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
修入圓覺,道惑俱微,見未真明,道未圓通,自作主張,病在不徹,故須再依手眼宗師,鉗錘心行,擊滯破惑,圓活自在。
--作者提示
今天我們講的是正宗第十章,這個章段是普覺菩薩爲了使末法時代衆生普遍覺悟而提出的。但末法時代離佛遙遠,普遍覺悟相當難,大多是以世俗知見去修行。由於這樣的關系,所以菩薩請問於佛:末法時代的人如何依善知識--即怎樣求善知識
怎樣除去四種病
哪四種病
就是止、作、任、滅的四種微細惑病。最後還有一個怎樣發心的問題,主要就是圍繞這些問題來講的。那麼這裏的重點是什麼呢
重點是師父。因爲阿難曾經問佛,善知識與我們修行人的關系,佛反問阿難:“關系到底如何
”--阿難說:“善知識是我們得道的半因緣。”佛說:“不對!善知識應是得道的全因緣。”好比一位老人腳傷了不能走路,全靠拐杖拄著走,師父就是拐杖,但一旦自己會走,就不需要師父,即迷者師度,悟者自度。故佛法裏面有講,參學善知識是佛門當中的第一大功課。
我們知道善財童子問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會上對其指點以後發起菩提心,悟根本智。善財童子問文殊師利菩薩:“菩薩行應怎樣修
”文殊師利菩薩沒告訴他,叫他去參學善知識,善知識的身心及所有的行動全部是菩薩行的榜樣,我們若跟他們學自然會領會,自然會前赴後繼地邁向成佛之道。
又譬如人對風景的美妙,本來已經生起了向往,很想去觀賞,但由於看了電視或聽了別人的介紹,基本上都了解了,就覺得去了也不過如此,但親自走到的體會與電視上看過的或聽人說過的感受是完全兩樣的。所以佛教主張要親到,不親到是沒用的,故不懂的人要懂,懂了的人要行,但行需要善知識來指導。
在我們的現實當中,善知識有很多種類,先說總的,總的是講好的方面:
一是凡夫善知識。就是說這種善知識是凡夫,他能真正圓解佛法,真正發菩提心,且很慈悲地引導別人,但他沒成聖,這在佛法當中說是最最可貴的。爲什麼
因一般凡夫不可能遇到聖人,那麼只能遇到凡夫善知識。就是說這些善知識也有習氣,有時也帶著煩惱,但他的路子是走正確的,眼是正法之智眼的,方向指引也都正確,這種善知識就叫凡夫善知識。
二是證道的善知識。二乘成聖人,但其是偏空的,這種善知識能夠遇到,但只能符合小根的人,自了漢。
叁是菩薩善知識。這種菩薩就難遇到了,就是說菩薩示現人間,或隨類應化,這種菩薩只能對極其有緣的人,應是生生世世對這位菩薩恭敬接緣,且本人境界修得也比較高,那這菩薩就會來教化你、接引你,或與你同事,慢慢地把你引進,這種是很難的。
四是成就很高的師父。已是大成就的師父,這種只有登地菩薩才能遇到的,一般人是不能企及的。
這是就總的類型來分的,而在我們人當中,能夠碰到善知識或師父,其分類是:邪見師父,如現在的有些信叁祖教、一貫道,或打著佛教旗號搞氣功的,這種本身是邪的,或有些精靈附體的,或家裏有齊天大聖供著的,或有陰神走動的,陰的東西走進走出,這種統統是邪的師父,這種師父不可接觸。我們溫州叁祖教有一定氣候,有些庵堂裏面的實際上都是叁祖教。大家不知,他們都說是信佛,也做早、晚二課,但其實底子卻是叁祖教。叁祖教有個特點,其不求戒,而行嫡傳,一級一級的。
另一種是偏執的師父,偏執身體的氣,偏執於一種功,偏執一種境界,或曾經看到某一種境界,佛或菩薩時,且認爲自己是真的境界,認爲自己體會很高,這是偏的師父,這師父說出的話與佛法不符,但有其一套的理論,這一套東西是很固執的,化不掉的,這一說出的就讓人覺得與佛法兩樣,但有點名堂、有功能,會治些病,或能預知一些事情。
還有一種師父是俗的,世俗的師父,是以世俗的地位、名譽建立起來的,收徒弟就如認乾女兒、乾兒子一樣,世俗交往,逢年過節就送送禮,這種是搞熱鬧的,就是世俗師父。所以做別人師父,亦不知道佛法,怎樣了生死也不知道,他不知從哪裏聽來一些佛法,就當別人的師父。
還有一種師父是執,執著相當嚴重,或執於一個宗派,或執著一種知見,或執於某一部經,一跟人家說就爭吵,認爲別人都比他低,覺得自己有體會、有境界,這是執的師父。
還有一種是雜的師父,他自己心裏面沒達到統一,密宗學一點,禅宗也學一點,淨土宗也學一點,天臺宗、唯識宗等都抓一把,就如土話說的像百盞糕,看上去什麼都懂,但沒融會貫通,統一不起來,面對別人說法時就顯得有一點忙亂,把人搞得很糊塗。東教一下,西教一下,不知其所宗,亂指爲正,這樣的師父帶徒弟會害徒弟。
還有一種師父是暗證,如有些人用功,修禅宗或修某一宗,其全部的事理沒透徹,當證到一定的境界時--譬如我們前面講的圓覺隨順中的第一種隨順中得到法界定,坐下時能空掉,外界境界空了,他們自以爲證到很高很高境界了,是徹悟的境界了,或認爲是證到真實的叁昧,說人家沒有這樣的境界,認爲別人還差得遠,而自己是佛的境界了,這樣一執著以後,佛教裏面稱內爲暗證。其實他們理不懂,這僅僅是凡夫的開始,還沒進入聖人,就覺得自己已很高了。我們在現實中亦會碰到這樣的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已是很高境界了,看別人還差得遠呢!認爲自己是證境,其實這還不是證境,最多只能說是在信位,但知見一障,連信位也保不住,就變成外道。知見一障,認爲未證爲證,就是外道,就是大妄語,這就叫暗。
還有一種師父是啞,其用功有一定的體會,住山幾十年,有點工夫,但拿不出,即知道是知道,但對別人卻又說不出,別人若問他一些問題,他亦知道其病症在那裏,就是沒辦法指點他,這叫啞的師父。還有一種是知解的師父,研究佛經十年、二十年,理論也通,但法界淨的境界還沒有進去,妄念也從來沒歇下來過,沒一點體會,這是知解宗徒,知解師父。說起來頭頭是道,好像什麼都懂,其實是浮在表面的,只是對表面的理解。爲甚麼
人家聽了他說以後,沒找到歸宿,沒辦法入門,這樣師父會很驕傲、狂妄,覺得自己很通達,這些師父接觸接觸是可以,但不能當做真正的師父。
還有一種師父,有一點證,但還淺,且本人也比較謙虛,覺得自己還不夠。如一些淨土宗的師父,他們說自己還沒開悟,亦沒證叁昧,佛法也不是很通達,但是知道念佛怎樣念:西方的路怎樣走,只是認爲自己還淺,這樣的師父是可以接觸。也就是說他們如拐杖,而這拐杖稍微差一點,但可以上路,佛法只怕邪,不怕淺,邪、偏有問題,淺是沒問題的,淺點的不會破因果,正見不會破掉,佛教只怕是破見。行破了可以改正,見地破了,就完了,那其所有行都是邪的,就沒意義了。
還有一些師父比較深透,世人一般不了解,真正深透的師父是很難了解,我們要親近他們,還要看緣份。
還有一些悟的師父,悟的師父沒佛法,悟以後沒法,沒自我、一個人若有自我、有佛法,覺著自己有工夫且把這些放在心上,這樣的人是還沒開悟的,開悟的人是不與人比高低,不與人爭是非,亦沒有覺得自己是開悟,不覺得自己有工夫,不覺著自己了不起,這是悟的師父,他是很平常的,平凡又普通,與大衆在一起生活,沒顯示出自己的特別的功能。
往高處講還有證道的師父,這種師父世界人是根本看不出的。我們若沒有相應的工夫,就是站在你前面也不知道。
還有一些師是圓,非常圓融,各宗各派各種知見都圓融、圓解,這樣師父能指導人家圓融佛法。
如此概括起來師父有很多很多的類型,而我們要人正的師父、正知見的師父。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又手而白佛言。”
普覺在衆生心中生起,如來的最底處行去,以叁而圓,以長而合。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禅病就指前面的四相:我、人、衆生、壽者。快說,就是很痛快,剛才說了的禅病,就好像體內排出了汙物,排出了毒氣,全身爽快。衆生之所以不成道,因爲有這四病。禅病若去,衆生都會成道,所以“快說禅病”,使衆生得到從來沒聽過的佛法。
“心意蕩然”,蕩然就是完全的消除,汙物都被蕩滌幹淨,獲得最大的安穩。修行是爲了什麼
是歸家穩坐,是安穩。一個人修行看他是否成功,就看其心是否安。對於未來、對於自己所修的法門、對於自己的成果都沒顧慮,特別是活著好、死了也好;或者有病好、沒病也好,生活順好、逆也好,都安穩,都沒挂礙。別人反對你也好,贊歎你也好,都沒動,這是安穩。四病除了的人肯定是安穩的人,這裏就是淨土,念念之間都是真性的體現,這肯定是安穩的人,所以說獲得大安穩。
“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
這裏是請問世尊,我們都知道了,都聽到你的佛法,你的指導都成就了,但是末法時代離開佛,慢慢地遙遠。“賢聖隱伏”,不單說聖人隱伏,賢人也隱伏了,叁賢十聖,賢人也少了,賢者畢竟有點體會,其煩惱也斷了一部分;能夠超出叁界稱聖人,有正知見能伏住煩惱稱賢人,賢聖都隱伏,爲甚麼隱伏
末世衆生沒有這樣的福報,不是他們不來接引你們,而是衆生沒有這樣的福報。即使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聖賢之人,卻不一定生起敬心,很可能會當面錯過,主要是衆生沒福,不是聖人沒有,聖人隱伏在當中,是有聖人的,但是聖人只好用凡夫的面目出現和衆生交流,沒辦法用聖人的面目出現。我們看到聖人這樣偉大、這樣光輝,人會驚懼不安,或驚疑不定,或者覺得他是魔、是外道,或什麼變起的,如此聖人沒辦法出現。
“邪法增熾”,現在時代正是邪法增盛的時候,都是邪見,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都是偏差的佛法。那麼…
《圓覺經直講 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