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末世的衆生,依前面所說的十法行去修行,就能漸次增上、升進,一直到成佛而究竟圓滿。因這部經唯顯佛的境界,所以依此修行,必能到於佛地。
下面是關於奉持的意義。“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善男子!這部經說的是頓教大乘的法門,圓覺所宗是頓教,因果是宗,圓覺心是因,無上菩提是果,所以頓機的衆生可以從這部經裏而開悟,但是“亦攝漸修一切群品”,頓理而漸行是說明事具漸門。既然頓漸俱收,所以遲與速皆可得益,入門或不入門都要留心這個法門。應當在這個大道上,准備資糧與加行,以後才能夠很快地相應與證入。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這譬喻是說漸教的人有背於頓教,而頓教之普門一定具足漸門。這是說這部經不單是宗旨這樣高,同時也具一切次第漸修的法門,凡是有緣的人都可以入。佛教到了末法時代,佛、菩薩看到衆生的痛苦與煩惱太重了,衆生的心靈太消極悲觀了,如把“死”字貼在額頭,一切修行都爲了死,這現象使得佛教死氣沈沈,甚至都是爲鬼服務,只作超度的佛事,這是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佛教應該是積極向上,大雄無畏地利樂人生的,這種悲智方便的根源是我們的覺性,以此爲本去利樂這世界,所以末法中有正法,並不是這麼悲哀,雖有許多不好的現象,但同時也有很多好現象。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文明,科學愈來愈發達,生活水准正在不斷地提高,修行者的條件也愈來愈好,在商場裏就可以建成清修的小道場,一切具足。所以說,不一定都是很敗落,應該看到光輝,看到好的一面。用頓教的智慧--像大海一樣的心量,顯發妙用,才能使社會大衆得到佛法的大利益,使娑婆世界種下九品蓮花,轉化成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佛法才會發揚光大,對社會才有益處。
我們講到佛教已經狹窄了,其實佛法是無宗教的,這真理是屬於一切衆生的、普渡的,只要你能領悟真理,去體驗實證,那麼佛法就在你心中顯現。所以無論甚麼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利益,不一定有佛教徒的形式,可以在精神上契合世尊的言教而深入法要,然後發揮真理,利濟人間。因此,無論何人,都不應受自我觀念的限製,不應受社會地位的限製,打破一切框框,體現大海不讓小流的精神。
“乃至蚊蟲”,是譬喻聲聞、緣覺的二乘人也能入於圓覺之中。”及阿修羅”,譬喻菩薩因受持圓覺而成道。“飲其水者皆得充滿”。無論何人,飲圓覺法性之水,都能得到充滿。因爲大海有無量的水,飲的水可量自己的腹的大小而定;圓覺有無邊的法門,受持的人是看自己的根器而決定頓與漸。
這說明每一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立場去體會佛法,同時也體會人生,都是這樣去體會的。但是要讓我們的心像大海一樣,包容萬法,不但是包容佛教中各種宗派,而且要包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所有的社會現象都要包容。不對任何一個問題持反對。因我們內心沒問題,能夠包容一切,這樣做人才有意義,才是一個自在的人。所以真正無礙自在的人,首先是心靈世界的自在。如《永嘉集》後面講到的相應問題。心如相應時,不管是稱、譏、苦、樂,有什麼問題也好、誹謗打擊也好,都沒挂礙,都如如不動,這是心裏面的解脫,這是心裏面與空相應,以後才是身體與空相應。
首先是心,心靈的自在是究竟的自在,心靈若不自在,外表假若依賴財富、依賴地位,覺得幹起事來很有興致,別人也都幫你的忙,但這是暫時的。當你沒地位,當你曾經健康而現在失去健康時,就不再有自在了,失去地位、失去財産、失去一切時,你就不知什麼叫自在了。自在只在心靈的解脫、心靈的無礙、心靈的包容、心量的廣大時才叫自在。因爲裏面沒有一點陰影,沒有一點抵抗的東西,沒有一點執著的東西,所以這叫無礙自在。修行就是修這個,不是修什麼神通,或修什麼外在的東西,外在的東西修得愈多,將來愈苦。爲什麼
因給這些壓住了,變成負擔。譬如有錢人去修行,比沒錢的人就苦得多,因若人去化緣,叫他作功德,他心裏面覺得舍不得,有一種挂礙。若存銀行又恐利率減少,生活條件太好了,修行是爲了享受,房間要搞得好些,吃要吃好些,反而有很多挂礙,所以就難修些。所以佛教中叫一個人放下,放下身心、放下世界、放下一切,當一切放下時,你的內心世界是空寂的,就是真實的體現。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這裏是講校量功德,用財布施,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不值一個人聽到這部經的名稱。《大方廣佛修多羅了義經》只用聽到這一句經名就比用叁千大幹世界的七寶布施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或者聽到其中的一句義,更何況這部經聽完
但很多人很可惜,大家今後要注意,聽經要有始有終,要從頭到尾,中間不要間斷。爲什麼中間不要斷聽
因中間有些環節斷了以後,八識田裏面所熏的清淨的種有間斷。當我們生生世世所熏的清淨種有間斷時、間雜時,今後起用或弘法利生時,在某個時候就會有障礙,就會不連貫,覺得懂又有點不懂,就是這種活潑的智慧受到障礙,故有些人說我聽了頭聽了尾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應有始有終地聽完,這是一個完整的**,聽到以後就會産生一種量。什麼量
就是我們自性裏面的相應的量,是智慧的量,這量是從完整裏面得到的,不是支離破碎一點一點所能得到的。譬如一個圖案,是一個完整的顯現,這部經若有始至終聽完以後,若坐著時,這部經就會在你心中完整地顯現,雖然只一部經,但其中是整個的佛法,就是如來在你的心中顯現,就是一尊佛或者法界的佛、法界的智慧與光明在你的心中顯現,這是相當要緊的。“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這是用智慧來比較的,阿羅漢的智慧是劣智,菩薩的智慧是勝智--殊勝的智慧,用劣來比較這個部經的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這裏的數字不少了,這比較來說,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就是現在度一個阿羅漢,和世界一切事業或百萬富翁一切都布施掉,或無量無邊的布施,也值不得來度一個阿羅漢,就是把寺院建得金璧輝煌,裏面若沒人成道,沒人成阿羅漢,這還是世界空幻的事,沒意義,主要的還是能使人開悟得道修成就,這是根本。但盡管這樣說,度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不如人有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宣說這部經,把這半個偈子講解清楚,讓人懂得,說明這是什麼境界
說明這是佛的境界,這智慧非常殊勝。爲什麼
盡管能得阿羅漢果,能自了,但對衆生沒利益。得到這部經的半個偈,這偈有文偈與義偈。文偈的二句是半個偈。什麼是義偈
就是講意義的一半,空與有,只得到空義,沒完成不空義,就是這樣。盡管只得到半個偈,大乘佛法裏面的半個偈,這樣比度阿羅漢要高得多了。
何況廣說,爲什麼這樣說
因爲是正因,我們能夠廣說時,使自己會成佛的正因得到。因爲成佛時,能夠度法界衆生,而且能這樣廣泛宣揚時,使衆生開悟,因開悟的衆生又能從自心的光明來照耀無量衆生,這是一環扣一環,能夠度無盡衆生,佛教是用價值與利益來說的。我們所度阿羅漢只能得到這個人利益,而《圓覺經》是使人成爲一尊佛,能度無量的衆生成佛。因爲在根本上講,阿羅漢還是外道,因爲未見佛性,猶未成佛,在法界上起不得作用,所以相較之下,還不如宣揚圓滿大法的利益大。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善男子!假使有人聽到這部經的名稱,生起了真實的信心,一點也不疑惑。知道這部經是根本的**,今天已經聽到了,十分的快活,具有信心。這個人你要曉得,不是一尊佛、二尊佛那裏所種下的福德與智慧,要知道,這種善根甚至可以推算到盡恒河沙一切佛的道場中種下的善根,才能聽到這部經典的教義。
但是有人要問,既然在恒河沙的佛所種植下的善根,爲什麼至今還不成佛、還不開悟呢
原因在哪裏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修行的人,聞是聞到了,但悟還不透徹--悟若透徹,就能離開文、離開義,在真實的心裏面顯現大智慧,這是一點。第二點,有人已經悟到,但是心量還不夠廣大,他沒有經常顯現,處處顯現,因此,沒有與悟智打成一片,使自心相應於真性。第叁點,雖有人心量也大了,但對自己的習氣不注意,不改正自己的錯點,帶著習氣去投胎做人,一旦做人,又會迷了一下,以聽了經又懂了,但是時光易逝,年齡又老了,又是一世。人的時間是很快的過去,所以修行人應分秒必爭,念念覺照,不要錯過一生。因此,要把自己的習氣、執染、身心挂礙的東西去掉,化爲空淨。世尊因地中與阿難同時發心修道,佛成道了,阿難還是做他的弟子,只是多聞第一,阿難是蓄漏依然未除,原因是阿難情重,被世俗所障礙,世尊修苦行,認真用功,所以他能夠速成。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因緣,成果的快與慢絕對不一樣。我們在座也一樣,將來成佛時,也肯定遲早不同。有些人很快成道,有的人還須多劫輪回。修行認真不認真是關鍵。如能把修行當大事,爲了衆生成佛的大事,一心一意地去運用佛法,不是隨隨便便,那麼就能很快相應。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善男子!你應當護持末世。“是修行者”,就是說正確依圓覺而修行的人,不要使惡魔以及外道,惱害他們的身心,造成他們退失道心。惡魔就是以神通等五欲境界來迷惑人的一種惡勢力,動修行人的心、使之失去定力,被幻境所遷而入於顛倒之中。外道…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