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

  恒河沙佛所說的經,叁世如來守護的法,十方菩薩依歸的處,十二部經智慧的眼,這即是圓覺陀羅尼的無上了義寶典,將使悟而修者圓歸如實的道。--作者提示

  這是《圓覺經》的最後一章,這個法會將要圓滿,乃我們知道這部《圓覺經》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最無上的一個**,學習佛法不在多,主要是得到根本,永嘉大師《證道歌》中說:“但得本,莫愁末!”本若得不到,末最多還是末,末會流散掉的。本能夠生長萬物,所以佛法處處要回歸根本,體現根本,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不會入海算沙,不會被假相所迷。

  因學佛的智慧是應透徹萬法的,透過所有的現象契入到本性裏面。那麼,釋伽佛我們是知道的,他是證徹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聖人,所以太虛大師認爲,佛法哪裏來,佛法從證中來,有證才有教,證了道的人才有道的流布,才有佛海的教理,才有種種的言說、有種種修持的方便、有種種做人的規律,這些都是由道上流布出來的。流布以後,我們人來理解這流布的內容,理解這種言教,這樣就要悟入佛心的真實地方,這就是佛的道。我們理解佛的道,認識佛的道,通過對佛道的認識,反過來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在人生及社會當中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樣這個回流才能透徹。如此才知道一切理論的建立,都是爲了人的本身,離開人的本身以外,所有的理論都是不切實際的。

  現在我們知道佛教當中所有現象,是由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因爲有些人沒悟到佛法,所以形成迷惑的現象、虛幻的現象。所以我們看佛法好,或者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應該如何

  一定要透過這些迷惑的現象來看到本質。這樣我們會得到什麼

  得到明朗與智慧,得到輕安與歡喜。心裏面會沒有一切負擔,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沒障礙,看到張叁、李四,這樣、那樣的事,我們不會因人怎麼會這樣,這現象怎麼會這樣,而講閑話、批評人,我們會覺得沒必要。因爲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理不等於是佛法究竟的理,而是現象界緣起的理。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說這種土壤生起這種東西的是毒品也好,是鮮花也好,從因果緣起規律來說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不需要批評,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講。

  但我們爲了拯救佛法所流布的道,爲了把這種現象解釋清楚時,我們有時要指正,而不是批評,不是惡意攻擊、鬥诤,不是與人辯論,而是指正這個道,指出那些人是迷的、那些人是邪的、那些人是錯的,道是怎樣的,當然,當我們指出道時,道卻沒形相,它沒有固定的面目,道需要悟、需要神會,神會的人其內心世界是空的。因爲他知道這一切因果所有緣起的規律,都是假象,所有修行所發生的境界都是假象,所有人的思想觀念都是各種的反映,在本質來說都空的。

  在日本有一位禅宗大師,有一次講課,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就是這一個圓,使坐在下面一位女大學生馬上就開悟了,她知道我們宇宙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圓,這圓也可以說是一個零,零裏面什麼都沒有,但裏面又即什麼都有。爲什麼

  因零前面加個一就是一O,加個二就是二O,或者加個百它就是一千了,零不是表示沒有,零是萬物的本質,它能夠産生,任何東西都是從零開始,亦歸到零。我們人從無中來最後亦歸到無中去,我們人的思想從無中來,最後亦歸到無中去。

  中間是有,有是暫時的生滅現象,是變化不定的一種假象。所以有是我們人一種相對感覺,並不是真實,真實是無,但這無不是觀念的作用,無的本身是空寂的,沒相對性的,但這“無”裏面就具有這個“有”。有與無是同時俱備的、同時顯現,這在佛教中的叫中道,無就是有,有就是無,但我們講這個時,不是邏輯推理,不是思想觀念,它是真實的存在,衆生在這個存在的生活當中生活,他在身、語、意叁業裏面相對於我們六塵、六根,他們也在生活,他們覺得這也是真實的,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卻因執著有與無,所以是妄受的。就是說有苦有樂、有生有滅、有好有壞、有怨有親,這就叫妄受。

  凡是有妄受所産生的修行都是顛倒的,所有的修行:譬如覺得特別好受也是顛倒的,或者覺得人生苦不堪言,要抓緊修行了生死,這也是妄受。因爲這是妄認身心,妄認身心反過來妄認涅槃、妄認解脫、妄認智慧,都是虛妄的。所以只有了妄才是真,真是沒辦法表達的,真不是概念,真沒辦法言說、真沒辦法與人說,所以成爲不可知、不可理解性。佛教裏面說的不可思議,一個人進入不可思議時,一個自我消失了,他會隨順衆生,當下也就是隨順覺性。《圓覺經》講的四種隨順,反過來講他是隨順緣起,與緣起不相矛盾。因爲緣起是覺性的緣起,離覺性沒緣起。

  所以這不是成兩頭,覺性與緣起的萬物不是兩頭,不是兩個相對的點,而是一個圓。所以當我們體會到一個圓時,就像過去的沩仰宗,在紙上寫個“牛”字,牛是在圓上面顯現的。寫個佛,佛是在圓上面顯現的,所以有九十六種圓相,這是個奧秘,宇宙裏面的奧秘。九十六種圓相所表現的一切,就是我們體性所生起的,這叫迂回作用。這是非常深奧的。所以一旦悟入時:“噢!我們原來坐的這個地方就是零裏面生起的圓。”講話、做事都是從這裏生起的,這樣就叫得本。

  我們通過學習《圓覺經》産生悟性而得本,得本後,我們再去看千經萬論,經曆人生的千變萬化,一切事物都沒離開這個主題,沒離開這當下的心,當下的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惡,一切無住。爲什麼

  因它是零,是一個圓,這個圓是包天包地、包聖人包凡夫,它是沒差別性,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體平等。宇宙萬有是圓上面顯現的,所以可以是圓,可以說是零,這是究竟諸法實相的真義。我們學習《圓覺經》就是得悟“這個”,“這個”只要在證得以後,我們不會走冤枉路,不會跟別人瞎跑,這樣看問題會看得很透徹,既不與世界人矛盾,又能利益世界。

  但是我們真正的任務是了自己心裏面的陰影、習氣,人是有俱生而來的無明陰影的,有時打妄想、有時自私自利、有時貪名、有時有各種各樣的念頭,這是內心世界的陰影。雖然我們根本明白,但是陰影如果不除,我們不可能照天照地,不可能顯現我們智慧的光輝,不可能方便隨順衆生。因爲心裏的陰影使我們與衆生隔開,我們若沒陰影時,我們的光就可以直接照衆生的心,所以陰影要離開,我們不要與任何衆生對立起來,不生矛盾、不講別人缺點,別人若與我們有緣,或者很誠懇地聽我們說,那麼我們講的話才有意義,人講話的意義就是在這種信任之間建立起來的。就是說別人喜歡聽我們講,覺得我們講的話對他有益,他是相當投入地契合說法者的心,這樣的時候講話才是有作用的,否則都是在抵抗,都是廢話,都沒意義,有時會愈講愈牽強,愈講愈反感,這樣的現象相當多。

  所以真正的佛法超越世界,亦是超越宗教的,超越權威,超越名譽地位的,超越相對、鬥诤、矛盾、戰鬥性。學佛的人不用戰鬥性,搞個什麼名堂跟人鬥诤是沒意義的。所以佛教是銷融萬法,歸於一性,叫銷歸自性。把衆生世界所有的都銷歸在性上面,知道這一切現象都是我們性裏面生起的妙用。在假象來說如夢如幻,在真實來講都是清淨妙用。爲什麼叫清淨妙用

  因我們一切透過,我們清淨無染,不會被它所迷,就叫妙用。我們若被它們所迷,把它們當真,好的當真、壞的亦當真,這樣不叫妙用,這就叫迷。 

  所以一個人有清淨妙用時,其自身的習氣會改掉,就會産生威力。怎樣叫威力

  就是能降伏一切煩惱魔怨,就是有號召力。他講話,做事有威力,別人會隨順他,聽他說。爲什麼

  因聽他說了以後,會得到進步,人的內心會解脫,境界會不同,因爲我們有一種內在力量産生,這力量使我們離開了陰影,離開了我們自己的習氣、個人的東西。當我們把個人的東西超越了,我們就變成了大衆化,我們就是一切衆生,我們就是宇宙,也就是說我們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的人進入了我們的世界。所以佛教說初住菩薩在一百個世界裏做佛,就是說他的光輝與能力、智慧與威德、方便與善巧,他在一百個世界當中都完全顯現、完全包容。這一百個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所以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佛降生時,這娑婆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由佛的智慧與光明所包容,就有了與衆生感應道交的因緣關系。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裏面、佛心的威德裏面,就是這樣去體現的。所以當我們內心産生鬥诤或與人矛盾時,或者對宗派上有什麼知見時,或者我們落在什麼地方時,那就會變成狹窄,就會變成悖逆,就會離開根本,所以得根本就有這樣的好處。盡管有些人在社會很有建樹,或很有名譽,就是搞得相當熱鬧,人家也覺得你搞得不錯,但你不得根本,實際上還是業,結果還是要墮落的,沒意義。譬如說我們培福做得不錯,生天以後,報盡還是要墮。原因是什麼

  是沒根本,是著相修行。

  我們今天講的最後一品是流通分,流通分是賢善首菩薩爲了使這部經久遠地利益衆生,流傳到一切衆生心中,所以請問如來經的名字、奉持的方法,以及聽這部經、修這部經有甚麼功德

  怎樣護持、流布等等問題。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徙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從座位中站起。賢善首--賢,是一切賢德、善的事業,代表一種好。善首是甚麼

  我們佛教是靠文字來流布,是佛法流布,善是首要的地位。如過去結集藏經,流布藏經的,印行佛經、廣說佛經,這些都善的首。因爲這是一種標准、法印,這法印如失去的話,法就會偏,故有些人肆意反對佛教經論,說甚麼經是僞造的,或者對佛經注解的錯誤,都會誤導人走向偏邪。所以佛經是不可變的。那麼賢善首菩薩提出這部經叫甚麼名稱

  這部有甚麼功德

  怎樣去奉持它

  怎樣護持它…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五章 圓歸如實的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