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也跟著他们礼佛,而心中根本没想着怎样恭敬佛,这不是真的礼佛。

  三是恭敬礼。恭恭敬敬地拜佛,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四是无相礼。是深入法性,离开能所的相。

  五是起用礼。观身体与佛都是从缘起,缘起的法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如众生有多少佛有多少,我化起就有多少;如佛有千尊佛,我们就化起有一千个人来拜佛,这样的观是比较难的,这叫起用礼,这在密宗中是有的。有些师父工夫高、禅定深,当礼佛时当下即能显现无数的佛,同时化作无数的佛子恭敬拜下。

  六是内观礼。单单礼拜身心中的法身真佛,不缘想外面的佛,当体显现法身真佛。

  七是实相礼。无论是内或外、凡夫与佛,都是同体的实相,在实相一真中,假使有佛可以作为自心礼拜的对象,也是邪见。因为行实相礼的人,观自身即是实相,观佛也是实相,所以,以不礼而行一切礼,平等无著。文殊菩萨也讲:“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

  在七种礼拜中,后面的四种礼都属於观行,就是说第四礼是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第五礼是假观,礼俗谛佛;第六礼是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著空色,直见本觉真性;第七礼是三观一心,礼三谛一佛,不取真也不弃假,是泯绝无寄。这部经裹是修观前的方便,是属於随相门中,所以相当於第三恭敬礼与第五起用礼。

  “求哀忏悔。”

  “求哀”是求佛加持哀愍我们的无知与惑业,“忏”是向佛陈述自己过去的罪业,“悔”是改往修来,使自己在佛的摄受中,把往昔的一切罪障消净。

  “遇善境界。”

   忏悔清净后,得到佛慈悲的感应,有的见到佛像,有的看见光明。如果在这时“不作圣心”不认为自己成圣了,那么“名善境界”;反之“若作圣解,即堕群邪”。所以用功人在遇到善境界时,一定要不起分别取舍的心,无心安住,不动不惑,透现无碍,方入真实。

  “得心轻安。”这是指获得利益,业障忏除后,身心调适而顺畅,轻松通利,安乐和平,神爽而气清,四肢百骸柔软润泽。凡是诚心礼佛、忏悔,或念诵的人,都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尤其初发心的人特别明显。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过了三七日之後,就应“一向摄念”了,意思是基础已经打好,应当会归助缘而入於实际。因为初入道场时,尘劳烦恼的心念比较粗重,所以先藉佛缘等殊胜的因缘而消业障得感应,诚心既然已经具备,应当入实际理地而摄归正念。《大乘起信论》说:“若修止者,住於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於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这里开始指向真实的修证工夫。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过去佛住世时,三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是结夏安居的日子,一方面是印度在这个时候,属雨季,行走不便,其次是佛弟子如不安居修道,有被外道讥嫌的可能,所以要在“夏首三月”开始安居办道。但是如果选下的时间在三月之前或之後,则无法与安居期相配合,所以为了不违戒律,只得依清净的菩萨而止住,不仅仅在伽蓝之中,其他清净的处所也可以做为专修的道场。而修圆觉道的行人,应“心离声闻”,大乘发心与小乘不同,不能以小乘心而修大乘道。同时在专修中“不假徒众”,不可以再领导众弟子一起修行,应一切放下,一心入观,所以不必六和共处。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到了规定的安居日的时候,就在佛前对佛说这样的话:“我是比丘、比丘尼,或优婆塞、优婆夷,名字叫某某,现在居在菩萨乘的法位上,修持离一切烦恼的寂灭之行,同入於清净实相的理体住持中,运用大圆觉做为我的伽蓝,身与心都以成所作智与妙观察智而安居不动:永寂一如,平等性智,绝诸妄见,涅槃自性,顺於法性,没有二乘计著的系缚。

  “我今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这里是请求佛力加持,使我在修持时,不依声闻的发心与四谛,应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相应。在三月安居中,为了真实地修持无上妙觉,不辜负这个殊胜的大因缘的缘故,所以不带领徒众一起修。

  在小乘与大乘的安居意义上,宗密把它分为八种的差异:一、所依异:小乘是结界而居,大乘所依是圆觉;二、假实异:小乘是定性实有,大乘则为示现假相;三、住持异:小乘属事相,大乘为实相;四、结安异:小乘对首座作法,大乘可以独自称名;五、成安异:小乘系身不出界外成立安居,大乘则要心不起妄念才是安居;六、失安异:小乘身体超出了结界才算破坏安居,大乘妄念既起违背本性已是失坏安居;七、还界异:小乘身体不超过允许的时间与可去界别而回叫还界,大乘在起念时能不间断地觉照为还界;八、所期异:小乘惟期望阿罗汉果,大乘则求无上菩提。有这样的八异,所以经文中“不依声闻”以及成立菩萨的安居法。不拘小节就是“大因缘”,而以此“大因缘”修法中,身心无累,自在入道,所以“不系徒众”更有助於圆观。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这样的安居方法,是发大心的菩萨示现人间的一种安居法,并非决定执实、有修有得的安居,所以不必与小乘的三期安居日相同,如果过了三期的安居日,不妨随缘往来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是佛慈悲告诫我们,在加行中不可取於邪谬的境界,一定要符合《圆觉经》所说的正理正行以及所证的真实境界,否则必入偏邪。因为信、解、行、证,虽然阶级有前後不同,但是所信及所证的法,元本是没有差别的,所谓“解”就是解其“信”,“修”就是修其所解,“证”也就是证其所修,所以佛特别在这里郑重提出,假使修行人所证得的境界不是本来所信的法,就不应取著。从此也可看出,平时熏入正信的大乘法种是十分重要的,到了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

  以下是安居期中所修的法门,分为别修三观、遍修三观与互修三观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别修三观中的静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於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假使用功修道的人,初修奢摩他观,先要采用至静的工夫--把身心世界彻底歇下来,把一切有为有相的境界化为空,归於极静的境界。这时应“不起思念”,在至静中,不应起一切思惟妄念,不起空想,不生空见,不管静中的感觉以及静的境况,这样当至静达到极点时,“静极便觉”,立即就超越了动与静的结缚之相,於是圆觉便当下显现,了了分明,这是从空入中道的正观之法。

  “如是初静,从於一身至一世界”,初步是身体空静,然后心逐渐从窄至宽至一个世界。“觉亦如是”,觉也同样,一身静空而一身圆觉显现,一世界空静而一世界圆觉显现。一一无非当体,但定慧力有不同,所以逐步显现。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假使圆觉性光能遍满一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中有一位众生起一个念头的话,都能如实觉知,因为世界既然完全成了圆觉性光所显,那么众生也全在这个性光之中,所以众生起念,没有不能了知而照达的,好像影子入於镜里一样,镜子照了无遮。一个世界如此,百千世界也是这样,也可用电视机打譬喻,无论多少世界多少众生,都能映现。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假如你所证的境界与这里不符合,一定要细心谛观,不可谬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修如幻三昧,“先当忆想”,无论坐著用功、拜佛观想、绕佛经行,要凭藉圣人的境界,所以先要忆想十方如来,十方如来无量无边,及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亦无量无边,这样在忆想中依诸佛、菩萨的智悲等种种门而渐次修行,这样勤苦地修习如幻三昧。前面的静观不用外境,而三摩如幻观中要凭藉圣德的胜境来显现的自心的功德。这一种观想在净土宗里有十六观,在密乘中有坛城、本尊、种子等观想。 

  天台宗里慧思大师也有讲观想,慧思大师说,观想要这样观,当我们吃饭时,要把最坏的东西把它看做是最好的东西,供养十方佛,这样供养以后,这饭的性质就产生变化,他说怎样会发神通

  若觉一觉力量发不出,那先在佛前跪下,观佛显现,向佛请求,请求圣力来加持,我在那里显神通起用,虽然我们现在觉是觉了,但力量还不够、还微弱,这个时候圣人和你合一,马上显现神通。慧思大师说第二部观想不用祈求,自然而显;第三部连观想也丢掉,神通怎样用,这里都有的。所以“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味”,是慢慢地起观,有差别地观。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愿什么

  愿求成佛,愿求了悟,愿度众生,以悲智六度等境界熏入识田成一圣种,即“广发大愿,自薰成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依法成观,因观入妙,现诸真境,开发道用,如果所现境界与经不合,就不可取著。因为具体观法前面已讲过了,而且当一个人安居正修时,所运用的观法最好由师父来指导,这里就不用详细讲了,这叫三摩钵提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於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若修禅那,第三种观门先要取数门,数门就是数息观门,即一呼一吸为一息之数,天台宗最详尽的六妙门(编按:请参阅作者另一著作《六妙门修证全书》)当中,分:数、随、止…

《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