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P2

  ..續本文上一頁動爲止。(3)續修隨息禅觀法,修至內外空明,無有妄相爲止。(4)修直觀心地法,修至智慧明朗,覺照不昧爲止。(5)浏覽公案發現未透之言句而起參,直參至透徹無疑爲止。(6)如已真實透徹,即可放手空行,隨緣自在,如果仍未透徹無礙,則可繼修心密,以期真正大徹廊然,妄盡真明。(7)心地了然,平直無住,正入無修之妙修,終日不離這個,處處道場矣!

  2.試修驗心法:在前五種法中,可以一一次第修持叁、五天,如果修在某一法時,特別安心明朗,則適宜此法,而應專心修之,不再更改,直到開悟爲止。如果中途碰到障礙,而自力更無力解決時,則可再試轉此五法中的一種,—一試修驗心,如果忽然內心增明,心境大異,則即可轉而修之,直至開悟。如果五種曆修多年均未能開悟,則應尋求心密,以冀最後進趣悟門。悟後可從心密轉入直心無住之行而成道。

  3.智慧抉擇法:根據自己的習性與根器以及對于法行的因緣而進行觀察,如不樂修密入禅的可以直修禅觀。如不樂修觀想入禅的,可以直觀心性;再如不樂于觀心性相,可以看話頭而悟入。如果一切禅法都不樂用,也可以直觀無住,一切不留,便入法樂空靈妙性。通過如此抉擇粗細,就能發現自己在那一種禅行中較爲宜妥了。

  4.因緣攝入法:如果自身所處與某一明眼禅師特別投緣,則此乃師、弟因緣的具備,修法必能殊勝。因此,可以敬心尊而重師教,依師修學,自己完全不必用心抉擇、分別好壞,只要一心遵師囑而修便可悟人,如果師父亦未明心,所指之法又不善巧,那又當別論,不能一味盲從了。

  綜論以上四法抉擇之規律,一般地說,掃除現業流識的粗障,以准提咒爲好;攝境歸心堅固定力,以月輪觀爲佳;定其內外身心,應以隨息爲妙;而開智見本性,則以直觀心地爲自擊之要門;看話頭爲它擊之關鍵。如果種種法行都未能啓悟本性,則依心密而修,必得明悟現前。如果心體本淨,懶得修法之人,則依直心無住法爲顯真明體之大法,正符“參禅直參直,不用心意識”之旨。

  法之相應與否,重點還在自己用智慧去抉擇選定,並在自己的體驗上去肯定下來,即可轉入直行無滯的階段,上路之後,義無返顧,一心正行,不再徘徊不決,疑惑重重了。唯有到家之後,方是休歇時節。因此行之又行,不斷地開拓邁進也。

  四、如何排除禅行中的障礙

  問:通過對禅法的擇定,禅之正行亦已確立。但雖專一而行。因未得正悟現前,路途之中難免在心、法、境上互相矛盾,無法開脫而入無住之叁昧,故請問哪些是禅行中的障礙?如何才能得以排除?

  答:禅行之障,因人而異,本無定法,但基本的宗旨仍是即法無法,住而無住.如能在禅法中直心直行,不被一切境界所轉,那麼必然在回脫心法之際悟入本性。

  禅行中的消息亦可以十一喻明之:

  I.登山喻:禅人做工夫猶如登山,先須確立目標,次則抉擇路徑,再就現前之山路,穩妥上行,既不能急急趕路,也不可計量途程;或于腿酸身疲之際.亦不可貪圖休歇的痛快;山色風光雖妙,卻不應離開眼前一步而左右顧盼。如是一心只顧登山,到得山頂方是大休大歇時節,而又不可住在山頂不起身也。

  此中最大障礙,乃是因旁顧太多而使心神馳散,意志全失,落得半途而回.前功盡棄也。

  2.煮飯喻;

  要燒飯必然要具備鍋、米、水、柴等條件,條件有了,要使一鍋飯燒得好,還要注意水米的比量,然後起火燒煮之時,則應一氣呵成,中途不能歇火,直到水沸大開,則還須小火保持方能熟透味香。禅行也是如此,把智心行法等調攝如理後,則投入了相攝相融的專修之時,身心的狀態也隨著修持的久暫而改變,業識惑障也漸漸地消亡,如果在這中間又放棄正行,另緣他務,則此身心又複退轉,即不能開悟了,以後修法,又得從頭開始。因此一定要一氣呵成,中間不得放松停修,直到業識玄關打開,惑障頓斷,才是成熟受用的時節,只須平心養道即可。

  3.種樹喻:

  禅行者的心地法用也如種樹一般,當在一片土地上種下擇定的樹苗後,就一心去護養澆水施肥,妥善培植耕耘,在此之際無有執著求速之心,不生盼望光顧之情,只需天天如此,日日無間,此樹自然會在每時每刻中茁壯成長,因緣時節一到便開花結果,收獲即臨。反之,如果過于用心,施肥過多,或拔苗助長,則此樹必到中途夭折,絕無成功之日。

  4.流水喻:

  流水不斷.行人無心,濁去清來,心空智現。禅人在行持中.如發現種種妄心流注,應當不生分別,不去追逐、也不必斷除,只如觀流水一般任其流去,因無心之故,則妄想之心自然不致幹擾自性清淨,即妄心而非妄心矣!

  5.影子喻:

  《涅槃經》中佛說任何事物,都有影子,乃主體幻現之假象,我們在用功過程中,因粗識漸離,激發了識田中的種種幻境的影視,正在諸影呈現之前,知是幻化,不作好壞之實執了知此影非從外來,不于心出,本來空寂了不可得,如是觀時,當下清涼,明照不昧矣!

  6推車喻:

  行進中的車子喻行法,能推車子之人喻心,心與法相應在一起時,心用法,法帶心,形成了不斷向前的慣性作用,而此不斷加速的推進中,就愈趨輕快無滯,不再有能推所推之執受,到得懸崖邊際,一任直去,車亡人空,一切不留,此時如無怕空之念,即見性矣!

  7.尋物喻:

  禅人用功,上路之際,猶如丟了一件極其珍貴的東西,明知就在這條路上,而于一心尋找時又找不到,于是心無旁顧,忘卻身心,不覺時間,除了尋物之外,更無異念,直至于忽然之間,發現此物不在遠處,就在目前,心中歡喜無量,慶快無已矣!禅人行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之際,仍然在心中如是直行無執無住,到得冥然一轉,自性光明灼然顯露之際,久久尋覓的那一個本來面目就在目前矣!

  8.螢火喻:

  禅行到得某個時節,智慧突然閃現,猶如黑暗之中,現一明點一樣,而此閃現以後,仍是黑夜。喻如螢火蟲的微光不足照明,不可長留一般,因此,禅人對于暫時的智慧閃現,不可執著,不能以此爲滿足,不應停在此處而不再繼續進修,而應摒之不顧埋頭苦修,直到徹底光明,盡驅黑暗爲止。

  9.夢心喻:

  日日有夢,而晚上睡著時的夢乃本于生死大夢,因此夢者是心而無關睡與不睡,只要心地絕其塵思,則諸夢即盡。禅人到了即夢無夢,即 睡無睡之地,正是本性將開,妄惑漸消之際,如能不落有無之執,不立夢覺之心,則正于無執不立之中,契人無余矣!

  10.月光喻:

  明月當空,清涼遍灑寰環.而此月光不照而照,自然而然也。禅人用心純熟,心光自發.此中無能所之照,無分別之修,自然而然地時時如此也。因此,行者到了無心之際,不應再起無心之想,盡管覺照明了,而不落在覺照上,一任隨之,無作無受,自然打成一片,無複遮障矣!

  10.劃船喻:

  禅人修道猶如船師劃船。先解其繩——放下一切系縛也;次則掌握好行駛方法——用心之善巧也;到得大海深處,驚濤駭浪,依然鎮定自如,無所懼怕——禅人在逆順諸境界中,心無取舍,不受其惑,一往直前,及至到了岸邊,則應離船而上岸,不必再依戀船上生活——行者到了真正明悟之後,再也不必依戀法境,生于法執,一心不顧,更無住著。如是行者依劃船之喻而明了從生死岸開始依法用心,到煩惱中流而不隨其動,直至涅槃彼岸,不再住于行法而登岸自在了。

  以上十喻可用一句來概括之,即無住而住也。無論修何法,無論在何等境地,只要真達無住而住之旨,任何一個禅人都能于此功行中,深入叁昧,悟證本來。因爲無住而住,正是般若中道的妙用,一切諸佛都是由此而悟證無上菩提的;一切菩薩也都是依此而作觀修,一切行者如離此法,就不能開俗成道矣!

  永嘉大師說:“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即是無住而住之急。叁祖《信心銘》裏:“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也正是般若觀照之意也。因此禅人如果在以上十喻中深達無住之旨而實施于用功過程之中,那麼,必然速離妄知而證真心無知之真知矣!

  五、如何排除初悟之障

  問:初初打開,親見本性,真實體悟了這一段平平常常的孤明。這一片新天地,既非從前所理解的,亦非修行途中的種種如幻之境。正是虛明的直覺,時時親切現前,一切相待的妄惑似已消融,心中一種從未有過的寂寂法喜流遍法界,竟覺得可與佛祖把手共行,古聖之道無複余矣!但是時間一久,這種親切的了知慢慢淡化,面前仍有許多歧途,一不小心也就又入迷境,失于明靜之照。雖然如此,究竟是什麼幹擾了自性,自己又落在哪個關卡上,卻又不甚了了。因此請問,初悟之人應當如何保護?哪些是悟後之障?應當怎樣排除諸障而得圓明?

  答:剛開悟之人,因爲還很生疏,沒有經驗,而過去的舊知解、老習氣的殘余還有極強的勢力,所以如果不善巧保養,則往往又會轉入迷途中去。

  初悟人的保護方法:

  1.初悟之後,應令心平等,不隨歡喜之心而轉,不對人談論此事,一心安住本來面目,不動不出,使悟境在心中淡化。

  2.初語之後,由于力量持續得不一定長,故還應重修原來之法,在修法時,全用自性來轉,而不落于修心的痕迹,如是自性之定力日強,即不再迷失了。

  3.保護住了之後,如有明師可就印證,如無明師當面指點,則也應于禅宗祖師的著作中去印證,如依《禅海十珍》等要典印心,便可了知語境的正確與否,便可安心直入了。

  4.肯定下來之後,仍以無事、無欲、無住、無求爲達虛明的關鍵。因此.初語之人,不可行攀緣之善,不可急于度人說法,應以無事閑道人自行其樂,久久則定力自強,而慧照更圓活了。

  5.隨其定慧力強,方可以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之中.除調習氣.化轉人法的痕迹,使自心內無身心之執,外無諸境之著,一切經驗、知…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