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P4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外道,就叫大家不用修,只管任其自然,時間到總會成道的。他們說:“因爲我們本來有性的,所以總會成道的。”這樣叫外道見。然而這“彼圓覺性非任有故”,這圓覺性不因“任”而有。前面的“作病”是積極的,非常努力,要做個佛。這裹是放縱身心,善惡不見,在禅宗來講是到了“豁達空”--“豁達空,拔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的階段,這階段充其量來說是無記之性,只因無記性,所以修行不成功,故亦“說名爲病”。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假若有人說:“我現在把所有的念頭都歇下來。”有心去歇念頭,說生心會造業,故怕自己打念頭而造業,所以要把它止下來,念頭慢慢地把它歇下來,這樣歇下來以後,才會達到真性。但止妄是不能成真的,如認爲妄心止息下來以後,就會得一切性,止妄以後,就是離相,他們錯認離相就是得性。實際上諸法無性之性,不是覺性,空不是覺性。念頭止了以後,沒念頭,只不過種子沒出現,種子不出現不等於沒有種子,妄念暫時不出現,不等於就沒妄念。石頭壓草,石去草又生;過去善星比丘,達到四禅時,沒有一個念頭,認爲自己已成佛了,結果過了很長時間,念頭又生起來,他就謗佛,說:「佛是大妄語者,我念頭沒有了,即是無生,本來是證阿羅漢果,怎麼還有生死

  還有念頭呢

  」他一謗佛馬上墮地獄中去了,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止」是錯誤,但妄念紛飛時,止一下是對的,但把這[止」做爲一種觀念,老是「止」下去,且認爲止會成佛,這樣是錯誤的。

  [止」不是不需要,正像剛才說的「作」,去用功是需要的,念佛、持咒、拜佛都是需要的,吃素、持戒等都是作,但不能認爲這樣「作」會成佛,這「作]只是方便,作橋梁用的。「任」也是需要的,但「任」不能太放任自流,不可隨境而遷。在[任」當中若有煩惱生起,要馬上覺,再把覺放下來,閑閑蕩蕩裏面有覺性、覺照,不是流浪,不被境界所牽,不跟念頭轉,這樣的閑是有用的。所以這裏的[止」是有用的,但妄念不起,不應住空,不故意去「止],而是自然的[止」;不止止,這樣就是妙止,所以這境界不同。若這樣覺得是得一切性,無性之性,達到[寂然平等」。只因由我心生妄想,故招感苦樂差別,•現把妄歇下來,認爲妄盡自然平等,不是真平等,真平等是念頭都是光明,一切世界所有差別都是妙用,這樣才叫平等。差別即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別。

  這個病從那裏來

  就是從靜觀中來,即悉摩他。悉摩他教你靜下來,在證到一切念頭空寂時,認爲會證到本性,故病就從這裏來的。現在有很多人也是犯這病,腳不道出屋半步,關起門來做工夫,執著念頭歇盡總會成道的。實際上這是把念頭壓住了,反而不成,且成固執之見。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這樣想求圓覺,這圓覺性不是只能夠達到的,或能夠合上的。爲什麼

  覺本來沒念,我們若見個念時,已經錯了,見有念頭已經是妄想了,覺性本來沒念頭,佛性本來靈明洞徹,湛寂常恒。迷了以後,從無裏生出來,若妄念止息,照也就沒有了,照沒有了,靈性反而不顯現,被它蓋住了。所以真性本來沒念,有念都是違背真的,性本來沒止,止就違背這樣靈妙真性。所以說「非止合故],說它是病。

  “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圓覺o」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

   有些人認爲:“現在我永斷一切煩惱。”即一切煩惱斷盡,執著於實有身心煩惱,所以求個斷處。但是他不知道本來空寂,故想把煩惱斷盡,達到身心畢竟空無所有,歸於空,身心都沒有了。前面的止是只把妄念滅了,這裏卻把身心都滅了。

  過去紙衣道人,說人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平時穿著紙做的衣裳,一次碰著一位師父,說自己能修到身體空掉,站在那裏就可以化去,這師父對他說:“這樣還不行!就叫他回來,教他:“要藉肉體出胞胎入胞胎,無礙才是。”若離開身體見,把身體空了,身心永滅,畢竟空無所有,還是落一種偏差,還不是圓覺性。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根塵本來虛妄,本來空寂,我們不堅持這空寂,不執著這空寂相,才能達到自在,否則就不自在。所以“一切永寂,欲求圓覺”。想把一切都永寂了,想求圓覺,是錯誤的。爲什麼

  身體心念本來是空的,即永寂諸相,假相若歇下來後,寂相本來現前,不用有個心來求這樣的境界、執著於這寂滅境界,著這空相,就成爲一種病。這病從哪裏來

  就從寂觀中來,就是身心無礙。但其領會錯了,才産生這樣的執著。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因覺體靈明洞徹,不單單是寂滅,而是能夠顯現妙用。滅是滅掉迷惑、執著,若住在寂相上,就沒辦法得到圓覺的相應功用,故圓覺非動非靜,非滅非不滅,而是圓融動靜,恒河沙的妙用都盡在其中,故是無礙自在,不可思議。若有住寂之心,怎能契合這不思議的圓覺之性呢

  在事相、工夫上來說好像較接近性,但從中道理體來說是違背的。這裹其實是相當微細的。但若有一點搞錯了,所有的修行都搞錯了,特別是往高處時,故愈到高處愈難修。若搞搞熱鬧是很容易的,大家都快快活活,你來我往,若說到真做工夫時,愈往高處愈難。爲什麼

  因指導我們的師父愈少,境界也愈微細。若一個念頭打錯了,所有的修行都白修了。若嗔心一生,內心所有的功德林全部燒光,所以這第四點也是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前面的四病若離開,才知這是清淨的善知識,可做道行的依止。我們可以學了這個原則以後拿來作對照。作是觀者,名爲正觀。

  以這樣的智慧作觀照,才是正確的觀照。根據前面的觀照,一是觀師父,二是觀自心。反過來自問,滅有這樣的功用嗎

  我有這樣的禅病嗎

  這樣去觀,離開病,出現真實的性,這叫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假若有四病的存在,有這樣的過失,放在我們的心胸裏面,産生見解,這樣叫邪觀。邪觀産生以後看自己看別人都會看錯的。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這段是說怎樣親近善知識的問題。佛說:“善男子!末世衆生若想修行,應當盡自己的一生壽命來供養善知識,求善知識,奉侍善知識。”所以《法句經》說:“善知識如父母、如眼目、如腳、如梯、如衣食、如盔甲、如繩索、如藥、刀等等。”說善知識是非常要緊的。又說:“善知識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大衆聞已舉聲號泣”,說明善知識有這樣的作用,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假如善知識與弟子相契,俯就物機,或到你家裹來多些,或跟你講多些,即交往深些,你不應有驕傲的心理産生,覺得自己比別人好,在師兄弟當中,比別人優秀,因善知識(師父)對我好,所以心裏很高興。實際上師父對一個人如關心多些,一般說來這人差些,做師父的才如此關照他。若人修行修好些,師父一般不大關照他。

  過去倓虛法師門下有一位徒弟,根性較差,修行修得亦不怎麼樣,倓虛法師對這位徒弟卻很好,給他吃的、給他穿的,還給他錢用,而另一位徒弟修行修得很不錯,知識亦豐富,俠虛對他卻不理不睬,有時還趕他走。這說明師父有這樣的善巧。故師父對我們若親近時,我們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

  “若複遠離,應斷嗔恨”,而反過來師父不來看我們,或不理我們,我們亦不應生嗔恨心,說“師父不理我們了,心裏不好受。”或到外面說師父的不好,這些都是錯誤的。因師父是看因緣而定的,該親近的親近,該離開的就離開。

  “現逆順境”,師父親近我們是現順境,師父不理我們是現逆境,若面對這樣的境界風怎麼辦呢

  “猶如虛空”,我們的心沒變,猶如虛空一樣,來一樣離亦一樣,我得到師父的法是智慧,我是得到師父的印證,並不是爲了別的甚麼的。至於人來人去都是因緣,緣生緣滅本來空寂。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了知自己的身心與師父的身心都是五蘊所顯,都是平等的。

  “與諸衆生同體無異”,與一切衆生都是同體,這是總結性地指出悲智的所以然,爲甚麼這樣說

  若不了解與衆生平等的話,就會生執著,衆生與善知識之間會産生矛盾,雖然知道菩提可以進,但沒辦法屈節事師,就是把自己放下來拜師父,而不知同體平等,雖然說薩缍可悲,衆生可度,但不能忘軀,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忘記了,去度衆生。若有一點不舒服或生了病,就會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會想到別人;真正的菩薩不考慮自己的身體,而是幫助別人時,把自己都忘記了,叫“忘軀”,甚至犧牲自己,這樣的是真的菩薩。所以要“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這樣子的修行才能入圓覺,即說有這樣的因,才能有這樣的果,沒有這樣的因,不可能得這樣的果。下面是說治衆生的病,前面是講善知識的病。

  “善男子!未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佛說:“善男子!末世衆生爲什麼不成道

  原因是由無始以來自和他分開。”這是非常嚴重的,對自己以及自己的身體及家庭非常愛護,對別人不去關心,甚至有些當師父的對自己徒弟特別關照,對別的師父的徒弟漠不關心,産生門派知見,這就是“自他”。“憎愛”,喜歡的是愛,不喜歡的是憎。 “一切種子”,這裏不講現象,而講種子。打坐時,種子翻起來,過去經曆的都想起來,想起來時候在心裹面就糊…

《圓覺經直講 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