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使这部经流传久远,故其“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未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就是说贤善首菩萨听到前面十一位菩萨提出问题,如来解答以後,非常欢喜。他说:“如来已经广说理与行,很多很多修习圆觉方便的内容,以及为末世众生开悟如来--开,开出如来宝珠;悟--使众生悟入,这样的“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云何奉持
”世尊!这个大乘教,叫什么名字。因为我们知道,听了佛法以后,若没录音带记录,是容易忘记的。过去圣贤的记忆力是相当好的,他们听了佛法后,全部记住,所以后来会诵出,即重新说出来,使佛法流传下去,但现代人是色心不胜,就只能通过文字,通过文字可以进一步反复学习,使大乘的正教受持通过文字来记载,然而贯穿这文字时,就需要一个题目,即可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修行,故问:“名字何等
”那么解义先要释名,有些人说名相没用,名相在有时也是有用的,但不能被名相所迷,要了解到名相下面的真正意义、名字里面所指的是什么
譬如说张三就知道张三是指什么人,若张三这人不识,只把张三、李四这些名字拿来背,是没有意义的。由此知名字有作用,若迷名时,对义就不会了解。“云何奉持”
前面讲的是法、持法,这里讲的是持这个教、持义教。奉是尊奉圣教,持是受持不失,所以我们学了以后,还继续诵它,还要反复去学习、体悟。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
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
众生依这个法门修得什么功德
就是依理去修行,修行能证圣,当然大家知道这功德是无边的。受持这个名与教,有些人认为恐怕没利益,这是我们现代人用功的观点,有些用功的人,特别是修禅宗的说文字是没用的,我们曾听过过去有一位禅宗师父在看经,有些人说他是在捡黑豆,说文字是黑豆。捡黑豆有什么意义
这是有些人的一种观点,但这里提出的是我们已经得这个道理了,依这样法门去修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奉持这个教
奉持这文字呢
或者读诵这经典
或流布这经典
到底有什么意义
故提出:“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云何使我等保护受持这部经的人。因为末法时代众生障碍重,就是说修行好、弘法好,都会碰到魔障,碰到外道,或者鬼神等等的障,碰到这些障,需要菩萨,需要金刚来护佑,就是从这里来的,但不是主题,主题是人的心空,人心的清净和领悟的真理,这些才是护持正念的作用。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
流布这教要到什么地位,流布要十法行,一、供养;二、书写,抄写,现今的印刷、印刷后去流通;三、布施;四、听受,现在大家就是听受,听了以后就要受持;五、读;六、诵,读诵这部经典;七、说;八、释,就是广说和解释这部经,用文字与口头;九、思,思惟这部经的意义;十、修,修习这部经的真实法门,还要分布流传。若这样去做的人智慧功德到那个地位
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贤善首菩萨提了问题后,五体投地,恳请如来为诸众生解说。如来对贤善首说:“好!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了末世众生,问出了如来经教、功德、名字的意义,是很难能可贵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现在你们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佛教中有初善、中善、后善,这里是后善,最后的结果,最后包容性的指示。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贤善首菩萨听了非常欢喜,大众都默然而听。下面是讲能护的人--最高的佛陀。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
善男子!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佛与佛都是相通的,佛是法界之性,佛的觉性周遍万法,一佛说法就是无量佛说法,无量佛说法就是一佛说法,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所以《华严经》中说:“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性。”法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法性。“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不了义经随方有说与无说不一定,不了义经是人间化的,以人的观念去接受的,了义经是非人间化,是精神意境的,是真实法界性中的智慧体现来说法的。了义教每个佛都说,开口是讲,不开口也是讲,就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说了义法。了义法是无说无不说,山河大地一切身心世界及社会境界来说,都是了义法的宣扬。《华严经》中说:“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义。”都是在说这部经里。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这部经是三世如来所守护。为什么这样说
《法华经》中说:“我等诸佛护持此法。”所以《法华经》中的多宝佛塔,佛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证明,说明三世如来来守护这个无上的法门,那么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未来世的菩萨未听到的都让他得闻,这是无上的了义之光,所以由佛来守护。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菩萨在因行当中都是从这里成佛,所以是十方菩萨的归依。我们刚才讲到的根本**,因为它是成佛的**,十方的菩萨都要归依这个法门,我们人这个法门,能够得到这个法门的气氛即同菩萨,得到气氛,能够听、受,能够发心,能够以这样的目标去实施,去实现人生、实现佛法时,我们就是十方菩萨当中的其中的一个。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这部经是“十二部经”--十二部分类经典中的清净眼目。因为我们而推穷迷的根本、照彻觉的源头时,这个理是贯穿所有经典的核心精神的,所有的经都是由这部经所贯穿,所有的意义这里都包容了,所以这是眼目。我们对这部经的领会,开悟了以后,对所有经都会看得懂,会知道佛是怎样施设方便。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全部会了解,不会不了解,所以是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圆觉陀罗尼”,这我们以前已讲过,是大方广的体、相、用,“觉”是性,“圆”是觉性的圆满、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妙用,完全圆满地开发,叫“圆觉”。陀罗尼是总持,这是没字的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法界性的总持。
“亦名《修多罗了义》,“修多罗”即契经,对这部经完全通达,以后再回归到我们自性上来,这就叫契经。“了义”,超越一切思想观念,不可思议的真实佛法,只有悟与证,才能了达的佛法,叫了义法。
“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怎样叫秘密
不是根机的听不到,我们今天讲《圆觉经》,如没有根机的人不可能进去,既使他在座亦听不懂,就是没根机就听不到,这叫秘。如不同的人听到都不同,叫做密。不同的人听到后的理解也都不同,高的有高的理解,低的有低的理解,每个人得的利益都不一样,叫做密。“亦名《秘密王三昧》”,所有秘密佛法当中它是王,就是说是最高的,就是谈得最究竟、最圆满的一个佛法,能够使众生入进去以后,统领自己的心,运用自己的心,化度一切众生,而且包容一切佛法及世界法。“三昧”,我们已学过,就是正定,是我们自性不动之性的变现。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也可以说如来能够决定的境界,凡夫、菩萨都没办法决定这样的境界。为什么
它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所说的最高的理,只有佛才能够证得,所以佛法穷极所证的地方,就是这部经的地方。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如来藏一就是圆觉迷了以后的名称,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的自性不变,所以叫自性。不变能够缘起所以有差别,缘起一切差别,不变性能够缘起,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体会到这里,佛教中道的理趣会明白,人生虽然有无量差别,但不离自性,自性若明,一切万法都能归到圆觉中去。
“汝当奉持”,佛言:“你听了以後,知道是佛的护持、经的五种名称,你应当奉持,你应该以这样的名舆义来持於自心。”就是说已经开悟的人要离开文字、离开道理,来持这个自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法,做心地的工夫,随时观照,不要仅做文字上面的探索、研究,没开悟的人不要离开文字,要读诵文字,受持这个义理、道理把它搞懂,依照道理去做,依照这个理来观照人生,来观察人生,去运用方便。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门教而说小乘、大乘等很多方便法,众生因执著这方便而不知真实,於是到了末法时代,由於许多弘法者为了适应众机,方便愈来愈多,真实愈来愈隐晦。真实佛教是什么,反而不晓得了。所以我们现在有责任发扬真实的佛教,勿再走泛滥的方便。应该把方便门中的人拉到真实中来,再从真实中开发的智慧去适应时代,应用於时代。把过去的方便留给过去,以新的方便去建树新的佛教形象--可以善用一切现代的科技成果,为佛教的弘扬与修证服务,使佛教的文明与现代社会接轨,如电脑、电视机等都可以用来弘法。“陈酒新装”是现代弘法的必备善巧。但是真实性的智慧是不变的,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使众生断烦恼、成菩提,所以一切不离心地,其究竟所归,依然是“唯显如来境界”。
然而“如来境界”是“唯佛如来能尽宣说”,只有如来才能够宣说的。但是我们如能悟入也能宣说。因为无明阴影本无所有,悟彻无有,即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境若不显现,就不能彻证众生皆空,众生若不空,就不能彻证觉地。《华严经》中说,信位菩萨即入佛甚深的境界。因为虽然有智与知的差别,但无非是佛境界,所以肯定本来,承当自性,当体即佛。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於佛地。”
假使凡发大心的菩萨以及…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