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叁觀齊妙功
圓覺必因覺覺而後圓,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極,道場者練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應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觀成,體之又體而全體脫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業功德始妙。--作者提示
下面是講道場加行。圓覺菩薩之所以提出道場加行,是因爲圓教下根衆生雖解圓理,卻未證真,故需要在道場中修煉。若根基好的一切地方都可以隨緣修,處處是道。那麼甚麼叫道場
就事相而言,是在一個固定的閑靜的地方,於中可以安身進道的環境,發大誓願,克期取證。“克期”是規定一個時間來修加行道,如八十天、一百二十天等克定依法而修的期限專修成功。
“加行”就是加功用行,勇猛精進,在此過程中沒有一切雜念,叫加行。意思說,有些根基差的人,對圓覺也能聽懂、信解,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
心還浮躁,業障還重,這樣要固定一個地方,專心修行直至修成功爲止。當然這還要有師父的指導才會修成功的,沒師父指導,一般在修過程中會出現偏差。所以依處、依師、依法、依心而加功用行,才是克期取證的必要條件。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章講圓覺菩薩的咨詢。圓覺是因圓行而覺悟,它表示收攏,表示這法門到這裏在用功上講是最後的收場,也是法門演繹的極致,最後的收場是把最差的機都收進去了。就是說既然我們聽到圓覺、信圓覺、解圓覺,那麼總能在這法門中找到適合我們修的方法,總能有使我們進入的方便。所以我們真發心的人一定能修成功,由此看出佛、菩薩是如此的慈悲與方便;佛經這麼多都是反反複複引導衆生。實際上講道,圓覺只一個--不一之一,但方便卻有無量。這章是法行的最後方便,所以圓覺菩薩從座上站起,頂禮佛足,恭敬地對佛說: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未世衆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啊!您爲我們廣說了如此清淨的覺性的種種方便,使一切末世的衆生有了道業上的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現在我們都因聽了圓覺的大法而開悟,通過佛的開示,大家都開悟了。
“若佛滅後,未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
假若佛滅度之後,那些未開悟的末世衆生怎麼辦呢
既無隨緣修的力量與智慧,怎樣安靜地住在一個地方,“修此圓覺清淨境界呢
”這是問道場,末世衆生有些在城市喧鬧繁雜的地方,根本修不起,心亂難攝。所以說,怎樣找一個安靜清淨的地方來修這圓覺清淨境界。
“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
”
這是問加行,在這圓覺的圓行中叁種淨觀以那一種爲首
“唯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這是請求,請求世尊給大衆及末世衆生施以大的利益,使令悟證佛道。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解處高圓,行處低微,初始一點靈明,即是終極妙覺。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佛對圓覺菩薩說,你能問圓覺道場加行的這樣殊勝方便,就是以廣大的饒益行,來利益衆生,能使一切衆生都人圓覺的無門之門,真是問得太好了!我就要給你們講說圓行之法。大家現在仔細地聽,這時在座大衆都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
佛說:“善男子!一切衆生,若在佛住世時,或在佛滅度之後的正法、像法中,或者在佛法將滅的末世時,有些衆生具有大乘性。”
怎樣才能知道衆生具大乘性
以什麼爲標准
第一:其宿世中有聞熏的種,聽過大乘佛法,我們溫州這一帶過去一直有法師、居士講解大乘經典,大家對大乘佛法都相信,其他地方也一樣,一旦聞到大乘佛法,就入於識田,這就叫聞種。我們今天講《圓覺經》亦是聞熏了大乘種,下世的種子更加堅固更加好。
第二、對大乘經典歡喜聽,對大乘經典所說的能産生信心,且亦想發心照此去修行,覺得聽了以後很親切、易了解、不難懂,這些都是根基,大家都知道,覺得自己歡喜、愛聽、發心、不難懂,這些都是大乘的根性,能夠一部經聽完,且能夠聽得有味道,這根性是不錯的,能夠承當自己,畢竟成佛,這是相當有根性的,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有些人聽幾次就不再來聽,這說明不適合他的根,溫州市真能聽懂大乘經也不是很多,但也有一定的數量。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
相信佛的秘密的大圓覺心,沒辦法講的真實的大圓覺心,這裏聞的智慧已開。爲甚麼說聞慧已開
因已相信了佛所說的秘密大圓覺心,真實有,我們要證到這個境界,修到這個境界,相信佛說的都是真的,這叫聞慧。
“欲修行者。”
並且發心去修行,是進一步了,以圓覺的理、圓覺的行去用功,是已經發了菩提心了,這樣叫當機。在圓覺法身來說,是當機的人,就是一個有根基的可以入道
“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假如在伽藍、衆園之中,在衆人所修的清淨園林裏面,也就是寺院或居士林以及淨修之地,安處於大衆之中。或有機緣及事務的原因,沒辦法在空閑處專修,就可以“隨分而行”,隨著我們自己的情況、隨著我們事情忙閑、隨著平時的動靜做“思察”的工夫,閑有閑的工夫、忙有忙的工夫。
“如我已說”,如我前面已經說過的。天臺宗說行、住、坐、臥、做作、講話,這叫六時。在這六時中做工夫,叫隨自意叁昧,這叁昧是很深的,全靠平時覺照,與這裏是一樣,實際佛法在講到這個關鍵時都是一樣的,隨自意叁昧,任何時候都可以隨意做工夫。還有一種六個方面相對的,即根與塵相對,眼與色、耳與聲等,這叫根塵相對做工夫,而在這中間,關鍵是一切不該起的念頭不要讓它起,做什麼事情都先要觀察,該做不該做
在做當中不動心念,不起分別,這樣做止觀的工夫。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
假若都沒有事情,即家庭、工作等都可以放下了、清閑了,有這樣的條件。但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很多人修行修得好,身體好起來了、精神也好了、知識也懂多了,這樣能量足了,隨便的用掉,就是到外面與人說說話,到處玩一玩或者搞熱鬧,或者認爲自己有力量可以去護法了,都散在外面,這是相當可惜的,這正是初步梯階剛邁上,正要藉這樣的力量走到頂峰,卻不知珍惜的隨意地浪費了。因此,很多人有點能量了,用功用出來了,然後掉在世俗的善事上,一世又白過了,下一世還帶著這一世的習氣。因爲忙忙碌碌的一生,使工夫退失,下一生必然要從頭開始,同時又夾雜著許多的世情染著、俗氣、習氣,這是很多人修不成就的原因,所以修進步的人要得耐住寂寞,身心有安靜相,在逐漸地積累中,他的心量也擴大了,心也靜如止水,照物無礙,在作用處便能顯示力量,能幫助衆生,他是不動的。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做,有點能量了、身體好了,就東忙西忙、東奔西跑,這樣的人太多了!
“即建道場。”
假如沒弘法利生的外事因緣,就要建立道場,安心修持佛法。
“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爲了約束身心,應當規定一個時間,所以應當建立一個期限,長期是一百二十日、中期是一百日、短期是八十日;根基差的、業障重的人立個長期的,恐怕自己時間不夠,不證叁昧,所以在最後一定要證叁昧。中根人一百天,上根人八十天,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講法是根基差的人,長時間地修,耐不住的,時間就修短一點的,中根人還是修中期的。菩薩若願力大的要長期的,這種說或那種說法都是可以的,看情況而定。
“安置靜居。”
一定要安排一個清淨的地方,房屋清淨、環境清淨、沒喧鬧的聲音;衣著清淨、飲食清淨、布置清淨。過去有用雪山白牛的糞建道場,地面要清潔,我們建道場一定要清淨莊嚴,雜染都要離開,布置得莊嚴是有利於攝心用功的。一個房間應達到內外清淨,符合事理。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
假若佛住世時,要面對佛的慈容,“當正思惟”就是不用設佛像,對佛思維,恭敬佛。因佛是真善知識,可以面對聖容而思惟佛的智德、悲智與斷德。
“若佛滅後,施設形象。”
佛若滅度之後,要用泥塑、木雕、彩畫等安立佛像,要以恭恭敬敬的心去布置,並需要燈燭、鮮花、大悲水等供養,這些都是表示敬心,都是表法的。佛像是表像的德,那麼鮮花是表示佛的智慧,燈燭表示光明,焚香表示清淨等等。
“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心存”,心中存著佛德。“目想”,用眼睛注視著佛像;於是“生正憶念”,生起正確的憶念,不求保佑,不求世俗利益,只求證叁昧、成佛道、入圓覺,“還同如來常住之日”,這種恭敬心就像佛住世時一樣。
“懸諸幡花,經叁七日。”
幡表示說法的標志,在寺院中是需要的,在家居住不一定需要。花表示莊嚴,最好用鮮花來供佛。如在道場中,若有條件,專門有人供應鮮花,每天換一次,大悲水天天換,水果也天天供,這樣才更顯得恭敬。
開始時,需要經過叁七二十一天。這叁七天表示甚麼
表示做准備,做正觀前的基本工作。這裏有八種:供養、贊佛、禮佛、忏悔、勸請(勤請佛住世,來加持我們)、隨喜功德、迥向、發願,應一一隨力而行。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稽首十方諸佛的名號。“稽首”,五體投地地禮拜。禮佛有七種禮法
一是我禮。以驕慢心禮佛,就像有些文人,進寺院禮佛,表面上看他們是拜佛的,但心裏卻認爲這些是宗教、迷信,這是驕慢。
二是唱和禮。如親戚、朋友念佛禮佛…
《圓覺經直講 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叁觀齊妙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