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如来守护的法,十方菩萨依归的处,十二部经智慧的眼,这即是圆觉陀罗尼的无上了义宝典,将使悟而修者圆归如实的道。--作者提示
这是《圆觉经》的最后一章,这个法会将要圆满,乃我们知道这部《圆觉经》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最无上的一个**,学习佛法不在多,主要是得到根本,永嘉大师《证道歌》中说:“但得本,莫愁末!”本若得不到,末最多还是末,末会流散掉的。本能够生长万物,所以佛法处处要回归根本,体现根本,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不会入海算沙,不会被假相所迷。
因学佛的智慧是应透彻万法的,透过所有的现象契入到本性里面。那么,释伽佛我们是知道的,他是证彻宇宙人生真理的大圣人,所以太虚大师认为,佛法哪里来,佛法从证中来,有证才有教,证了道的人才有道的流布,才有佛海的教理,才有种种的言说、有种种修持的方便、有种种做人的规律,这些都是由道上流布出来的。流布以后,我们人来理解这流布的内容,理解这种言教,这样就要悟入佛心的真实地方,这就是佛的道。我们理解佛的道,认识佛的道,通过对佛道的认识,反过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在人生及社会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这样这个回流才能透彻。如此才知道一切理论的建立,都是为了人的本身,离开人的本身以外,所有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我们知道佛教当中所有现象,是由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因为有些人没悟到佛法,所以形成迷惑的现象、虚幻的现象。所以我们看佛法好,或者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应该如何
一定要透过这些迷惑的现象来看到本质。这样我们会得到什么
得到明朗与智慧,得到轻安与欢喜。心里面会没有一切负担,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没障碍,看到张三、李四,这样、那样的事,我们不会因人怎么会这样,这现象怎么会这样,而讲闲话、批评人,我们会觉得没必要。因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理不等於是佛法究竟的理,而是现象界缘起的理。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这种土壤生起这种东西的是毒品也好,是鲜花也好,从因果缘起规律来说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批评,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但我们为了拯救佛法所流布的道,为了把这种现象解释清楚时,我们有时要指正,而不是批评,不是恶意攻击、斗诤,不是与人辩论,而是指正这个道,指出那些人是迷的、那些人是邪的、那些人是错的,道是怎样的,当然,当我们指出道时,道却没形相,它没有固定的面目,道需要悟、需要神会,神会的人其内心世界是空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切因果所有缘起的规律,都是假象,所有修行所发生的境界都是假象,所有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各种的反映,在本质来说都空的。
在日本有一位禅宗大师,有一次讲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就是这一个圆,使坐在下面一位女大学生马上就开悟了,她知道我们宇宙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圆,这圆也可以说是一个零,零里面什么都没有,但里面又即什么都有。为什么
因零前面加个一就是一O,加个二就是二O,或者加个百它就是一千了,零不是表示没有,零是万物的本质,它能够产生,任何东西都是从零开始,亦归到零。我们人从无中来最后亦归到无中去,我们人的思想从无中来,最后亦归到无中去。
中间是有,有是暂时的生灭现象,是变化不定的一种假象。所以有是我们人一种相对感觉,并不是真实,真实是无,但这无不是观念的作用,无的本身是空寂的,没相对性的,但这“无”里面就具有这个“有”。有与无是同时俱备的、同时显现,这在佛教中的叫中道,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我们讲这个时,不是逻辑推理,不是思想观念,它是真实的存在,众生在这个存在的生活当中生活,他在身、语、意三业里面相对於我们六尘、六根,他们也在生活,他们觉得这也是真实的,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却因执著有与无,所以是妄受的。就是说有苦有乐、有生有灭、有好有坏、有怨有亲,这就叫妄受。
凡是有妄受所产生的修行都是颠倒的,所有的修行:譬如觉得特别好受也是颠倒的,或者觉得人生苦不堪言,要抓紧修行了生死,这也是妄受。因为这是妄认身心,妄认身心反过来妄认涅槃、妄认解脱、妄认智慧,都是虚妄的。所以只有了妄才是真,真是没办法表达的,真不是概念,真没办法言说、真没办法与人说,所以成为不可知、不可理解性。佛教里面说的不可思议,一个人进入不可思议时,一个自我消失了,他会随顺众生,当下也就是随顺觉性。《圆觉经》讲的四种随顺,反过来讲他是随顺缘起,与缘起不相矛盾。因为缘起是觉性的缘起,离觉性没缘起。
所以这不是成两头,觉性与缘起的万物不是两头,不是两个相对的点,而是一个圆。所以当我们体会到一个圆时,就像过去的沩仰宗,在纸上写个“牛”字,牛是在圆上面显现的。写个佛,佛是在圆上面显现的,所以有九十六种圆相,这是个奥秘,宇宙里面的奥秘。九十六种圆相所表现的一切,就是我们体性所生起的,这叫迂回作用。这是非常深奥的。所以一旦悟入时:“噢!我们原来坐的这个地方就是零里面生起的圆。”讲话、做事都是从这里生起的,这样就叫得本。
我们通过学习《圆觉经》产生悟性而得本,得本后,我们再去看千经万论,经历人生的千变万化,一切事物都没离开这个主题,没离开这当下的心,当下的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恶,一切无住。为什么
因它是零,是一个圆,这个圆是包天包地、包圣人包凡夫,它是没差别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体平等。宇宙万有是圆上面显现的,所以可以是圆,可以说是零,这是究竟诸法实相的真义。我们学习《圆觉经》就是得悟“这个”,“这个”只要在证得以后,我们不会走冤枉路,不会跟别人瞎跑,这样看问题会看得很透彻,既不与世界人矛盾,又能利益世界。
但是我们真正的任务是了自己心里面的阴影、习气,人是有俱生而来的无明阴影的,有时打妄想、有时自私自利、有时贪名、有时有各种各样的念头,这是内心世界的阴影。虽然我们根本明白,但是阴影如果不除,我们不可能照天照地,不可能显现我们智慧的光辉,不可能方便随顺众生。因为心里的阴影使我们与众生隔开,我们若没阴影时,我们的光就可以直接照众生的心,所以阴影要离开,我们不要与任何众生对立起来,不生矛盾、不讲别人缺点,别人若与我们有缘,或者很诚恳地听我们说,那么我们讲的话才有意义,人讲话的意义就是在这种信任之间建立起来的。就是说别人喜欢听我们讲,觉得我们讲的话对他有益,他是相当投入地契合说法者的心,这样的时候讲话才是有作用的,否则都是在抵抗,都是废话,都没意义,有时会愈讲愈牵强,愈讲愈反感,这样的现象相当多。
所以真正的佛法超越世界,亦是超越宗教的,超越权威,超越名誉地位的,超越相对、斗诤、矛盾、战斗性。学佛的人不用战斗性,搞个什么名堂跟人斗诤是没意义的。所以佛教是销融万法,归於一性,叫销归自性。把众生世界所有的都销归在性上面,知道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性里面生起的妙用。在假象来说如梦如幻,在真实来讲都是清净妙用。为什么叫清净妙用
因我们一切透过,我们清净无染,不会被它所迷,就叫妙用。我们若被它们所迷,把它们当真,好的当真、坏的亦当真,这样不叫妙用,这就叫迷。
所以一个人有清净妙用时,其自身的习气会改掉,就会产生威力。怎样叫威力
就是能降伏一切烦恼魔怨,就是有号召力。他讲话,做事有威力,别人会随顺他,听他说。为什么
因听他说了以后,会得到进步,人的内心会解脱,境界会不同,因为我们有一种内在力量产生,这力量使我们离开了阴影,离开了我们自己的习气、个人的东西。当我们把个人的东西超越了,我们就变成了大众化,我们就是一切众生,我们就是宇宙,也就是说我们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的人进入了我们的世界。所以佛教说初住菩萨在一百个世界里做佛,就是说他的光辉与能力、智慧与威德、方便与善巧,他在一百个世界当中都完全显现、完全包容。这一百个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所以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佛降生时,这娑婆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由佛的智慧与光明所包容,就有了与众生感应道交的因缘关系。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我们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佛心的威德里面,就是这样去体现的。所以当我们内心产生斗诤或与人矛盾时,或者对宗派上有什么知见时,或者我们落在什么地方时,那就会变成狭窄,就会变成悖逆,就会离开根本,所以得根本就有这样的好处。尽管有些人在社会很有建树,或很有名誉,就是搞得相当热闹,人家也觉得你搞得不错,但你不得根本,实际上还是业,结果还是要堕落的,没意义。譬如说我们培福做得不错,生天以後,报尽还是要堕。原因是什么
是没根本,是著相修行。
我们今天讲的最后一品是流通分,流通分是贤善首菩萨为了使这部经久远地利益众生,流传到一切众生心中,所以请问如来经的名字、奉持的方法,以及听这部经、修这部经有甚么功德
怎样护持、流布等等问题。
“於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徙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中站起。贤善首--贤,是一切贤德、善的事业,代表一种好。善首是甚么
我们佛教是靠文字来流布,是佛法流布,善是首要的地位。如过去结集藏经,流布藏经的,印行佛经、广说佛经,这些都善的首。因为这是一种标准、法印,这法印如失去的话,法就会偏,故有些人肆意反对佛教经论,说甚么经是伪造的,或者对佛经注解的错误,都会误导人走向偏邪。所以佛经是不可变的。那么贤善首菩萨提出这部经叫甚么名称
这部有甚么功德
怎样去奉持它
怎样护持它…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