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为止。(3)续修随息禅观法,修至内外空明,无有妄相为止。(4)修直观心地法,修至智慧明朗,觉照不昧为止。(5)浏览公案发现未透之言句而起参,直参至透彻无疑为止。(6)如已真实透彻,即可放手空行,随缘自在,如果仍未透彻无碍,则可继修心密,以期真正大彻廊然,妄尽真明。(7)心地了然,平直无住,正入无修之妙修,终日不离这个,处处道场矣!
2.试修验心法:在前五种法中,可以一一次第修持三、五天,如果修在某一法时,特别安心明朗,则适宜此法,而应专心修之,不再更改,直到开悟为止。如果中途碰到障碍,而自力更无力解决时,则可再试转此五法中的一种,—一试修验心,如果忽然内心增明,心境大异,则即可转而修之,直至开悟。如果五种历修多年均未能开悟,则应寻求心密,以冀最后进趣悟门。悟后可从心密转入直心无住之行而成道。
3.智慧抉择法:根据自己的习性与根器以及对于法行的因缘而进行观察,如不乐修密入禅的可以直修禅观。如不乐修观想入禅的,可以直观心性;再如不乐于观心性相,可以看话头而悟入。如果一切禅法都不乐用,也可以直观无住,一切不留,便入法乐空灵妙性。通过如此抉择粗细,就能发现自己在那一种禅行中较为宜妥了。
4.因缘摄入法:如果自身所处与某一明眼禅师特别投缘,则此乃师、弟因缘的具备,修法必能殊胜。因此,可以敬心尊而重师教,依师修学,自己完全不必用心抉择、分别好坏,只要一心遵师嘱而修便可悟人,如果师父亦未明心,所指之法又不善巧,那又当别论,不能一味盲从了。
综论以上四法抉择之规律,一般地说,扫除现业流识的粗障,以准提咒为好;摄境归心坚固定力,以月轮观为佳;定其内外身心,应以随息为妙;而开智见本性,则以直观心地为自击之要门;看话头为它击之关键。如果种种法行都未能启悟本性,则依心密而修,必得明悟现前。如果心体本净,懒得修法之人,则依直心无住法为显真明体之大法,正符“参禅直参直,不用心意识”之旨。
法之相应与否,重点还在自己用智慧去抉择选定,并在自己的体验上去肯定下来,即可转入直行无滞的阶段,上路之后,义无返顾,一心正行,不再徘徊不决,疑惑重重了。唯有到家之后,方是休歇时节。因此行之又行,不断地开拓迈进也。
四、如何排除禅行中的障碍
问:通过对禅法的择定,禅之正行亦已确立。但虽专一而行。因未得正悟现前,路途之中难免在心、法、境上互相矛盾,无法开脱而入无住之三昧,故请问哪些是禅行中的障碍?如何才能得以排除?
答:禅行之障,因人而异,本无定法,但基本的宗旨仍是即法无法,住而无住.如能在禅法中直心直行,不被一切境界所转,那么必然在回脱心法之际悟入本性。
禅行中的消息亦可以十一喻明之:
I.登山喻:禅人做工夫犹如登山,先须确立目标,次则抉择路径,再就现前之山路,稳妥上行,既不能急急赶路,也不可计量途程;或于腿酸身疲之际.亦不可贪图休歇的痛快;山色风光虽妙,却不应离开眼前一步而左右顾盼。如是一心只顾登山,到得山顶方是大休大歇时节,而又不可住在山顶不起身也。
此中最大障碍,乃是因旁顾太多而使心神驰散,意志全失,落得半途而回.前功尽弃也。
2.煮饭喻;
要烧饭必然要具备锅、米、水、柴等条件,条件有了,要使一锅饭烧得好,还要注意水米的比量,然后起火烧煮之时,则应一气呵成,中途不能歇火,直到水沸大开,则还须小火保持方能熟透味香。禅行也是如此,把智心行法等调摄如理后,则投入了相摄相融的专修之时,身心的状态也随着修持的久暂而改变,业识惑障也渐渐地消亡,如果在这中间又放弃正行,另缘他务,则此身心又复退转,即不能开悟了,以后修法,又得从头开始。因此一定要一气呵成,中间不得放松停修,直到业识玄关打开,惑障顿断,才是成熟受用的时节,只须平心养道即可。
3.种树喻:
禅行者的心地法用也如种树一般,当在一片土地上种下择定的树苗后,就一心去护养浇水施肥,妥善培植耕耘,在此之际无有执着求速之心,不生盼望光顾之情,只需天天如此,日日无间,此树自然会在每时每刻中茁壮成长,因缘时节一到便开花结果,收获即临。反之,如果过于用心,施肥过多,或拔苗助长,则此树必到中途夭折,绝无成功之日。
4.流水喻:
流水不断.行人无心,浊去清来,心空智现。禅人在行持中.如发现种种妄心流注,应当不生分别,不去追逐、也不必断除,只如观流水一般任其流去,因无心之故,则妄想之心自然不致干扰自性清净,即妄心而非妄心矣!
5.影子喻:
《涅槃经》中佛说任何事物,都有影子,乃主体幻现之假象,我们在用功过程中,因粗识渐离,激发了识田中的种种幻境的影视,正在诸影呈现之前,知是幻化,不作好坏之实执了知此影非从外来,不于心出,本来空寂了不可得,如是观时,当下清凉,明照不昧矣!
6推车喻:
行进中的车子喻行法,能推车子之人喻心,心与法相应在一起时,心用法,法带心,形成了不断向前的惯性作用,而此不断加速的推进中,就愈趋轻快无滞,不再有能推所推之执受,到得悬崖边际,一任直去,车亡人空,一切不留,此时如无怕空之念,即见性矣!
7.寻物喻:
禅人用功,上路之际,犹如丢了一件极其珍贵的东西,明知就在这条路上,而于一心寻找时又找不到,于是心无旁顾,忘却身心,不觉时间,除了寻物之外,更无异念,直至于忽然之间,发现此物不在远处,就在目前,心中欢喜无量,庆快无已矣!禅人行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际,仍然在心中如是直行无执无住,到得冥然一转,自性光明灼然显露之际,久久寻觅的那一个本来面目就在目前矣!
8.萤火喻:
禅行到得某个时节,智慧突然闪现,犹如黑暗之中,现一明点一样,而此闪现以后,仍是黑夜。喻如萤火虫的微光不足照明,不可长留一般,因此,禅人对于暂时的智慧闪现,不可执着,不能以此为满足,不应停在此处而不再继续进修,而应摒之不顾埋头苦修,直到彻底光明,尽驱黑暗为止。
9.梦心喻:
日日有梦,而晚上睡着时的梦乃本于生死大梦,因此梦者是心而无关睡与不睡,只要心地绝其尘思,则诸梦即尽。禅人到了即梦无梦,即 睡无睡之地,正是本性将开,妄惑渐消之际,如能不落有无之执,不立梦觉之心,则正于无执不立之中,契人无余矣!
10.月光喻:
明月当空,清凉遍洒寰环.而此月光不照而照,自然而然也。禅人用心纯熟,心光自发.此中无能所之照,无分别之修,自然而然地时时如此也。因此,行者到了无心之际,不应再起无心之想,尽管觉照明了,而不落在觉照上,一任随之,无作无受,自然打成一片,无复遮障矣!
10.划船喻:
禅人修道犹如船师划船。先解其绳——放下一切系缚也;次则掌握好行驶方法——用心之善巧也;到得大海深处,惊涛骇浪,依然镇定自如,无所惧怕——禅人在逆顺诸境界中,心无取舍,不受其惑,一往直前,及至到了岸边,则应离船而上岸,不必再依恋船上生活——行者到了真正明悟之后,再也不必依恋法境,生于法执,一心不顾,更无住着。如是行者依划船之喻而明了从生死岸开始依法用心,到烦恼中流而不随其动,直至涅槃彼岸,不再住于行法而登岸自在了。
以上十喻可用一句来概括之,即无住而住也。无论修何法,无论在何等境地,只要真达无住而住之旨,任何一个禅人都能于此功行中,深入三昧,悟证本来。因为无住而住,正是般若中道的妙用,一切诸佛都是由此而悟证无上菩提的;一切菩萨也都是依此而作观修,一切行者如离此法,就不能开俗成道矣!
永嘉大师说:“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即是无住而住之急。三祖《信心铭》里:“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也正是般若观照之意也。因此禅人如果在以上十喻中深达无住之旨而实施于用功过程之中,那么,必然速离妄知而证真心无知之真知矣!
五、如何排除初悟之障
问:初初打开,亲见本性,真实体悟了这一段平平常常的孤明。这一片新天地,既非从前所理解的,亦非修行途中的种种如幻之境。正是虚明的直觉,时时亲切现前,一切相待的妄惑似已消融,心中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寂法喜流遍法界,竟觉得可与佛祖把手共行,古圣之道无复余矣!但是时间一久,这种亲切的了知慢慢淡化,面前仍有许多歧途,一不小心也就又入迷境,失于明静之照。虽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干扰了自性,自己又落在哪个关卡上,却又不甚了了。因此请问,初悟之人应当如何保护?哪些是悟后之障?应当怎样排除诸障而得圆明?
答:刚开悟之人,因为还很生疏,没有经验,而过去的旧知解、老习气的残余还有极强的势力,所以如果不善巧保养,则往往又会转入迷途中去。
初悟人的保护方法:
1.初悟之后,应令心平等,不随欢喜之心而转,不对人谈论此事,一心安住本来面目,不动不出,使悟境在心中淡化。
2.初语之后,由于力量持续得不一定长,故还应重修原来之法,在修法时,全用自性来转,而不落于修心的痕迹,如是自性之定力日强,即不再迷失了。
3.保护住了之后,如有明师可就印证,如无明师当面指点,则也应于禅宗祖师的著作中去印证,如依《禅海十珍》等要典印心,便可了知语境的正确与否,便可安心直入了。
4.肯定下来之后,仍以无事、无欲、无住、无求为达虚明的关键。因此.初语之人,不可行攀缘之善,不可急于度人说法,应以无事闲道人自行其乐,久久则定力自强,而慧照更圆活了。
5.随其定慧力强,方可以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之中.除调习气.化转人法的痕迹,使自心内无身心之执,外无诸境之着,一切经验、知…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