來想解決人類生活的煩惱問題,但隨著一個一個煩惱的解決,人類的煩惱卻也因此而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這原因就在于人類本身具有的貪的本能。假如讓這種貪心無限製地擴大,就算人類已經把地球裝在自己的左口袋裏面,他們一定會伸出右手,企圖把月球也裝進自己的右口袋裏。所以現代的前沿科學家們,不停地探測地球以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還想要開發月球、開發火星等等。這除了對真理探索的精神外,不得不說帶有一種對現實的不滿足情緒。人們不禁要懷疑:科學真的能解決人類的煩惱嗎?

   從解除人類煩惱的層面上說,哲學與科學一樣,都具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科學專就物質上的探索和證明,哲學則主要從邏輯思辨的角度進行探討分析,都是企圖找到真理的本源,以此來消除人類存在的(包括無知在內的)各種煩惱。但是,哲學即使是有了解決煩惱的思想和認識,也沒有解決煩惱的具體方法和行動。在這一點上講,哲學與科學又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科學只有證實的東西才成爲真正的科學理論,對于沒有證實的理論就絕對不予承認,更不可能肯定了。而哲學卻只有理論的構想和推度,用邏輯辯證來認可,卻沒有辦法來證實這種理論。因此,科學不能夠徹底解決人類的煩惱,哲學也同樣在徹底解決人類煩惱的問題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學和哲學這兩者,一個是重證實,一個是重理論。宗教在這個時候便發現了這二者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針對于科學的無限貪求,物質可以解決暫時的不滿情緒,但永遠解決不了煩惱的根本問題。而哲學的理論雖然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但又沒有一種具體可以操作的方法使人們達到理想的境地。所以,宗教開始在考慮:除了物質以外的東西來解決煩惱,並在探討實踐的具體方法。首先對人類的心靈作爲研究對象,也就是從物質追求的外在世界,開始回歸到心靈探索的內在世界,因此人們就把所有的宗教都說成爲“唯心主義”。

   在這種由外向內的“回歸”過程中,所有宗教又不能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到可…

《文明的歸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秘密寶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