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P4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外道,就叫大家不用修,只管任其自然,时间到总会成道的。他们说:“因为我们本来有性的,所以总会成道的。”这样叫外道见。然而这“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这圆觉性不因“任”而有。前面的“作病”是积极的,非常努力,要做个佛。这裹是放纵身心,善恶不见,在禅宗来讲是到了“豁达空”--“豁达空,拔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的阶段,这阶段充其量来说是无记之性,只因无记性,所以修行不成功,故亦“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假若有人说:“我现在把所有的念头都歇下来。”有心去歇念头,说生心会造业,故怕自己打念头而造业,所以要把它止下来,念头慢慢地把它歇下来,这样歇下来以後,才会达到真性。但止妄是不能成真的,如认为妄心止息下来以後,就会得一切性,止妄以後,就是离相,他们错认离相就是得性。实际上诸法无性之性,不是觉性,空不是觉性。念头止了以後,没念头,只不过种子没出现,种子不出现不等於没有种子,妄念暂时不出现,不等於就没妄念。石头压草,石去草又生;过去善星比丘,达到四禅时,没有一个念头,认为自己已成佛了,结果过了很长时间,念头又生起来,他就谤佛,说:「佛是大妄语者,我念头没有了,即是无生,本来是证阿罗汉果,怎么还有生死

  还有念头呢

  」他一谤佛马上堕地狱中去了,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止」是错误,但妄念纷飞时,止一下是对的,但把这[止」做为一种观念,老是「止」下去,且认为止会成佛,这样是错误的。

  [止」不是不需要,正像刚才说的「作」,去用功是需要的,念佛、持咒、拜佛都是需要的,吃素、持戒等都是作,但不能认为这样「作」会成佛,这「作]只是方便,作桥梁用的。「任」也是需要的,但「任」不能太放任自流,不可随境而迁。在[任」当中若有烦恼生起,要马上觉,再把觉放下来,闲闲荡荡裏面有觉性、觉照,不是流浪,不被境界所牵,不跟念头转,这样的闲是有用的。所以这里的[止」是有用的,但妄念不起,不应住空,不故意去「止],而是自然的[止」;不止止,这样就是妙止,所以这境界不同。若这样觉得是得一切性,无性之性,达到[寂然平等」。只因由我心生妄想,故招感苦乐差别,•现把妄歇下来,认为妄尽自然平等,不是真平等,真平等是念头都是光明,一切世界所有差别都是妙用,这样才叫平等。差别即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别。

  这个病从那里来

  就是从静观中来,即悉摩他。悉摩他教你静下来,在证到一切念头空寂时,认为会证到本性,故病就从这里来的。现在有很多人也是犯这病,脚不道出屋半步,关起门来做工夫,执著念头歇尽总会成道的。实际上这是把念头压住了,反而不成,且成固执之见。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这样想求圆觉,这圆觉性不是只能够达到的,或能够合上的。为什么

  觉本来没念,我们若见个念时,已经错了,见有念头已经是妄想了,觉性本来没念头,佛性本来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迷了以後,从无里生出来,若妄念止息,照也就没有了,照没有了,灵性反而不显现,被它盖住了。所以真性本来没念,有念都是违背真的,性本来没止,止就违背这样灵妙真性。所以说「非止合故],说它是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一切永寂,欲求圆觉o」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有些人认为:“现在我永断一切烦恼。”即一切烦恼断尽,执著於实有身心烦恼,所以求个断处。但是他不知道本来空寂,故想把烦恼断尽,达到身心毕竟空无所有,归於空,身心都没有了。前面的止是只把妄念灭了,这里却把身心都灭了。

  过去纸衣道人,说人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平时穿著纸做的衣裳,一次碰著一位师父,说自己能修到身体空掉,站在那里就可以化去,这师父对他说:“这样还不行!就叫他回来,教他:“要藉肉体出胞胎入胞胎,无碍才是。”若离开身体见,把身体空了,身心永灭,毕竟空无所有,还是落一种偏差,还不是圆觉性。

  “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根尘本来虚妄,本来空寂,我们不坚持这空寂,不执著这空寂相,才能达到自在,否则就不自在。所以“一切永寂,欲求圆觉”。想把一切都永寂了,想求圆觉,是错误的。为什么

  身体心念本来是空的,即永寂诸相,假相若歇下来後,寂相本来现前,不用有个心来求这样的境界、执著於这寂灭境界,著这空相,就成为一种病。这病从哪里来

  就从寂观中来,就是身心无碍。但其领会错了,才产生这样的执著。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因觉体灵明洞彻,不单单是寂灭,而是能够显现妙用。灭是灭掉迷惑、执著,若住在寂相上,就没办法得到圆觉的相应功用,故圆觉非动非静,非灭非不灭,而是圆融动静,恒河沙的妙用都尽在其中,故是无碍自在,不可思议。若有住寂之心,怎能契合这不思议的圆觉之性呢

  在事相、工夫上来说好像较接近性,但从中道理体来说是违背的。这裹其实是相当微细的。但若有一点搞错了,所有的修行都搞错了,特别是往高处时,故愈到高处愈难修。若搞搞热闹是很容易的,大家都快快活活,你来我往,若说到真做工夫时,愈往高处愈难。为什么

  因指导我们的师父愈少,境界也愈微细。若一个念头打错了,所有的修行都白修了。若嗔心一生,内心所有的功德林全部烧光,所以这第四点也是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前面的四病若离开,才知这是清净的善知识,可做道行的依止。我们可以学了这个原则以後拿来作对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以这样的智慧作观照,才是正确的观照。根据前面的观照,一是观师父,二是观自心。反过来自问,灭有这样的功用吗

  我有这样的禅病吗

  这样去观,离开病,出现真实的性,这叫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假若有四病的存在,有这样的过失,放在我们的心胸里面,产生见解,这样叫邪观。邪观产生以後看自己看别人都会看错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这段是说怎样亲近善知识的问题。佛说:“善男子!末世众生若想修行,应当尽自己的一生寿命来供养善知识,求善知识,奉侍善知识。”所以《法句经》说:“善知识如父母、如眼目、如脚、如梯、如衣食、如盔甲、如绳索、如药、刀等等。”说善知识是非常要紧的。又说:“善知识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泣”,说明善知识有这样的作用,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假如善知识与弟子相契,俯就物机,或到你家裹来多些,或跟你讲多些,即交往深些,你不应有骄傲的心理产生,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在师兄弟当中,比别人优秀,因善知识(师父)对我好,所以心里很高兴。实际上师父对一个人如关心多些,一般说来这人差些,做师父的才如此关照他。若人修行修好些,师父一般不大关照他。

  过去倓虚法师门下有一位徒弟,根性较差,修行修得亦不怎么样,倓虚法师对这位徒弟却很好,给他吃的、给他穿的,还给他钱用,而另一位徒弟修行修得很不错,知识亦丰富,侠虚对他却不理不睬,有时还赶他走。这说明师父有这样的善巧。故师父对我们若亲近时,我们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而反过来师父不来看我们,或不理我们,我们亦不应生嗔恨心,说“师父不理我们了,心里不好受。”或到外面说师父的不好,这些都是错误的。因师父是看因缘而定的,该亲近的亲近,该离开的就离开。

  “现逆顺境”,师父亲近我们是现顺境,师父不理我们是现逆境,若面对这样的境界风怎么办呢

  “犹如虚空”,我们的心没变,犹如虚空一样,来一样离亦一样,我得到师父的法是智慧,我是得到师父的印证,并不是为了别的甚么的。至於人来人去都是因缘,缘生缘灭本来空寂。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了知自己的身心与师父的身心都是五蕴所显,都是平等的。

  “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与一切众生都是同体,这是总结性地指出悲智的所以然,为甚么这样说

  若不了解与众生平等的话,就会生执著,众生与善知识之间会产生矛盾,虽然知道菩提可以进,但没办法屈节事师,就是把自己放下来拜师父,而不知同体平等,虽然说萨缍可悲,众生可度,但不能忘躯,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忘记了,去度众生。若有一点不舒服或生了病,就会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真正的菩萨不考虑自己的身体,而是帮助别人时,把自己都忘记了,叫“忘躯”,甚至牺牲自己,这样的是真的菩萨。所以要“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这样子的修行才能入圆觉,即说有这样的因,才能有这样的果,没有这样的因,不可能得这样的果。下面是说治众生的病,前面是讲善知识的病。

  “善男子!未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於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佛说:“善男子!末世众生为什么不成道

  原因是由无始以来自和他分开。”这是非常严重的,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及家庭非常爱护,对别人不去关心,甚至有些当师父的对自己徒弟特别关照,对别的师父的徒弟漠不关心,产生门派知见,这就是“自他”。“憎爱”,喜欢的是爱,不喜欢的是憎。 “一切种子”,这里不讲现象,而讲种子。打坐时,种子翻起来,过去经历的都想起来,想起来时候在心裹面就糊…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