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叁觀齊妙功▪P3

  ..續本文上一頁、觀、還、淨,這是很微妙漸進之門。那數門是怎樣呼吸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心與呼吸相依,息調和了心就靜了,所以了知心中生、住、異、滅的粗細妄念,及本與未,分與齊,頭與緒,來龍去脈;數是數量都要知道,裏面念頭哪裏出

  是什麼念頭

  裏面的念頭怎麼樣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個個念頭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叫禅那的觀,這是相當要緊的。念頭一點一點出來都看得清清楚楚,心中了然明白,但明白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跟念頭跑,禅宗是這樣做工夫,就是觀這個心,觀這個心生起的變化,而不跟它走,不起分別,或者參究是誰

  講話的是誰

  聽聲音的是誰

  走路的是誰

  這些都是返觀。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這樣周遍四威儀--行、住、坐、臥中,分別這念數都知道,可以數這個念頭,一個念頭、兩個念頭,一直數到一萬個念頭,都不會混亂,這樣數,故說“無不了知”。清清楚楚,開始是坐著觀修,後來時動中起照,一切清楚,明明了了。“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這樣漸次地增進,工夫深入而至於微,到後來“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如這茶杯,百千世界一滴雨下來猶如我們前面的茶杯掉下來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一點也知道,這是真實境界,那些神通是不奇怪的,這個是真實的覺性的了知,覺性顯現,好比大圓鏡顯現一切萬物一樣。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前面講的不是這樣的境界,就不應取著。這是叁觀初首入門方便。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假若末法有這樣的衆生,這叁種觀都修,且都圓融無礙,而且能夠勤行精進,這樣就叫“如來出現於世”。因爲如來示現在人世間,其真正的內因是爲了勸一切有情修習正道,現在既然叁觀齊修,那麼萬行已圓備其中,所以這個人可以稱做如來出世。

  再進一步講,這個人因了悟了本覺離念,就叫做佛出世。前面一章講到離四病就能證覺而般涅槃,出世與涅槃是相對而立言,可以分作兩門來分析:

  一、約實義:(一)、緣起即空的真谛,既不屬於出世也不屬般涅槃,所以《大涅槃經》說:“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㈡、真如緣起之俗谛,那是念念處處而有如來出現於世--覺即出世,而於念念處處又入涅槃,煩惱盡故。所以《大涅槃經》又說:“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道,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這就是念念出世之義。又說:“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即是處處涅槃義義㈢、約第一義谛,即是常住世又常涅槃,因爲在第一義谛中,是寂而常照--住世;照而常寂--涅槃。

  二、約對機:有機緣的感招,那麼如來在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了之後,就在雙林樹間而人涅槃。所以《大涅槃經》中說:“佛子!諸佛如來爲令衆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衆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譬如日出普照淨水器中。”因此,佛的出世與涅槃是隨機而現。

   “若後未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假使以後末世根機特別鈍的衆生,想求佛道,但因爲是大根中的下根--根鈍業重,修行觀門不得成就。這是因爲過去所造的業太重了,應當“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忏業斷惑”。所以要起希望,不要像一般人認爲我們是末法衆生,不可能修證大道,不可能開悟見性,只有帶業往生的份。的確,淨土法門乃是遍攝群機的大法門,但如失去圓覺妙理、禅密諸宗,則淨土念佛必流於形式,執著情想,生於懈怠,貪心不歇,世見不消,到了臨終神識必昏而難以見佛往生。所以不可執著唯有持名號爲念佛,不可執著只有西方爲淨土,如做爲無量淨土門中一種特別微妙的行門則可以,而以此反對其他一切法門則罪過彌天,求升反墮了。

  所以佛勸誡根鈍衆生先要斷自他--身心自他與法門自他的憎愛,以及嫉妒心理、谄曲的行爲,應當勇猛精進,求勝進的向上之心,方有成就的一日。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這是第叁隨便互修的觀法,所以說叁種淨觀隨學一種。因爲有人被色相所礙,直接從空靜的觀照難以成就,所以先觀色法如幻,到了如幻觀成後,再體現空觀,由此靜觀的奢摩他才得以完成。又有些人執定實有色法,礙於心識之中,難修幻觀,先要了知色法的體性本來空無,但又不妨觀見聖相而發心,這樣才能修成假幻之觀。又有些人修中道觀難以成就虛靈絕待觀,因此,先知假全是空而無有假之相,空全是假而無空之相,空假都不存在了,於是超絕了對待觀,這樣才成就了寂滅的禅那觀。又有些人直接見到心源,才知諸法即是性體,性即是空性;空性又不壞假相而所以即假。或者單單從性而現所以是假,離性沒有所現的境相而即是空。這樣反複練習,如能契合,即深入觀照,直至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經於叁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佛的偈意說:圓覺菩薩你應當知道,就你所提的問題,我現在指示你,末世一切的衆生,他們發心想求無上的菩提大道,首先應當規定一個期限,即八十天、一百天、一百二十天的結期安居。結期之前先修加行。若有境界,如不與圓覺相符合,一定要注意,不可取於邪證。所修的方法有奢摩他--以至靜而顯性;叁摩缽提--以如幻假觀而入道;禅那--運用數息方法而成覺,這叁種淨觀如能別別而修,或能遍修而勤習,叫做佛出現於世。那些鈍根未得成就的人,應當經常地勤苦忏悔,以期消滅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直到一切障礙消除後,佛性真境就能現前。

  

  

《圓覺經直講 第十四章 道場圓加行 叁觀齊妙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