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P3

  ..续本文上一页识、觉受得统统扬弃无余,唯于自己犹如婴儿一般,虽然虚明常照,却无一丝偏执。

  6.烦恼尽,气习空,则真性真达平等.六尘之中无复可染可住之处.随处自在,任运无为,此即证入圣境,即由明语而到证语,一切神通妙用从此开发,度化众生即有方便矣。

  7.到得入圣之地,方可涉一切境,广施法化,无量善巧,百千变化,均由此而现前了。

  此上七条也只略示一般情况,因人的宿根与因缘的不同,保养一途就有差异,虽有差异,但毕竟殊途同归,只在各人善用其心,自脱其缚而已!

  再就悟后的歧途障覆而言,此乃千差万别,主要的原因与宿世中的修行习气有关,如今虽然开悟,而过去的偏执习染仍然像影子一样,不时地干扰正悟的平等之境,故使霍障叠出,而自己以为正悟本来如此,不复防范,结果又重人迷境矣!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此事:

  1.A君在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后,心地一转.脱体空灵,彻见本来面目、此后数日心地明净,更无复烦恼,自觉与佛不二。因见一人自称开悟而实是一种空境,为令他明白什么是真悟故,即与之说明,而对方不服.出言激厉,于是A君在悟心里,顿起一念无明,明净突然失去,初悟的亲切体知,再也无复存在。这里因为好辩之习染在悟后泛起,故于对境之中而起覆障,如能尝依自性而照了一切,世人无不悟者,则不起对待,自然安心无住,长保不失矣。

  2.B君在初初打开之际,忽于心中突现光明,因此落在光明之见而以为已得明悟.以后保养也全落在光明与影子幻现之中,不得赤裸无住,所以既非正悟,而又偏执身光,并由生理的转化而生贡高我慢,轻视他人,指为未悟。

  3.C君悟境刚开之际,分别忽起,即刻覆蔽,因未能一把擒住,又不了真悟之境,故于后来回忆此境时,往往以为开悟即是如此。而此时心地与正悟之心.全然不同,乃是迷人说梦话。以不了故,绝无保任之功,因其悟入非真,反谤诽他人亦是如是悟而不真.又造业矣!

  4.D君因宿有识阴神异之执,在用功逼拶之后,心地忽然开启,而正于此际,识阴分别之执立刻现起,又复执此明白之阳境为悟,故此保护此境,起诸识阴之用,而以为妙用无住;功行高臻,心生我慢,轻视他人未悟,不知自己正落在鬼窟里作活计,全不了真性空觉无住之德。

  5.E君数次打开之后。旋保旋失。而后因身心保养较好,身闲已定,产生了明显的乐、明、无念之觉受,于是便住在其中,以为保任之境。而因精力渐趋旺盛,终日分别起念,取舍诸法不知疲倦,反以为自己不曾动心,去住自由,而其比较心理,烦恼习气就在无形之中,聚在心地,久久之后,乐明无念也即失去。因为是落在乐、明、无念之皮壳境为悟故,所以仍是二元心理,对此之执也特别强,并着在自己功行之中,不悟本性圆成之旨,故其不仅不得继续进步,而且日益退转,于开口说法时,且又害人清他矣!

  6.F君开悟之后,智慧闪现,心中涌出许多诗意,因不知此乃禅习,反而以为自己俗境高妙,宜于如此流露,不久之后,全被诗偈所转,时时吟诵、指示他人,并贡高自举,结果又落在妄心颠倒之中矣。因此,悟后决不可随诗意而去,空掉发挥妙理之欲,绵绵隐其真行,在诸人中暂作聋哑人去,方能保养长大也。

  7.H君,开悟之后,已知安养心性,勤除习气,在事事物物上也已能透过相而见性,时时明照不昧,但于古人公案不曾透过,在应机之中也不知直照对方之心,故于开口谈法时,既无法接入施化,更会开口即错,因此滞在自性不起活用。如果对古人公案纲宗—一透过,又与众人相接之时,方便直照,则妙用活泼,随处利人矣!

  8.J君,开悟之后,因宿为小心.不乐众事,故偏于守寂,赖于应缘,如是久久,心念沉寂落空。若能于诸事物到来之时而不妨以“如”如之,则自性活用便得超然无住矣!

  9.K君,开悟之后,因其宿习大乘,弘法之习难忘,故未待护养力强,草草而行利他事业,结果虽则时时处处明白自性无住,但在应物之中,仍蒙有一层迷昧,心地亦不能时时清明自在,故此弘法,虽能开启愿力道行,但如落在其中,而不达即事无事,久久即迷途不返,又成瞎师去了。故虽有弘法之习,亦可借此弘法事业而断习,但不能离此本体而赴缘,一定要时时相应方好。如一时被事情做了去.也应很快恢复原初,依然明净为妥。

  以上九个例子,只是随其所见,方便举出以作鉴别,对照而已,究其实际理地,岂有如此多般?人人之本性皆平等也。但由于诸人的习气不同,故于悟后保养上又纷呈异象,而又岂止如上九种呢?诸人只要识得本性,脚跟不被诸习移异,则久久之后,必能稳坐菩提,光明自在矣!

  六、结论

  一切佛法无一不是破障显理的方便,因为法本无法,所以行人也不妨无法而法。如真能了达障惑本空,那么,便悟即法无法之旨了。由于现代禅宗学人重知解,执身心,存取舍,落相待以及偏习染之故,所以禅病极多,比之古人行道的纯朴真心.差之远矣!因此,我们不妨提醒自己,应当如古人一样,纯真正行.不落于一切自生之障碍而直达真实悟证之地。概括现代人学禅离障之妙要.也无非是知解而离知解,即身心而离身心,即禅法而无法.即明悟而离悟的四大要点。故此,般若无住之旨,岂不是自始至终的修行大纲,行人成道的关键吗?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