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P3

  ..续本文上一页末世的众生,依前面所说的十法行去修行,就能渐次增上、升进,一直到成佛而究竟圆满。因这部经唯显佛的境界,所以依此修行,必能到於佛地。

  下面是关於奉持的意义。“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善男子!这部经说的是顿教大乘的法门,圆觉所宗是顿教,因果是宗,圆觉心是因,无上菩提是果,所以顿机的众生可以从这部经裏而开悟,但是“亦摄渐修一切群品”,顿理而渐行是说明事具渐门。既然顿渐俱收,所以迟与速皆可得益,入门或不入门都要留心这个法门。应当在这个大道上,准备资粮与加行,以后才能够很快地相应与证入。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这譬喻是说渐教的人有背於顿教,而顿教之普门一定具足渐门。这是说这部经不单是宗旨这样高,同时也具一切次第渐修的法门,凡是有缘的人都可以入。佛教到了末法时代,佛、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与烦恼太重了,众生的心灵太消极悲观了,如把“死”字贴在额头,一切修行都为了死,这现象使得佛教死气沉沉,甚至都是为鬼服务,只作超度的佛事,这是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佛教应该是积极向上,大雄无畏地利乐人生的,这种悲智方便的根源是我们的觉性,以此为本去利乐这世界,所以末法中有正法,并不是这么悲哀,虽有许多不好的现象,但同时也有很多好现象。

  现在的社会愈来愈文明,科学愈来愈发达,生活水准正在不断地提高,修行者的条件也愈来愈好,在商场里就可以建成清修的小道场,一切具足。所以说,不一定都是很败落,应该看到光辉,看到好的一面。用顿教的智慧--像大海一样的心量,显发妙用,才能使社会大众得到佛法的大利益,使娑婆世界种下九品莲花,转化成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佛法才会发扬光大,对社会才有益处。

  我们讲到佛教已经狭窄了,其实佛法是无宗教的,这真理是属於一切众生的、普渡的,只要你能领悟真理,去体验实证,那么佛法就在你心中显现。所以无论甚么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利益,不一定有佛教徒的形式,可以在精神上契合世尊的言教而深入法要,然後发挥真理,利济人间。因此,无论何人,都不应受自我观念的限制,不应受社会地位的限制,打破一切框框,体现大海不让小流的精神。

  “乃至蚊虫”,是譬喻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也能入於圆觉之中。”及阿修罗”,譬喻菩萨因受持圆觉而成道。“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无论何人,饮圆觉法性之水,都能得到充满。因为大海有无量的水,饮的水可量自己的腹的大小而定;圆觉有无边的法门,受持的人是看自己的根器而决定顿与渐。

  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立场去体会佛法,同时也体会人生,都是这样去体会的。但是要让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包容万法,不但是包容佛教中各种宗派,而且要包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要包容。不对任何一个问题持反对。因我们内心没问题,能够包容一切,这样做人才有意义,才是一个自在的人。所以真正无碍自在的人,首先是心灵世界的自在。如《永嘉集》后面讲到的相应问题。心如相应时,不管是称、讥、苦、乐,有什么问题也好、诽谤打击也好,都没挂碍,都如如不动,这是心里面的解脱,这是心里面与空相应,以后才是身体与空相应。

  首先是心,心灵的自在是究竟的自在,心灵若不自在,外表假若依赖财富、依赖地位,觉得干起事来很有兴致,别人也都帮你的忙,但这是暂时的。当你没地位,当你曾经健康而现在失去健康时,就不再有自在了,失去地位、失去财产、失去一切时,你就不知什么叫自在了。自在只在心灵的解脱、心灵的无碍、心灵的包容、心量的广大时才叫自在。因为里面没有一点阴影,没有一点抵抗的东西,没有一点执著的东西,所以这叫无碍自在。修行就是修这个,不是修什么神通,或修什么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修得愈多,将来愈苦。为什么

  因给这些压住了,变成负担。譬如有钱人去修行,比没钱的人就苦得多,因若人去化缘,叫他作功德,他心里面觉得舍不得,有一种挂碍。若存银行又恐利率减少,生活条件太好了,修行是为了享受,房间要搞得好些,吃要吃好些,反而有很多挂碍,所以就难修些。所以佛教中叫一个人放下,放下身心、放下世界、放下一切,当一切放下时,你的内心世界是空寂的,就是真实的体现。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这里是讲校量功德,用财布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不值一个人听到这部经的名称。《大方广佛修多罗了义经》只用听到这一句经名就比用三千大干世界的七宝布施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或者听到其中的一句义,更何况这部经听完

  但很多人很可惜,大家今后要注意,听经要有始有终,要从头到尾,中间不要间断。为什么中间不要断听

  因中间有些环节断了以後,八识田里面所熏的清净的种有间断。当我们生生世世所熏的清净种有间断时、间杂时,今后起用或弘法利生时,在某个时候就会有障碍,就会不连贯,觉得懂又有点不懂,就是这种活泼的智慧受到障碍,故有些人说我听了头听了尾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应有始有终地听完,这是一个完整的**,听到以后就会产生一种量。什么量

  就是我们自性里面的相应的量,是智慧的量,这量是从完整里面得到的,不是支离破碎一点一点所能得到的。譬如一个图案,是一个完整的显现,这部经若有始至终听完以后,若坐着时,这部经就会在你心中完整地显现,虽然只一部经,但其中是整个的佛法,就是如来在你的心中显现,就是一尊佛或者法界的佛、法界的智慧与光明在你的心中显现,这是相当要紧的。“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这是用智慧来比较的,阿罗汉的智慧是劣智,菩萨的智慧是胜智--殊胜的智慧,用劣来比较这个部经的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这里的数字不少了,这比较来说,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就是现在度一个阿罗汉,和世界一切事业或百万富翁一切都布施掉,或无量无边的布施,也值不得来度一个阿罗汉,就是把寺院建得金璧辉煌,里面若没人成道,没人成阿罗汉,这还是世界空幻的事,没意义,主要的还是能使人开悟得道修成就,这是根本。但尽管这样说,度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不如人有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宣说这部经,把这半个偈子讲解清楚,让人懂得,说明这是什么境界

  说明这是佛的境界,这智慧非常殊胜。为什么

  尽管能得阿罗汉果,能自了,但对众生没利益。得到这部经的半个偈,这偈有文偈与义偈。文偈的二句是半个偈。什么是义偈

  就是讲意义的一半,空与有,只得到空义,没完成不空义,就是这样。尽管只得到半个偈,大乘佛法里面的半个偈,这样比度阿罗汉要高得多了。

  何况广说,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是正因,我们能够广说时,使自己会成佛的正因得到。因为成佛时,能够度法界众生,而且能这样广泛宣扬时,使众生开悟,因开悟的众生又能从自心的光明来照耀无量众生,这是一环扣一环,能够度无尽众生,佛教是用价值与利益来说的。我们所度阿罗汉只能得到这个人利益,而《圆觉经》是使人成为一尊佛,能度无量的众生成佛。因为在根本上讲,阿罗汉还是外道,因为未见佛性,犹未成佛,在法界上起不得作用,所以相较之下,还不如宣扬圆满大法的利益大。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善男子!假使有人听到这部经的名称,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一点也不疑惑。知道这部经是根本的**,今天已经听到了,十分的快活,具有信心。这个人你要晓得,不是一尊佛、二尊佛那里所种下的福德与智慧,要知道,这种善根甚至可以推算到尽恒河沙一切佛的道场中种下的善根,才能听到这部经典的教义。

  但是有人要问,既然在恒河沙的佛所种植下的善根,为什么至今还不成佛、还不开悟呢

  原因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於,一个修行的人,闻是闻到了,但悟还不透彻--悟若透彻,就能离开文、离开义,在真实的心里面显现大智慧,这是一点。第二点,有人已经悟到,但是心量还不够广大,他没有经常显现,处处显现,因此,没有与悟智打成一片,使自心相应於真性。第三点,虽有人心量也大了,但对自己的习气不注意,不改正自己的错点,带著习气去投胎做人,一旦做人,又会迷了一下,以听了经又懂了,但是时光易逝,年龄又老了,又是一世。人的时间是很快的过去,所以修行人应分秒必争,念念觉照,不要错过一生。因此,要把自己的习气、执染、身心挂碍的东西去掉,化为空净。世尊因地中与阿难同时发心修道,佛成道了,阿难还是做他的弟子,只是多闻第一,阿难是蓄漏依然未除,原因是阿难情重,被世俗所障碍,世尊修苦行,认真用功,所以他能够速成。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因缘,成果的快与慢绝对不一样。我们在座也一样,将来成佛时,也肯定迟早不同。有些人很快成道,有的人还须多劫轮回。修行认真不认真是关键。如能把修行当大事,为了众生成佛的大事,一心一意地去运用佛法,不是随随便便,那么就能很快相应。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善男子!你应当护持末世。“是修行者”,就是说正确依圆觉而修行的人,不要使恶魔以及外道,恼害他们的身心,造成他们退失道心。恶魔就是以神通等五欲境界来迷惑人的一种恶势力,动修行人的心、使之失去定力,被幻境所迁而入於颠倒之中。外道…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