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使這部經流傳久遠,故其“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未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就是說賢善首菩薩聽到前面十一位菩薩提出問題,如來解答以後,非常歡喜。他說:“如來已經廣說理與行,很多很多修習圓覺方便的內容,以及爲末世衆生開悟如來--開,開出如來寶珠;悟--使衆生悟入,這樣的“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雲何奉持
”世尊!這個大乘教,叫什麼名字。因爲我們知道,聽了佛法以後,若沒錄音帶記錄,是容易忘記的。過去聖賢的記憶力是相當好的,他們聽了佛法後,全部記住,所以後來會誦出,即重新說出來,使佛法流傳下去,但現代人是色心不勝,就只能通過文字,通過文字可以進一步反複學習,使大乘的正教受持通過文字來記載,然而貫穿這文字時,就需要一個題目,即可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才能成爲我們真正的修行,故問:“名字何等
”那麼解義先要釋名,有些人說名相沒用,名相在有時也是有用的,但不能被名相所迷,要了解到名相下面的真正意義、名字裏面所指的是什麼
譬如說張叁就知道張叁是指什麼人,若張叁這人不識,只把張叁、李四這些名字拿來背,是沒有意義的。由此知名字有作用,若迷名時,對義就不會了解。“雲何奉持”
前面講的是法、持法,這裏講的是持這個教、持義教。奉是尊奉聖教,持是受持不失,所以我們學了以後,還繼續誦它,還要反複去學習、體悟。
“衆生修習得何功德
雲何使我護持經人
”
衆生依這個法門修得什麼功德
就是依理去修行,修行能證聖,當然大家知道這功德是無邊的。受持這個名與教,有些人認爲恐怕沒利益,這是我們現代人用功的觀點,有些用功的人,特別是修禅宗的說文字是沒用的,我們曾聽過過去有一位禅宗師父在看經,有些人說他是在撿黑豆,說文字是黑豆。撿黑豆有什麼意義
這是有些人的一種觀點,但這裏提出的是我們已經得這個道理了,依這樣法門去修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要奉持這個教
奉持這文字呢
或者讀誦這經典
或流布這經典
到底有什麼意義
故提出:“雲何使我護持經人
”雲何使我等保護受持這部經的人。因爲末法時代衆生障礙重,就是說修行好、弘法好,都會碰到魔障,碰到外道,或者鬼神等等的障,碰到這些障,需要菩薩,需要金剛來護佑,就是從這裏來的,但不是主題,主題是人的心空,人心的清淨和領悟的真理,這些才是護持正念的作用。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
流布這教要到什麼地位,流布要十法行,一、供養;二、書寫,抄寫,現今的印刷、印刷後去流通;叁、布施;四、聽受,現在大家就是聽受,聽了以後就要受持;五、讀;六、誦,讀誦這部經典;七、說;八、釋,就是廣說和解釋這部經,用文字與口頭;九、思,思惟這部經的意義;十、修,修習這部經的真實法門,還要分布流傳。若這樣去做的人智慧功德到那個地位
提出這樣的問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賢善首菩薩提了問題後,五體投地,懇請如來爲諸衆生解說。如來對賢善首說:“好!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爲了末世衆生,問出了如來經教、功德、名字的意義,是很難能可貴的。”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現在你們仔細地聽,我爲你們說。佛教中有初善、中善、後善,這裏是後善,最後的結果,最後包容性的指示。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賢善首菩薩聽了非常歡喜,大衆都默然而聽。下面是講能護的人--最高的佛陀。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
善男子!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因佛與佛都是相通的,佛是法界之性,佛的覺性周遍萬法,一佛說法就是無量佛說法,無量佛說法就是一佛說法,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所以《華嚴經》中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性。”法性只有一個,沒有兩個法性。“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不了義經隨方有說與無說不一定,不了義經是人間化的,以人的觀念去接受的,了義經是非人間化,是精神意境的,是真實法界性中的智慧體現來說法的。了義教每個佛都說,開口是講,不開口也是講,就是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在說了義法。了義法是無說無不說,山河大地一切身心世界及社會境界來說,都是了義法的宣揚。《華嚴經》中說:“我不見有佛國土不說此經義。”都是在說這部經裏。
“叁世如來之所守護”,這部經是叁世如來所守護。爲什麼這樣說
《法華經》中說:“我等諸佛護持此法。”所以《法華經》中的多寶佛塔,佛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證明,說明叁世如來來守護這個無上的法門,那麼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未來世的菩薩未聽到的都讓他得聞,這是無上的了義之光,所以由佛來守護。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菩薩在因行當中都是從這裏成佛,所以是十方菩薩的歸依。我們剛才講到的根本**,因爲它是成佛的**,十方的菩薩都要歸依這個法門,我們人這個法門,能夠得到這個法門的氣氛即同菩薩,得到氣氛,能夠聽、受,能夠發心,能夠以這樣的目標去實施,去實現人生、實現佛法時,我們就是十方菩薩當中的其中的一個。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這部經是“十二部經”--十二部分類經典中的清淨眼目。因爲我們而推窮迷的根本、照徹覺的源頭時,這個理是貫穿所有經典的核心精神的,所有的經都是由這部經所貫穿,所有的意義這裏都包容了,所以這是眼目。我們對這部經的領會,開悟了以後,對所有經都會看得懂,會知道佛是怎樣施設方便。爲什麼要這樣講呢
全部會了解,不會不了解,所以是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圓覺陀羅尼”,這我們以前已講過,是大方廣的體、相、用,“覺”是性,“圓”是覺性的圓滿、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妙用,完全圓滿地開發,叫“圓覺”。陀羅尼是總持,這是沒字的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法界性的總持。
“亦名《修多羅了義》,“修多羅”即契經,對這部經完全通達,以後再回歸到我們自性上來,這就叫契經。“了義”,超越一切思想觀念,不可思議的真實佛法,只有悟與證,才能了達的佛法,叫了義法。
“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怎樣叫秘密
不是根機的聽不到,我們今天講《圓覺經》,如沒有根機的人不可能進去,既使他在座亦聽不懂,就是沒根機就聽不到,這叫秘。如不同的人聽到都不同,叫做密。不同的人聽到後的理解也都不同,高的有高的理解,低的有低的理解,每個人得的利益都不一樣,叫做密。“亦名《秘密王叁昧》”,所有秘密佛法當中它是王,就是說是最高的,就是談得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佛法,能夠使衆生入進去以後,統領自己的心,運用自己的心,化度一切衆生,而且包容一切佛法及世界法。“叁昧”,我們已學過,就是正定,是我們自性不動之性的變現。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也可以說如來能夠決定的境界,凡夫、菩薩都沒辦法決定這樣的境界。爲什麼
它所能夠達到的境界、所說的最高的理,只有佛才能夠證得,所以佛法窮極所證的地方,就是這部經的地方。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如來藏一就是圓覺迷了以後的名稱,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的自性不變,所以叫自性。不變能夠緣起所以有差別,緣起一切差別,不變性能夠緣起,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體會到這裏,佛教中道的理趣會明白,人生雖然有無量差別,但不離自性,自性若明,一切萬法都能歸到圓覺中去。
“汝當奉持”,佛言:“你聽了以後,知道是佛的護持、經的五種名稱,你應當奉持,你應該以這樣的名輿義來持於自心。”就是說已經開悟的人要離開文字、離開道理,來持這個自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法,做心地的工夫,隨時觀照,不要僅做文字上面的探索、研究,沒開悟的人不要離開文字,要讀誦文字,受持這個義理、道理把它搞懂,依照道理去做,依照這個理來觀照人生,來觀察人生,去運用方便。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門教而說小乘、大乘等很多方便法,衆生因執著這方便而不知真實,於是到了末法時代,由於許多弘法者爲了適應衆機,方便愈來愈多,真實愈來愈隱晦。真實佛教是什麼,反而不曉得了。所以我們現在有責任發揚真實的佛教,勿再走泛濫的方便。應該把方便門中的人拉到真實中來,再從真實中開發的智慧去適應時代,應用於時代。把過去的方便留給過去,以新的方便去建樹新的佛教形象--可以善用一切現代的科技成果,爲佛教的弘揚與修證服務,使佛教的文明與現代社會接軌,如電腦、電視機等都可以用來弘法。“陳酒新裝”是現代弘法的必備善巧。但是真實性的智慧是不變的,一切的目的是爲了使衆生斷煩惱、成菩提,所以一切不離心地,其究竟所歸,依然是“唯顯如來境界”。
然而“如來境界”是“唯佛如來能盡宣說”,只有如來才能夠宣說的。但是我們如能悟入也能宣說。因爲無明陰影本無所有,悟徹無有,即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境若不顯現,就不能徹證衆生皆空,衆生若不空,就不能徹證覺地。《華嚴經》中說,信位菩薩即入佛甚深的境界。因爲雖然有智與知的差別,但無非是佛境界,所以肯定本來,承當自性,當體即佛。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假使凡發大心的菩薩以及…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