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P5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

  “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這裏特別提出以境驗知是否已盡我相的方法,同時也說明一個現實問題。“若複有人贊歎彼法”,“哎!師父你修得這樣好,紅光滿面,你的法門如此高,我對師父很佩服。”這位師父聽了很高興,說:“你這樣親近我,對我的法這樣尊重,好!我來教你,我把最高法門都傳給你。”或說:“你如此恭敬、供養,很好!”這樣的心理一産生,這位師父就被我相所迷。而後來這位徒弟跟別人學或到別的地方去學,其他的徒弟哄起排擠他,說他爲什麼要到那裏去

  爲什麼要這樣幹

  我們師父的法門最高最好了。所以說,歡喜我、贊歎我的,我就幫你、度你。

  “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相反的,假若遇到誹謗的人,則生嗔恨心,這樣都不是正法,這樣都是搞偏了、搞邪了。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就知道這個師父或這個法門的人,是我相執著堅固,這點若化不掉,修行都是虛妄,都不成就,故通過外境考驗內心,這“我相”沒間斷過,這我若不斷,一切修行都落虛妄,都不成功,所以“潛伏藏識”種子或在裏面,所以做工夫要把種子翻出,髒東西翻盡才能變得空明。

  “遊戲諸根”在這六根當中常常在做顛倒的遊戲,常常是在講是非,老是在看別人的過失,老是起心動念。

  “曾不間斷”,這是現行,從種子起現行,遇境發生,相續流轉。所以因與果、心與境,常常是在我的變化裏面或我愛的裏面,在執著裏面。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這是總結我相障礙覺性的問題,佛說:善男子!那些修道的人因我相不除,所以不能入清淨覺境。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這裏是藉前面的病來說法,佛說:“善男子!若知我空的人就沒有誹謗我的人。”誰來誹謗

  因我是空的!任他怎樣誹謗我都不動,因虛空沒辦法誹謗,虛空沒辦法動搖,就是說打破人我,好比說人我建立起如須彌山一樣,堅固不動。但虛空是虛靈透脫,沒有任何東西,你誹謗最好,我本來不動,是做神通遊戲,誹謗無礙。所以沒毀我的人也不存在。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假若我說法給人聽,我若高高在上,這我就還沒斷,有我的存在,就有慢、有見,我的利益、我的得失都會在這裏面出現。“衆生、壽命,亦複如是”,衆生相與壽命相也都是這樣的。這裏缺一個人相,這是文字成句的關系,一句帶過,義在其中。

  “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

  善男子!末世衆生把病當做法,師父給你貪、師父給你迷,很多很多,把病當做法,這樣搞那樣搞,都把你給纏住了,很多都是這樣的情況“說病爲法”,增加你的貪心,這需要大家自己去觀察。凡是我們到一個地方,修行愈來愈煩惱,愈修愈沈重,這就是“說病爲法”,是搞錯了,這樣貪心變得更大,都是錯誤的。

  “是故名爲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衆生迷得很苦,所以是非常可憐愍的。“雖勤精進”,所犯的錯誤愈多,若脾氣修大了,爆發起來別人卻是意料不到的。人們說:“這人修得這樣好,原來卻是這樣的,他這樣精進,這樣用功,到頭來卻是這樣,真讓人不可理解。”爲什麼

  這是把根本搞錯了,把病當作法了,如此精勤乃是我執堅固。原來都是爲了出鋒頭,愈念多愈精進,到最後都沒元氣,白費精神,目的不是爲了佛道,因而沒有把我們衆生內心裏面的髒東西去掉,結果在某一時候,或在暗處,別人不知時,那些髒的東西會表現出來,若被人一發現,覺得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了,就跟人家發生鬥诤,或搞一些手段,把人家整下去,就産生這樣的現象,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有嫉妒、有鬥诤、有矛盾,都是這樣來的。爲什麼

  只因內心裏面還沒幹淨,我執不忘,若我們內心無一物,任人怎麼說都沒關系,總之都是爲了衆生的利益。心不淨才有鬥诤,所以說“增益諸病”,反而把病搞大,不修行還好,愈修愈不好,“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末世衆生若“不了四相”,不在這裏做工夫,而“以如來解”,即去學習佛經,研究佛理,及佛所行的各種因地菩薩行,亦覺得自己去做了,亦是修大乘佛法,但“終不成就”。爲什麼

  因沒去了“四相”,沒在根本中修,故終究不成就。因爲佛說了義的境界,都是稱性的法門,都是講心境本空、惑業本淨,凡聖沒兩樣,因果都是圓滿的,而這是佛的知見、佛的性理的體現,但衆生迷倒,做不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以識心去分別、去解時,會産生一種執著,産生一種顛倒,“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些衆生,還沒得入正悟,認爲自己已經得到了,這在理上面講,沒開悟的說自己開悟了,會墮地獄的;沒證到說自己已證到了,這是在道上講的,還沒證到真道,認爲證到了,這樣就産生顛倒,就是教別人也會教錯的。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從具體來說,前面講“大妄語成”,怎樣來考驗

  這些人會嫉妒,別人講經、別人修好或講好些,他往往會在背後誹謗,這樣就知道這人還沒開悟、沒證,這是錯的,他反對別人弘法,反對別人修行,嫉妒心藏在心裏。所以“見勝進者,心生嫉妒”;這人就是沒開悟,應該是隨喜贊歎方便緣助才對,“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上面的表現,就是因爲還未斷我愛,認爲有所得,有所證,所以心生嫉妒,障礙正道,因此不能入清淨覺。

  其實,真正徹悟得道的人,他的表現是不定的,不但是形與類的不同,而且隨緣啓用,方便多門,他人根本看不出。所以得與不得,內證在心,所以不必對他人進行辨別。也由此可見,真正的聖人的用心是無二“見”的,見到他的工夫勝進或者弘法事業的開展、法行的流通,心中念念喜歡,必能不執名利地位地隨順而助人之樂,這樣驗證內心,就是證悟不虛的表現。假使覺得別人勝進,工夫好了,心中不安,一定要超過他人才舒服,這樣的人肯定未悟道。

  “善男子!未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希望成道”是趣向佛果的一種發心,但是不去求悟道,只在經典文字上執著名相,這是現代人迷得最深的地方。因爲學佛先要悟心,回相歸性,顯發真智,然後多聞諸法,增加差別智慧,藉此方便度生。反之,如果不了心地,正智不生,心就會被名相所窒息,所以“唯益多聞”只能“增長我見”。末世衆生最初的迷因就是從這裹開始的。所以許多佛學院著文字佛法,研究義理,不指示心地、解脫纏縛,結果道心退失,法味全無。《華嚴經》中說:“不能了自心,增長一切惡。”《大智度論》也說:“多聞無智慧,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燈而無目。”

  那麼怎樣才能斷惑而成正因呢

  佛勸誡說:“但當精勤,降伏煩惱。”首要的任務是精勤用功,降伏現前的煩惱,並且應“起大勇猛”。怎樣起大勇猛呢

  在事相上,可以打七、住山、閉關來專修佛法。在理上說,應透一切關,普照清淨,無礙無著。即智而無智,了相而無相,其心圓明如摩尼,如意化轉,妙智入道,這樣“未得令得”。在真修中,使心與真實境相應,開顯一切本有的功德妙用。就淨土宗而言,要把西方的九品境界與現前的道行融爲一體,使心與淨土相應,得入微妙的化現。“未斷令斷”,在顛倒境中,斷一切障礙法。依天臺宗所說,依叁谛理、修叁觀法、斷叁惑煩惱、開叁種智慧,證叁德秘藏,這樣使“貪嗔、愛慢”等根本煩惱斷盡,並使“谄曲、嫉妒”的小隨煩惱化空,對一切境而不生分別之心,他人與自己恩愛的生死根本也一齊歸於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佛說這樣的人漸次成就,也不是說馬上就成就。這是總結了成佛的正因,只要你入圓覺妙理,頓悟我空,勤斷煩惱我見,這樣習氣就慢慢地消融殆盡,無上的佛果自然會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以這樣的正因來“求善知識”--一個善行的精神導師,絕對不會墮於邪見。說明雖有頓悟正因,在具體的修行上仍舊需要過來人作導師引入正行,以其豐富的經驗與口訣,幫助行人少走冤枉路,平直而入大道故。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反過來說,如果對於善知識生起憎、愛之心--對善知識的違逆與反感及用世俗的情感去親近,都不能入於清淨覺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刹,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佛以偈的頌言再一次告訴我們說:「淨業汝當知。」當知而不知時,才能淨一切業,了一切惑而無礙。「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沒有人例外,如有一個無執愛心人,他就不是人了,由執我愛,所以稱爲衆生,才有所謂的:「無始妄流轉。]這是從衆生界的流轉看它的原因。如果從修道的角度,那就是:「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除”與“成”形成顯明的對比,不除哪能成就

  [愛憎生於心]若問愛與憎,並不關外境,境的違順乃是虛妄的假相,唯有心中由我相而生的愛、憎成爲修道的大障礙。「谄曲存諸念」,谄曲等煩惱也是存於許多妄念之中,都是識心分別而生,是性中無明妄影,「是故」衆生被其覆蓋而「多迷悶],於是「不能入覺城」。反之,「若能歸悟刹」,假使若能歸入於頓悟的世界,法法皆悟,煩惱即是菩提,「先去貪嗔癡」,根本煩惱去而心地空明無礙,愛涅槃的「法愛」也「不存心」,離「法愛」之執才能超凡入聖。這樣的正因修行「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的我不是真我,本來不有。既然所依我身是空的,能依我相煩惱又於何處産生

  所以說:「憎愛何由生

  」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這樣的人去求善知識,終究不會墮於邪見。假使對「所求」的善知識「別生心」,那麼,「究竟非成就」!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