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示

  下面是讲道场加行。圆觉菩萨之所以提出道场加行,是因为圆教下根众生虽解圆理,却未证真,故需要在道场中修炼。若根基好的一切地方都可以随缘修,处处是道。那么甚么叫道场

  就事相而言,是在一个固定的闲静的地方,於中可以安身进道的环境,发大誓愿,克期取证。“克期”是规定一个时间来修加行道,如八十天、一百二十天等克定依法而修的期限专修成功。

  “加行”就是加功用行,勇猛精进,在此过程中没有一切杂念,叫加行。意思说,有些根基差的人,对圆觉也能听懂、信解,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

  心还浮躁,业障还重,这样要固定一个地方,专心修行直至修成功为止。当然这还要有师父的指导才会修成功的,没师父指导,一般在修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所以依处、依师、依法、依心而加功用行,才是克期取证的必要条件。

  “於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章讲圆觉菩萨的咨询。圆觉是因圆行而觉悟,它表示收拢,表示这法门到这里在用功上讲是最后的收场,也是法门演绎的极致,最后的收场是把最差的机都收进去了。就是说既然我们听到圆觉、信圆觉、解圆觉,那么总能在这法门中找到适合我们修的方法,总能有使我们进入的方便。所以我们真发心的人一定能修成功,由此看出佛、菩萨是如此的慈悲与方便;佛经这么多都是反反复复引导众生。实际上讲道,圆觉只一个--不一之一,但方便却有无量。这章是法行的最后方便,所以圆觉菩萨从座上站起,顶礼佛足,恭敬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未世众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啊!您为我们广说了如此清净的觉性的种种方便,使一切末世的众生有了道业上的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现在我们都因听了圆觉的大法而开悟,通过佛的开示,大家都开悟了。

  “若佛灭后,未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

  假若佛灭度之后,那些未开悟的末世众生怎么办呢

  既无随缘修的力量与智慧,怎样安静地住在一个地方,“修此圆觉清净境界呢

  ”这是问道场,末世众生有些在城市喧闹繁杂的地方,根本修不起,心乱难摄。所以说,怎样找一个安静清净的地方来修这圆觉清净境界。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

  这是问加行,在这圆觉的圆行中三种净观以那一种为首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这是请求,请求世尊给大众及末世众生施以大的利益,使令悟证佛道。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解处高圆,行处低微,初始一点灵明,即是终极妙觉。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於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对圆觉菩萨说,你能问圆觉道场加行的这样殊胜方便,就是以广大的饶益行,来利益众生,能使一切众生都人圆觉的无门之门,真是问得太好了!我就要给你们讲说圆行之法。大家现在仔细地听,这时在座大众都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後,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在佛住世时,或在佛灭度之后的正法、像法中,或者在佛法将灭的末世时,有些众生具有大乘性。”

  怎样才能知道众生具大乘性

  以什么为标准

  第一:其宿世中有闻熏的种,听过大乘佛法,我们温州这一带过去一直有法师、居士讲解大乘经典,大家对大乘佛法都相信,其他地方也一样,一旦闻到大乘佛法,就入於识田,这就叫闻种。我们今天讲《圆觉经》亦是闻熏了大乘种,下世的种子更加坚固更加好。

  第二、对大乘经典欢喜听,对大乘经典所说的能产生信心,且亦想发心照此去修行,觉得听了以后很亲切、易了解、不难懂,这些都是根基,大家都知道,觉得自己欢喜、爱听、发心、不难懂,这些都是大乘的根性,能够一部经听完,且能够听得有味道,这根性是不错的,能够承当自己,毕竟成佛,这是相当有根性的,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听几次就不再来听,这说明不适合他的根,温州市真能听懂大乘经也不是很多,但也有一定的数量。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

  相信佛的秘密的大圆觉心,没办法讲的真实的大圆觉心,这里闻的智慧已开。为甚么说闻慧已开

  因已相信了佛所说的秘密大圆觉心,真实有,我们要证到这个境界,修到这个境界,相信佛说的都是真的,这叫闻慧。

  “欲修行者。”

  并且发心去修行,是进一步了,以圆觉的理、圆觉的行去用功,是已经发了菩提心了,这样叫当机。在圆觉法身来说,是当机的人,就是一个有根基的可以入道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假如在伽蓝、众园之中,在众人所修的清净园林里面,也就是寺院或居士林以及净修之地,安处於大众之中。或有机缘及事务的原因,没办法在空闲处专修,就可以“随分而行”,随著我们自己的情况、随著我们事情忙闲、随著平时的动静做“思察”的工夫,闲有闲的工夫、忙有忙的工夫。

  “如我已说”,如我前面已经说过的。天台宗说行、住、坐、卧、做作、讲话,这叫六时。在这六时中做工夫,叫随自意三昧,这三昧是很深的,全靠平时觉照,与这里是一样,实际佛法在讲到这个关键时都是一样的,随自意三昧,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做工夫。还有一种六个方面相对的,即根与尘相对,眼与色、耳与声等,这叫根尘相对做工夫,而在这中间,关键是一切不该起的念头不要让它起,做什么事情都先要观察,该做不该做

  在做当中不动心念,不起分别,这样做止观的工夫。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假若都没有事情,即家庭、工作等都可以放下了、清闲了,有这样的条件。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很多人修行修得好,身体好起来了、精神也好了、知识也懂多了,这样能量足了,随便的用掉,就是到外面与人说说话,到处玩一玩或者搞热闹,或者认为自己有力量可以去护法了,都散在外面,这是相当可惜的,这正是初步梯阶刚迈上,正要藉这样的力量走到顶峰,却不知珍惜的随意地浪费了。因此,很多人有点能量了,用功用出来了,然后掉在世俗的善事上,一世又白过了,下一世还带着这一世的习气。因为忙忙碌碌的一生,使工夫退失,下一生必然要从头开始,同时又夹杂著许多的世情染著、俗气、习气,这是很多人修不成就的原因,所以修进步的人要得耐住寂寞,身心有安静相,在逐渐地积累中,他的心量也扩大了,心也静如止水,照物无碍,在作用处便能显示力量,能帮助众生,他是不动的。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做,有点能量了、身体好了,就东忙西忙、东奔西跑,这样的人太多了!

  “即建道场。”

  假如没弘法利生的外事因缘,就要建立道场,安心修持佛法。

  “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为了约束身心,应当规定一个时间,所以应当建立一个期限,长期是一百二十日、中期是一百日、短期是八十日;根基差的、业障重的人立个长期的,恐怕自己时间不够,不证三昧,所以在最后一定要证三昧。中根人一百天,上根人八十天,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讲法是根基差的人,长时间地修,耐不住的,时间就修短一点的,中根人还是修中期的。菩萨若愿力大的要长期的,这种说或那种说法都是可以的,看情况而定。

  “安置静居。”

  一定要安排一个清净的地方,房屋清净、环境清净、没喧闹的声音;衣著清净、饮食清净、布置清净。过去有用雪山白牛的粪建道场,地面要清洁,我们建道场一定要清净庄严,杂染都要离开,布置得庄严是有利於摄心用功的。一个房间应达到内外清净,符合事理。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假若佛住世时,要面对佛的慈容,“当正思惟”就是不用设佛像,对佛思维,恭敬佛。因佛是真善知识,可以面对圣容而思惟佛的智德、悲智与断德。

   “若佛灭后,施设形象。”

   佛若灭度之后,要用泥塑、木雕、彩画等安立佛像,要以恭恭敬敬的心去布置,并需要灯烛、鲜花、大悲水等供养,这些都是表示敬心,都是表法的。佛像是表像的德,那么鲜花是表示佛的智慧,灯烛表示光明,焚香表示清净等等。

   “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心存”,心中存著佛德。“目想”,用眼睛注视著佛像;於是“生正忆念”,生起正确的忆念,不求保佑,不求世俗利益,只求证三昧、成佛道、入圆觉,“还同如来常住之日”,这种恭敬心就像佛住世时一样。

   “悬诸幡花,经三七日。”

  幡表示说法的标志,在寺院中是需要的,在家居住不一定需要。花表示庄严,最好用鲜花来供佛。如在道场中,若有条件,专门有人供应鲜花,每天换一次,大悲水天天换,水果也天天供,这样才更显得恭敬。

  开始时,需要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这三七天表示甚么

  表示做准备,做正观前的基本工作。这里有八种:供养、赞佛、礼佛、忏悔、劝请(勤请佛住世,来加持我们)、随喜功德、迥向、发愿,应一一随力而行。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稽首十方诸佛的名号。“稽首”,五体投地地礼拜。礼佛有七种礼法

  一是我礼。以骄慢心礼佛,就像有些文人,进寺院礼佛,表面上看他们是拜佛的,但心里却认为这些是宗教、迷信,这是骄慢。

  二是唱和礼。如亲戚、朋友念佛礼佛…

《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