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P3

  ..續本文上一頁識、覺受得統統揚棄無余,唯于自己猶如嬰兒一般,雖然虛明常照,卻無一絲偏執。

  6.煩惱盡,氣習空,則真性真達平等.六塵之中無複可染可住之處.隨處自在,任運無爲,此即證入聖境,即由明語而到證語,一切神通妙用從此開發,度化衆生即有方便矣。

  7.到得入聖之地,方可涉一切境,廣施法化,無量善巧,百千變化,均由此而現前了。

  此上七條也只略示一般情況,因人的宿根與因緣的不同,保養一途就有差異,雖有差異,但畢竟殊途同歸,只在各人善用其心,自脫其縛而已!

  再就悟後的歧途障覆而言,此乃千差萬別,主要的原因與宿世中的修行習氣有關,如今雖然開悟,而過去的偏執習染仍然像影子一樣,不時地幹擾正悟的平等之境,故使霍障疊出,而自己以爲正悟本來如此,不複防範,結果又重人迷境矣!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此事:

  1.A君在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後,心地一轉.脫體空靈,徹見本來面目、此後數日心地明淨,更無複煩惱,自覺與佛不二。因見一人自稱開悟而實是一種空境,爲令他明白什麼是真悟故,即與之說明,而對方不服.出言激厲,于是A君在悟心裏,頓起一念無明,明淨突然失去,初悟的親切體知,再也無複存在。這裏因爲好辯之習染在悟後泛起,故于對境之中而起覆障,如能嘗依自性而照了一切,世人無不悟者,則不起對待,自然安心無住,長保不失矣。

  2.B君在初初打開之際,忽于心中突現光明,因此落在光明之見而以爲已得明悟.以後保養也全落在光明與影子幻現之中,不得赤裸無住,所以既非正悟,而又偏執身光,並由生理的轉化而生貢高我慢,輕視他人,指爲未悟。

  3.C君悟境剛開之際,分別忽起,即刻覆蔽,因未能一把擒住,又不了真悟之境,故于後來回憶此境時,往往以爲開悟即是如此。而此時心地與正悟之心.全然不同,乃是迷人說夢話。以不了故,絕無保任之功,因其悟入非真,反謗誹他人亦是如是悟而不真.又造業矣!

  4.D君因宿有識陰神異之執,在用功逼拶之後,心地忽然開啓,而正于此際,識陰分別之執立刻現起,又複執此明白之陽境爲悟,故此保護此境,起諸識陰之用,而以爲妙用無住;功行高臻,心生我慢,輕視他人未悟,不知自己正落在鬼窟裏作活計,全不了真性空覺無住之德。

  5.E君數次打開之後。旋保旋失。而後因身心保養較好,身閑已定,産生了明顯的樂、明、無念之覺受,于是便住在其中,以爲保任之境。而因精力漸趨旺盛,終日分別起念,取舍諸法不知疲倦,反以爲自己不曾動心,去住自由,而其比較心理,煩惱習氣就在無形之中,聚在心地,久久之後,樂明無念也即失去。因爲是落在樂、明、無念之皮殼境爲悟故,所以仍是二元心理,對此之執也特別強,並著在自己功行之中,不悟本性圓成之旨,故其不僅不得繼續進步,而且日益退轉,于開口說法時,且又害人清他矣!

  6.F君開悟之後,智慧閃現,心中湧出許多詩意,因不知此乃禅習,反而以爲自己俗境高妙,宜于如此流露,不久之後,全被詩偈所轉,時時吟誦、指示他人,並貢高自舉,結果又落在妄心顛倒之中矣。因此,悟後決不可隨詩意而去,空掉發揮妙理之欲,綿綿隱其真行,在諸人中暫作聾啞人去,方能保養長大也。

  7.H君,開悟之後,已知安養心性,勤除習氣,在事事物物上也已能透過相而見性,時時明照不昧,但于古人公案不曾透過,在應機之中也不知直照對方之心,故于開口談法時,既無法接入施化,更會開口即錯,因此滯在自性不起活用。如果對古人公案綱宗—一透過,又與衆人相接之時,方便直照,則妙用活潑,隨處利人矣!

  8.J君,開悟之後,因宿爲小心.不樂衆事,故偏于守寂,賴于應緣,如是久久,心念沈寂落空。若能于諸事物到來之時而不妨以“如”如之,則自性活用便得超然無住矣!

  9.K君,開悟之後,因其宿習大乘,弘法之習難忘,故未待護養力強,草草而行利他事業,結果雖則時時處處明白自性無住,但在應物之中,仍蒙有一層迷昧,心地亦不能時時清明自在,故此弘法,雖能開啓願力道行,但如落在其中,而不達即事無事,久久即迷途不返,又成瞎師去了。故雖有弘法之習,亦可借此弘法事業而斷習,但不能離此本體而赴緣,一定要時時相應方好。如一時被事情做了去.也應很快恢複原初,依然明淨爲妥。

  以上九個例子,只是隨其所見,方便舉出以作鑒別,對照而已,究其實際理地,豈有如此多般?人人之本性皆平等也。但由于諸人的習氣不同,故于悟後保養上又紛呈異象,而又豈止如上九種呢?諸人只要識得本性,腳跟不被諸習移異,則久久之後,必能穩坐菩提,光明自在矣!

  六、結論

  一切佛法無一不是破障顯理的方便,因爲法本無法,所以行人也不妨無法而法。如真能了達障惑本空,那麼,便悟即法無法之旨了。由于現代禅宗學人重知解,執身心,存取舍,落相待以及偏習染之故,所以禅病極多,比之古人行道的純樸真心.差之遠矣!因此,我們不妨提醒自己,應當如古人一樣,純真正行.不落于一切自生之障礙而直達真實悟證之地。概括現代人學禅離障之妙要.也無非是知解而離知解,即身心而離身心,即禅法而無法.即明悟而離悟的四大要點。故此,般若無住之旨,豈不是自始至終的修行大綱,行人成道的關鍵嗎?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