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

  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失去了鲜明感,在人生的实践中又觉得仍旧迷妄烦忧了。而自己对于身心的抉择,对于世间的认同,也同样处在识心之相对二元中,不能独契中道,妙悟寰中。因此认为光靠理解及依据识心来作为人生的观照,绝对无开悟之份,应当脚踏实地地去真参实修,方能打破业识,消泯诸妄,立证觉地。可是当要起行之时,又迷惘于禅的修法了,各禅师所倡导的禅法不仅各异,而且有相互矛盾。有的虽然很要妙却又难以起行。因此请问不知应当如何抉择禅法?初心行人可否经历一个次第与善巧而入门?

  答:关于抉择禅法问题,对于初心的确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在禅师正眼之人极少的时期,学人往往是依文字进行修习,故通过识心去分别,抉择行法,便无法确定自己所适宜之法,于是形成了今日修此法,明日又修它法,或者干脆随便一坐,不依任何一法地静养片刻而就认为行了。有的更因没有智慧,往往在一行法中遇到问题而退怯不修,畏难而退了。因为久久不见功效,不得深入,故时间一长,就认为禅悟很难,不易进取,于是仅以禅的观念作为人生的指南,而不再发心求开悟见性了。

  其实现代人对于禅法的修习,还是可以列出一条可行之路的。这一条禅修之路,古人走过,现代人不妨根据自己的根性与条件也依之而行,如能以智慧无往之旨而实践,亦必有成就之日的。

  可行性的禅法约略分为以下七种:

  1.准提禅观法

  憨山大师云:“今有一等好高慕异的,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 愍者。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一片恳切心,故易得力耳。谭生福微,问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

  因为初心学禅之人,一是业识惑障未去,二是知解道理未空,所以如果立刻去参禅必然难以相应,一定先把粗浊之业障消去,把道理解会之心空掉,方能真正契会。但在修准提法时,不可希求神通感应,一切无着,一心直持即可。在持咒中间,不必换咒换印,不须现想,只用根本一印,相续一咒,形成咒轮执持不断即为禅观正行,印咒结法可以参阅《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般行者每天修两座每座一小时,连续修满五百座就可以转入月轮观禅法。

  2.月轮观禅法

  《大乘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中述此观法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上?观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降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金刚缚印(印为: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左压右,更相竖握,如缚着形,名金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维: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此法后来成为龙树菩萨传示初心的方便禅观。禅人在扫荡粗识业障之后接着进修此法,在心中观想圆明的月轮,开始时虽然不见,习之有恒,则于隐然间有实力支持,明照不昧,时间因缘一到,随五尘的激发,心光乍明,即得悟道。悟后重修,终至圆明无碍,则佛性全露。达摩祖师指示慧可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即是此意。在观想时应当远离意识,不作着想见,方符禅修妙旨。如欲加修咒法,可以依师传授。

  3.随息禅观法

  不以任何作意地随息出入,内不执身心,外不住境相,内外皆空,无所依倚,不生分别。因为不作分别地任运而行,故久久妄尽真观,不期开悟,自得见性。如修月轮观不得成就,可以转修此法。不善观相的人,也可以直接修于此法,如能随顺无住之理,于心空无系之际,顿然契入妙性。现代禅宗一些门派,常用此法引导行人深入禅观,得到悟时往往易于保任,以其定力深湛而心地较明澈也。

  因为不作任何之想.故非观而观,无禅而无不禅;不作阶段想.不落功行见,不期入禅得道,无求开悟成佛,一切无想,正于一切无想无念之际,恒顺息性常出常入,不动不摇,湛然一片,即此之时,使得悟心见性了。

  4.真心观心法

  如修月轮观、随息法未能悟道,则可弃相存心,直照现前。此法近代刘洙源先生提倡颇力,可作为悟道的观修方便。刘先生《佛法要领中编》述观心云:

  “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幢幢往来,起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记》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应,是为妄想所遮,是无明心,无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修此法还须注意:

  1.事忙之人,每日必须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小时者方妙。愈多愈久则愈妙。坐时须要宽衣松带,从容安祥.不宜当风、不宜饱饭,坐毕,摇动其身,微开口眼,两手搓热,抚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时,然后下座。

  2.平时须将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义,诸法无性.常常思维,以作预备。涵养省察,尤不可疏忽。当知世事如梦幻,人生若朝露,刹那无常,都是空忙。如能发起冷淡想.厌离想,最易合拍。以一念万年修去,即是。

  5.看话参究法

  看话头的参究方法.起源于宋初,盛行于明清,可为禅人用慧力启悟而辟门径,确为禅宗所独特的修持方便。

  如果行者宜于探究性地行持,不乐于默照寂修,则可直接修于此法。但此法也需要因缘,一是信心的确立;二是公案问题的引发。因为看话头首先要起疑情.即因禅公案中的某一问题,或某一句话激活了久埋心底的灵智,而迫切地,强烈地欲解开这一不属于知性的问题——即真如佛性,本来面目等名词背后的那一个实质,所以大慧禅师说:“把所疑一事来贴附汝眉间,个事是圣是凡?是有是无?推及此疑问,使其到穷极,不知推进至只荡荡处,而勿生怖念。如怖念一起,穷其一念起处,是果空?不空?”因此可知看话头具有提起,提撕、举、提摄、参、参究、体究、工夫等的含义,即是把现前所疑放在眼前看.把心倾注其间而体究其义,运心去体验它的真实一面。所以高峰原妙禅师说:

  “寻常教人做工夫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公案,看时须要发大疑情,世间一切万法总归一法,一毕竟归在何处?向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抖擞精神,急下手脚。但凭么疑:毕竟一归何处?决定要讨个分晓,不可抛在无事厘里,不可胡思乱想,须要绵绵密密,打成一片,直教如大病一般,吃饭不知饭味,吃茶不知茶味,如痴如呆,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工夫做到这里、管取心花发明。”

  看话头应专一而行,因此:“果欲了脱死生,先须发大信心,立弘誓愿,若不打破所参公案,洞见父母未生前面目,断微细现行生死,誓不放舍本参话头,远离真善知识.贪逐名利。若故违此愿,当堕恶道.发此大愿,防备其心。方堪领受公案。”(毒峰秀善禅师语)一旦择定了公案,则应如古音净琴禅师所说:

  “凡作工夫,当离喧闹,截断众缘。屏息杂念,单提本参话头,至于行坐住卧,苦乐顺逆,一切时中,不得忘失,念兹在兹,专心正意,切切思思,念念自究,返观自己,这个能追能问底,是个什么?若能如是生疑,疑来疑去.疑到山穷水尽处,树倒藤枯处,拟议不到处,心忘境绝处,忽然疑团迸散,已华朗发,大悟现前。”

  所看的话头有很多,如念佛是谁?狗子无佛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祖师西来意;醒时梦时的主人公等等。如果某一则公案的话头能激发内心探知的欲求,强烈地要想洞见这些句子里面的真实面目而产生了热烈不断的凝思内观,久而久之,门户自然洞开而彻悟本性了。

  6.心密见性法

  此法是以密证禅的殊胜方便,尤其适宜于有禅的根性而自力无法晓开的禅人。因为在禅的观智下借六印一咒的行持,久久惑尽心空,立证无生,所以此法在现代社会

  ,大有助于禅人的真修实证,而近年来因修心密见性者也日渐增多。只是此法必赖师传,方有实效,故得法与否全在因缘。

  7.直心无住法

  此法全在悟人,不在于修与不修,因此是上根人的无住正行。此类人只要有明师指点,契会真心,不必再修以上六种禅法,只在平常心中,任运而去即是道妙,所以不管一切,直以绝对之心已而行。莹山国师曾述此种行法云:

  “上根坐禅者,不觉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传之妙,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非指万象森罗以为自己,觉不觉俱不存,任运堂堂,只么正坐。虽然如是,于诸法不分异,万法不昧矣!”只是不昧,正契佛智,亦正是真修也。

  以上所述七法,是目前可修可学的基本禅法,我们可以分四种情况来抉择修持:

  l.按步就班法:按照禅法的精细次第与修持的层级的需要而进行逐渐向上进修的方法。如:(1)先修准提法,修至五百座时,感到身心轻快,无一切不适感为止。(2)续修月轮观法,修至观力坚固,定力不…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