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P3

  ..续本文上一页人若天天有这样、那样纠缠不清的事要讲,这人就是有染著,所以讲“心恒清净”就是在染不染。

  《维摩诘经》说:“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即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做的,他虽然有妻子等家庭成员与生活,但他都是以法乐为本,不贪著世间,其虽住家中却持出家沙门戒律。在内心持戒律我们是看不出的,其外表不故意穿著袈裟示现威仪,内心却常恒庄严,只有庄严的心,才会放出光,才能安乐众生。一个人若没有这样的说服力,说明其内心没庄严,内心有庄严的人,肯定会有说服力,肯定会有安慰心的力量,肯定有光明显现,否则怎样去帮助别人呢

  《华严经》也有说:“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所以在菩萨来说没出家、在家的差别,都一样的平等,好比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哪有在家、出家

  都可以示现,弥勒菩萨也一样,弥勒菩萨在家示现还更多些。一般人讲出家为胜,在菩萨阶段,没出家、在家,出家、在家是世俗的佛法,世俗佛法有在家、出家,所以有团体的差别。在真正的佛法来讲没在家、出家,只有心的差别,心灵世界的差别。所以真正的善知识虽然现有尘劳而心却常恒清净。当然有些菩萨不一定是一片清净,有时有点过失就马上转化了,立即觉照,这样保持清净。

  “示有诸过”,想度有过失的众生,不可能表现过分的清净,否则就没办法与人一起生活,人们会认为他与他们不一样。所以“示现过失”先以同事相摄,心念中与人相亲才能使人受教。《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说:“入诸淫舍。”即到烟花楼去。维摩诘居士入烟花楼中,“示欲之过”,示现欲的过失,先要进去才能把他们度起,这就是菩萨的作为。所以有时有些菩萨的朋友也这样坏,即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据说耶稣曾与妓女在一个房间里,对妓女传道,这样有些人会认为:“耶稣已是圣人了,怎么还这样子

  ”其实做菩萨到后来不是把自己保持很清高,而是怎样保持优秀,不是把自己保持在神秘当中、高高在上,使人觉得他很了不起,而是与大家一样平凡,你高他也与你一样高,你低他也一样的低。若与知识分子或博士在一起,他讲博士的佛法给你听;若与庸俗的或生意人在一起,他跟你讲做生意的佛理。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就是体现这样的精神,是童男、童女也好,或比丘、比丘尼也好,梵天也好。你是什么身份,他现什么身份跟你说,现身不仅仅只现肉体的身,而是现这个平等的心智,与你交往,再来指导你,这样就叫现身说法。菩萨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定相的,所以我们很难看得出,有时会觉得他很好,有时又觉得他一点也不好。

  “赞叹梵行”,虽然讲有过失,同时他是“赞叹梵行”的。好比说有些菩萨自己本人没吃素,只因因缘的关系,但是他要赞叹吃素好;若自己吃素做不到,却还说吃素不吃素没关系,这是不对的,这样就不是菩萨。自己戒律守不住,却叫别人不用求戒,这是不对的。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这样做,他不能做得太清高,但其在弘法说经上要赞叹梵行。他自己虽然没出家,他要赞叹出家如何如何的好,住山林是如何如何的清净,这是菩萨的作为。

  “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的目的是不使众生成为“不律仪”--不守规矩的人,即要众生持戒律。所以菩萨表现出有过失是为了利益众生,或者有其他的因缘所在,所做不符合戒律,暂时违背真教,把自己放低,说自己做不到,我这点还不行等,把自己的过失公开,但是他同时是赞叹梵行,而不是用一种理论掩饰自己。有些人自己做不到,却用一套理论圆自己的所做:“我为什么要做

  ”故意分析给人听,这样是错的。一个人若愈是把自己分析得好,愈是在欺骗人。大家注意,一个人愈是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这个人就有问题,这是在欺骗别人。真正弘法修行的人,把自己的错误表现出来,让大家都看得见,而不是明哲保身,或者在暗地里做错事,把自己掩饰起来,这样的人不可取,这样的人是败坏佛法的根源。所以真正的善知识是大智若愚,屈己就人的。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裹叫大家求这样的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前面说过的从正见开始一直下来的做法。“未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这里告诉大家若看到这样的善知识、这样的师父,应拜他为师,应当供养他,并且要“不惜身命”,不怕牺牲自己。这种供养是最大的供养,就是有些人问:“你拿甚么供养师父

  ”有人说:“我用身、口、意作供养。”身、口、意供养,就是任师父驱使,师父叫我怎样做,我就怎样去做;师父叫我背石头,我就背石头;师父叫我背他,我就背他;师父叫我去死,我就去死;叫我生我就生;即我把一切都交给师父。实际上一个人真的把自己的一切都交出来,那么这人离开解脱已不远了。把自己的身体都交出去了,还有甚么修不起的

  这就是叫身命布施、身命供养。释尊在过去生中就用头、目、脑髓来供养诸佛如来。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

  善知识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常现清净”,这是顺境、顺行,顺行当然要恭敬、供养。“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这是逆行,师父故意示现种种过失。以前有一位禅宗师父,有许多徒弟,大都不明理,这师父原来戒律很清净,道德亦很高,他知道这些徒弟很著相,就放好桌子,端来四盘荤菜,自顾自地吃起来,座下很多徒弟都看傻了,一个个都跑掉了,说:“师父破戒、破斋,师父没用,我们怎能跟这样的师父学佛呢

  ”所有的徒弟都走了,只有身边的一位侍者没走,这师父对侍者说:“你是真的佛种!”这师父不是真的破戒,而只是示现一下,让大家看看,结果那么多徒弟都没用,都是执著於师父的外表:“噢!这师父相貌好,这师父戒律清净。”而师父真的东西他们都没有学到,这师父如此示现一下,就把这些徒弟赶跑了,他知道这些徒弟跟他是学不起,反而还害了他们,所以故意示现一下。师父示现的种种过患,我们不能心生骄慢:“这样是不行的!”实际上师父是考验你,故意示现一下让你看,看你走过走不过这个关口。

   “况复搏财、妻子、眷属。”

  前面讲身命布施,这里讲身外之物的布施。搏即用手拿东西吃,财即财产、钱物;把财产、妻子、亲戚都供养给师父,连身命也布施了,何况这些身外之物,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说,师父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何况那些在家菩萨为了谋生需要平凡的生活,需要去赚钱,需要妻子、眷属。这样也不要生起对师父轻视的见解,觉得师父是与世间一般人没两样,不要这样想,师父心里有真的宝贝,就如《小止观》所说的,师父表面虽然不清净,但里面有真经,臭皮囊里有真法宝,我们得到真经,要把臭皮囊扔掉,即我们是为了得真经,而不是为了得臭皮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佛对我们说,假如你对善知识能不起恶念,不起恶念,不起骄慢之心,不起不好的念头把自己的心盖住,你能够如此亲近他,就能得人。怎样得人

  “究竟成就正觉”,因没恶念的覆盖,正觉就能成就,就会证得“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心花开就是开悟,大彻大悟。发明就是显现智慧光的微妙境界。智慧之花自然喷薄而出,且在任何境界都不能染著。心花开发,体性无边无际,照十方世界,这裹是讲怎样是善知识,教我们怎样去亲近,是讲亲近的问题。下面讲的是病的问题,有哪些病,怎样去治。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

  佛说:“那些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离开四病。”我们要知道,若善知识有这四病,我们跟他们学,就会学偏了的。其实末法时代的众生,修行都有一个偏的地方。“云何四病”

  病很多,归纳起来就是下面所指示的作、止、任、灭四种,具有其中的一种就不能做师父。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假若有个人讲:“以我的本心来修行,我这样的修行,这样用功,日夜精进,或打坐六小时、八小时、十小时不睡,这样用功我会成圆觉。”这人若这样说的,就叫“作病”。为甚么

  圆觉不是作成的、不是造起的,好比道教练精、气、神,练成一个阳神或阴神。在佛教中说我修一个法门会成佛,若这样的知见生起,这师父把法当做实法,成佛当做实有所成,那就偏离了正道。法实际没实法,病亦没实病,都是病目空花。故成佛没实成,只要除去执病,本来即佛,离妄即真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那圆觉性也不是造作得的,不是因造作而得到成就的。这圆觉是本有之性,只因被乌云遮盖、迷惑了;若打破以後,我们本来就是佛,所以“作”是病。现代人很多研究怎样去成佛,研究佛一个甚么法门,这法门修得有光明,现出本尊的身体,有本尊身体以後,中阴怎样得度。实际上这在佛法来讲是方便,成佛并不是这样成的,成佛是恢复到本性,恢复到清净本然,遍照十方圣体的无碍,这样才叫成佛,其他的都叫相,都是方便。假若住着造作,这人还有病,执这个病叫“作病”。所以“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减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假若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断生死,涅槃也不求,涅槃生死没起没灭,是幻的嘛!”“任破一切随诸法性”,随念头流浪,有事干、没事干都悠哉游哉!闲闲荡荡的,都不要负什么责任,不用对众生负责,也不用做什么弘法利生的事业,亦不用修道,亦不用转什么习气,什么都不要修,一切任其自然,这样就叫“任病”。

  随其一切缘,说一切都是幻的,以这样的心若想求圆觉,是不可能的。过去印度有…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